高考,是我们生活中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是千家万户关心的一件大事。社会上无论家长、学生、各界人士都在谈高考,因为谁家都有孩子,都要参加高考。目前,社会中的一些人对高考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对高考恨之入骨,为什么呢?高考凭着一张卷子来决定学生的终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也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式。一张试卷或者几张试卷是很难把学生的水平考出来的;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没有别的方式比高考更能体现公平、公正,也没有别的方式比高考能够更好地选拔人才。在目前这样一个社会诚信体系不够健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如果不用考试这种方式,那就会产生很多弊端,甚至出现一些“走后门”的现象,国家也选不到优秀的人才。所以,我认为在最近五十年之内高考是不会取消的。目前,高考仍是高校选拔人才相对而言最公平的一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高考检验才能走进高校的大门,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学识修养。
唐代诗人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传道、授业、解惑是针对谁讲的呢?我认为韩愈当年说这话的时候,不是对小学老师讲的,也不是对中学老师讲的,因为小学、中学老师搞的是基础教育,而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是成人教育,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育。孩子只有通过大学教育,才能在道德和修养方面有所建树,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另外,针对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高考的竞争就是就业的竞争,高考把就业的竞争提前化了。现在大多数家庭,就是想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现在,已经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要上声誉好的大学、重点大学(“211”和“985”学校)。在中国,学校的牌子非常重要,北大、清华、南大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非常抢手,相反一般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少用人单位置之不理,甚至“拒绝入内”。
其实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检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一个家庭的考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隋代开始,科举就成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手段,一直延续到清末。因此,中国受科举制度的影响非常深远,考试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主要方式,当然,科举跟现在的高考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在本质上还是考试这种形式。从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层面上来看,孩子能不能考上好大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将来,还关系到家长的脸面,甚至关系到光宗耀祖的问题。假设两个亲兄弟的子女又恰好是同学,哥哥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一家人就兴高采烈;弟弟家的孩子没有考上,那么弟弟一家就愁眉苦脸。因此,高考不仅是孩子升学的一次机会,还关系到家长甚至亲戚朋友的脸面。
高考很精彩,高考同样也很无奈。孩子十年寒窗苦读,都希望考上梦想的好学校,但目前中国优质的高校资源还是比较少的,江苏更是这样。尽管江苏的高校非常多,跟全国比,高等教育也是比较发达的,但是在家长和孩子眼中理想的学校还是少的,每个孩子都想进南大、东大,但是江苏只有两所这样的学校。所以说,想考上理想的学校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考上了高校,就业又成了难题,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找到了工作,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而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与就业分离了,考上大学以后你还要自己去找工作。找工作首先就是靠学历和能力,其次还要靠家长的面子。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上了大学之后,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为将来找工作做打算,包括考各种证书,锻炼自己的各种适应能力,因此说高考很精彩,高考很无奈。此外,在一些贫困地区,高考并没有改变家庭的命运,甚至加重了经济负担。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在甘肃的某一个村子里,孩子基本都能考上大学,当时非常风光,但是上大学的学费非常昂贵,家长们的钱花光了,就跟亲戚们借,最后这个村变得贫困不堪;而这些孩子毕业之后又找不到好工作,回家之后又出现了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不会干农活,也不会做小生意,只好安于贫困。哎,高考很精彩,高考也很无奈,但是高考又不得不考。
尽管当今社会比较重视高考,但是家长要淡化高考,特别是家里有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的家长,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你要适当地淡化高考这个话题,不要像念紧箍咒似的天天跟孩子念叨,把孩子的精神搞得异常紧张。学生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大学教育只是过程教育,并非终结教育。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大都读完本科就参加工作了,而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了,读完本科考研,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因此,高考只是决定读本科还是专科,并不能决定你以后的长远发展。也许南大是你心中理想的学校,考不上并不是说你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本科毕业可以继续读研,南大、北大、清华之类的学校都可以选择。大学只是一个过程,是人生的一个起点,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跳跃的平台,我们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不一定要一蹴而就。
高考不是人生的独木桥,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万一孩子高考失利了,明年可以再考,就算是考不上了也不代表他就不能成功了。事实上,有许多人,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事业上却非常成功。我就遇到这样的事例,以前我们学校有个同学,他的成绩特别差,但是他迷上了计算机,并且网页做得很好,后来他就给一些大型网站做网页,一个月最多能收到5000美金的汇款单。一个中学生,没上过大学,一个月收入就有5000美金,一个普通大学生毕业了,能赚这么多也就不错了。因此,我们要重视高考,但是家长要淡化高考这个话题,不要天天跟孩子唠叨。
上面我们讲了社会、家长对高考的一些认识,下面就重点说说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一起应对高考。高考不仅仅是学生这个群体在独立奋斗,它的后面还站着成千上万个家长,他们是孩子考试能否取得成功的后勤保障。
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应对高考?
首先,家长应该从心理上为学生减轻负担,这又叫因生施教,就是具体孩子具体对待。自然万物是多种多样的,有高大挺拔的树木,也有矮小伏地的小草;有娇艳欲滴的玫瑰,也有朴实无华的菜花。人类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智力、体力、能力都不一样,我们不能以同样的要求对待他们。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不能盲目地提高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孩子进行高考。例如家长在给孩子定位报考院校的时候,要根据孩子平时的学习考试情况来看,有的孩子只能考二本,你要他考一本,孩子压力太大,孩子心理承受不了,最后反而连二本都考不上。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屡发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他的奋斗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还要正确理解“成功”这个词的概念:成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是说考上一本就是成功,二本、三本就不是成功。总的说来,家长应该了解孩子,了解高考,在最后阶段给他一个适中的目标,不要要求太高,也不要太低,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轻轻松松迎接高考,在心理上赢得了高考,孩子在考试中才能够获得超常的发挥。
第二,要安排好孩子的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认真复习考试,电视不让看,电脑不给用,甚至还把网络断掉了。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方法未必可取,因为孩子学习太紧张了,也需要放松一下。吃完晚饭,让孩子看看新闻联播,这不仅能够使孩子的大脑得到放松,学习起来更有效率,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多了解国内外的事情,增长知识储备。适当的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也是必要的,有些家长说长篇小说不能看,但是像《读者》之类的杂志还是可以看的,花上几分钟就能看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对孩子的写作有很大帮助。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江苏的高考状元谈了自己高考的体会,他说他的作文之所以得了满分,与两则材料有关。这两则材料一是在家从报纸上看来的;二是从新闻中看来的。当时的作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他就把平时看到的材料用来作论据了。所以,让孩子适当地放松一下没有什么不好,过度的紧张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第三,家长应该给孩子撑起一把伞,为他们遮风挡雨。这个风雨不仅包括社会上的风雨,也包括家庭中的风雨。就是说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专心地学习,不要让孩子受社会上以及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干扰。比方说,孩子正在高考,这个时候家里有一个亲戚突然去世了,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让他知道,因为孩子知道了会受到打击,影响他考试的情绪。还有家庭中出现了一些变故,父母下岗了或者没被提拔,这时候家长的怨气千万不能带回家,不能影响孩子的情绪,关于这一点我非常佩服流沙河。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非常出名,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后来被打成右派,文革时候又受到批斗。一次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回到家以后,为了逗两岁多的孩子开心,他就在地上爬,给孩子当马骑——这就是父母替孩子遮风挡雨。现代社会,夫妻间经常会闹些小矛盾,但遇到高考这样的大事,即使夫妻矛盾不能调和,也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影响孩子,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一生。我曾经见过这样的家长。我的朋友请我吃饭,他同时也请了一对夫妻,吃饭的时候那对夫妻向我咨询了很多关于高考的事情,两个人非常默契。结束后,我朋友才告诉我,他也是受那对夫妻所托请我吃饭,最后他还透露了一个秘密,说这两个家长刚离婚,但为了孩子的高考,就把这些矛盾都搁置在一边。说实话,在饭桌上我根本没有看出他们离异的样子,反而给人恩爱有加的感觉,这件事情让我深有感触,做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撑起一把伞,为他们遮风挡雨。
家长应该给孩子遮风挡雨,但一定要控制好分寸,不能什么风什么雨都为他们挡了,最后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这样是永远长不大的。这就要像奥巴马的母亲学习,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他特别重视学习,也特别提倡孩子认真学习,我们中国现在提倡减负,但美国奥巴马现在正提倡“加负”。他在美国一个商会上说,目前美国的教育是失败的,美国学生学习的时间比亚洲学生要少得多,如果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那么国家教育就会落后,教育竞争力就会减弱。他号召孩子的家长要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奥巴马讲,最优秀的校长、最优秀的老师,也不能帮助家长管孩子看电视、上网,孩子在家主要是靠家长管。他特别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他小时候读书的时候,4点半母亲就把他叫起来,洗脸、刷牙,然后看书。5点钟吃完饭以后,母亲又帮他温习前天的功课,预习当天的功课,然后才送他上学。年幼的奥巴马说:“妈妈,我想多睡会觉。”妈妈讲,“我和你一样,我也想睡觉,但是为了你的未来,要不怕苦不怕累。”奥巴马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一是靠机遇,二是靠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小的时候母亲对他的严格教育。在高考的最后阶段,家长们就该像奥巴马的母亲学习,不管你是哪个单位的领导,还是哪个企业的总经理,首先你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你有义务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时候照顾好他,帮助他走向人生新的起点。
除了上面讲述的三个要点外,我们还要讲讲应对高考的“七个该”。
第一,把该养成的习惯养好。习惯决定成败,高考中尤其如此。高考时间紧,任务重,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但有些学生答题速度就是慢,喜欢磨洋工,这时候就可能完不成试卷了。所以平时家长要配合老师,要求学生提高答题的效率,比如说老师规定语文一个半小时内做完,家长在家就必须掐表,在做试卷的过程中不允许孩子做别的事情,时间一到就把卷子收起来,有的时候好的习惯应该首先从家庭开始培养。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今的高考跟20年前的高考差异性很大,以前的高考题目是基础知识多,现在却是注重考察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家长更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思维的严密性就非常重要。现在高考命题说得通俗一点就像和学生捉迷藏一样,命题专家有的时候会设置许多陷阱迷惑你,你如何跳过种种陷阱,找到解题的关键思路,这时思维的严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普通的事例,培养孩子思维的严密性。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是个好人,这个人是不是好人呢?”孔子说:“不一定。”子贡又问:“人人都说他是坏人,是不是就是坏人呢?”孔子说:“也不一定,对于那些说他好或者坏的人,你都要考察一下。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看他本人,还要看评价他的人,只有那些好人说他好的,坏人说他坏的人才是好人。”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思维非常缜密,我们教育孩子也要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这对他们的学习或是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高考试卷更能考察一个学生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比如说语文,一个词的颠倒就能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变化,有些学生审题不清楚,解题的时候就容易犯错误。除了严密性以外,解题还需要灵活性,平时我们做数学题都知道前面容易后面难,尤其是最后两道大题目一般都是非常难的。但有的时候出试卷的老师就故意把第一道题目的难度系数设置得比较高,一些学生不懂得灵活变通,就可能出现焦躁、死抠难题的现象,影响后面题目的发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到银行取钱,看见其他窗口面前排了长队,而有一个窗口却空无一人。小伙子想取两千元,可是柜台不受理五千块钱以下的业务。于是,他灵机一动,说取一万块钱,柜员给了他一万,然后他又把八千存进去了。这就说明这个小伙子头脑非常灵活!
我再讲灵活性。虽然有些人说高考的题目不就非此即彼,其实并不是这回事,有时是可此可彼的。有一年高考的作文有这样两个题目:一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一个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两个题目任学生选一个,虽然两个题目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但只要你能自圆其说,能够言之有理就可以了。还有一年的高考文学欣赏题,是让学生来评价一首诗,你说好或者不好都可以,只要你能说出道理来就行,这就特别考验学生的灵活性,当然更需要思维创新。写作文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的论点新颖,老师就会给你高分,你的解题方法新颖,解题角度跟别人不一样也可能得高分。
第二,把该得到的分数得到。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的目标是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如果是二本院校的话,那么把基础分得到就行了。这就要求学生要注意做基础题,注意抓基础分。有的学生一看基础题,觉得容易就轻松放过了,去做一些难题、怪题,结果到了高考的时候,基础题不会,难题又不会,分数自然不理想。把该得的分数得到,首先要注重基础,特别是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一定要教育孩子回归课本,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弄通弄透,把该得的分数得到,不要犯低级错误。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要先捡芝麻再捡西瓜,这就是高考的策略,光顾捡西瓜,不仅会丢了芝麻,最后什么都丢了。
第三,把该拉的家常拉好。大人之间拉家常是很普通的事情,可是跟孩子拉家常大人就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有些家长习惯了照顾孩子的生活,习惯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把子女当成一个未长大的孩子看,所以跟他们拉家常有点无从下口。跟孩子拉家常就是和他们聊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不能像平时那样三句话不到就开始讲考试,讲多了孩子也很烦,这时候也许心中正有火发不出去,就跟家长吵起来了。因此说,拉家常谈一些轻松的话题是关键,这是一种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也是对孩子心灵上的一种安抚。此外,家长说话也要带一点幽默。许多家长和同事之间谈起来就非常幽默,但是一和孩子说话就板起面孔了,神情严肃,其实这都是不必要的,和孩子开开玩笑也是可以的,因为玩笑可以让孩子精神放松一些。我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考生在临近高考时,吃饭的时候他妈妈要给他讲讲当年他爸爸的罗曼史,对于大人的爱情,孩子一般都比较感兴趣。他妈妈说:“当年你爸爸家里非常穷,念中学的时候,一个女同学家庭还不错,这个女孩子就给他织了一件毛衣,你爸激动地流着泪跪了下来,说要永远爱这个女孩。但是后来你爸爸考上大学了,离开了农村,这个女孩子没考上就留在农村了。”讲到这里,妈妈就打住了。那个孩子迫不及待地问,“那后来这个女孩在哪里啊?”他妈妈说:“后来这个女孩就成了你妈妈。”孩子一听就笑了。其实这就是和孩子拉家常,这样可以给孩子减减压。千万不要口口声声都是考试、分数,有时候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四,该掌握的信息掌握好。其实高考也是一门学问。高考考什么内容,高考怎么考,家长一定要详细了解。还有孩子选修科目、目前孩子这门学科的学习状况,家长也都要了解。要做到以上几点,这就要求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要看一些相关的招生资料。比如说孩子准备考什么学校,哪一科最薄弱,哪一科有优势,这些都与考什么学校有很大关系。目前江苏高考语、数、外三门是必考,两门选修科目分为ABCD四个等级,不同的高校对这个等级要求是不一样的。语数外这三门当然是分数越高越好,选修科目也不能忽视,有的时候即使你语数外三门分数非常高,但是选修科目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学校肯定是不录取你的。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家长也必须要掌握这些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督促孩子有针对性地复习。
第五,把该确定的复习策略确定好。高考复习一定要讲策略,就像刚才讲的,如何看待选修课就是个策略。另外,考试中抓薄弱学科也是一种策略。高考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木桶,木桶里水多水少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不管其他木板有多高,水位只能停留在你的短板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薄弱的学科一定要抓紧,语、数、外哪一门差就多补哪一门,这就是策略问题。除了学习方法策略外,还要注意学习时间策略。早上背书效果最好,此时你不要去做题目;中午时候人最容易疲劳,这时候就应该休息一下,这样下午学习才能更有效率;晚上学习不能太迟,熬夜对第二天的学习有影响。因此,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看什么书,这些都要安排好。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时间越多越好,有些学生也经常熬夜看书,其实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当的休息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策略问题。
第六,该准备的东西准备好。特别是在临近高考的时候,物质方面的准备要充分,同时必须具有科学性。比方说,学生在高考时候用的一些学习工具也是有规定的,如铅笔必须是2B的,这个不能搞错。除了物质方面,孩子的营养也非常重要,临近高考不能全部大鱼大肉,而应该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还有,考试接送的交通工具,也要准备好。我就遇到这样一个情况,2007年高考,有一对家长开车送小孩,结果迟到了15分钟,幸亏考的是语文,如果是外语迟到15分钟就不能进考场。为什么会迟到呢?就是家长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夫妻俩太紧张了,结果把表看错了。所以家长要时刻注意,高考中哪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因此对待孩子高考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七,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这里讲的环境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家庭环境、学校社区环境等,这些环境都要营造好。比如说临考试前一天孩子与同学打了一架,心情肯定不好,这就会影响考试的心情。除此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心理环境调理好,心理环境非常重要,它是一种自身环境,需要自己去调整。高考不仅考知识、能力,还考验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父母让着他,爷爷奶奶让着他,但走进校园,老师不一定让着他,学生不一定让着他,甚至还有坏学生欺负他,这时候就要靠学生自己调整好心情,克服一切困难。1996年我在一所县中做校长,有一个姓李的同学,平时她的成绩都是全市前三名,而且数学每次都是满分,考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应该说稳操胜券。但是,高考的时候她带了一个透明胶布进入考场,后来老师因为防止作弊把胶布收走了,她就非常生气,她想,我这样的学生还用作弊吗,老师太差劲。考试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心情就有点急躁了,也就没有静下心来做题目,结果数学考了120分,远远低于平时水平,那一年也就没有考上清华。这就是心理环境存在问题,会极大影响高考的发挥。下面再举两个心理调整能力强的学生的例子。一个同学,现在已经南大博士毕业了。他遇到的事情就比较有意思。考试的时候,他发现监考老师老是走到他身边看一看他的试卷,然后再走到另一个学生旁边指指点点。老师经常跑来跑去自然会影响到考生的考试,那个学生非常聪明,他沉着冷静地把题目做完,考完后他直接跟考监老师说:“你什么意思,经常来看我的答案,干扰我的考试?我要报告考点主任。”老师当时就吓愣了,连忙赔礼道歉。第二场考试老师再也不敢去看他答题了。结果这个学生超常发挥,考上了南大,这就说明他的心理环境确实很好。还有一个学生,他是2007年考上同济大学的,他的成绩特别好,在考试的时候,后面的同学想看他题目,他不给看,后面的学生就在课桌下面用脚踢他,他忍住疼痛,考完后找到老师反映当时的情况,老师警告了那个学生,后面的考试也就没有再发生这样的情况。上面三个例子都说明了学生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尤其是考试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家长平时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处理各种情况,适应外面复杂的社会环境。
上面我讲了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应对高考,现在我讲考场的应对技巧。对于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老师在临考前讲给学生听,更需要我们的家长了解一些基本的考试应对技巧,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里讲给孩子听,因为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向几十个学生讲授这些技巧,也不可能天天去重复这些问题。如果孩子应付得当,那么可能会多考三五分甚至十分以上。
第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那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呢?首先,在战略上藐视考试,不要把高考看得如何如何重,给自己和孩子减轻心理负担。我们就把高考看成去听一场报告,看一场戏,或者看成上一次网,这样才能考好。其次,思想要放开,正确看待考试的难度。这里有一副对联赠给大家:“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这就是说人家容易我也容易,那我就不能大意;人家难我也难,那我就不要怕难,如果这样想,那么心态也就自然平和。
第二,对自己要充满自信。上考场的时候要有阿Q精神,在心里想我一定能考上的,自己不会失败的。考试有的时候不仅需要实力,同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俗话说:“七分成绩三分命运”。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中学的时候成绩并不好,后来想考军校,但是考试之前书都没怎么看,想把书从头到尾看一遍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前一天,他灵机一动,把书合起来闭着眼睛祷告一番,心想翻到哪一页就看哪一页吧!结果翻到那一页正是奥地利的地图,他就把奥地利的地图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熟背于心。结果第二天考试就考了这张图,他很幸运地得了高分,考上了向往的军校,这就是考试运气的问题。高考有的时候也需要这样的运气,我们还是拿作文为例,比如你家孩子作文可能不太好,但有的时候不同的阅卷老师也决定学生的分数。每年高考,我们老师都会遇到一些情况,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考得不好,一般的学生反而成绩冒出来了,这其中就有阅卷的因素。例如,2007年《新华日报》就登载了这样一个消息:当时有一个学生的高考作文,三个语文老师都给的是38分,后来高考阅卷组长把它定为53分。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分配。考试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非常重要,比如说做语文题,最后一定要留一个小时来写作文,作文70分,是重头戏。有的学生解答前面的题目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结果留下二十分钟来写作文,这样作文肯定写得不好,最多得40分,甚至30分。还有,就是考试时会使用答题卡,许多学生紧张得连卡都忘记涂了。其实,每门考试结束前15分钟,老师都会提醒考生注意涂卡,但是就是有学生仍然忘记涂卡,考试打铃后再想涂就不可能了。因此,对于这些细节问题家长在孩子临上考场前一定要关照孩子,这时候多啰嗦一下是有用处的。
第四,做题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这个问题开头就已经讲过了,就是做题目的时候,遇到难题目就跳过去,把简单的、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掉,到最后再回头攻克那些难题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考试的时间,另一面可以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有些学生就不懂这个道理,刚开始答题时遇到拦路虎,于是就抱着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精神,结果抠了半天不仅题目没有做对,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时候心里更会产生焦急和烦躁的情绪,以致考试失利。
第五,不要吝惜笔墨。不惜笔墨就是说能多写尽量多写,这个是经验之谈,尽管不科学但是实用。以作文为例,记得1983年我到杭州,遇到杭州高考作文阅卷组的组长,他是南京人,因为是老乡所以谈得很投机。在谈话中,他告诉我他的一些“经验”,作文要想得高分呢,就要不惜笔墨。他讲作文要豹头、猪肚、凤尾,就是说一篇作文开头要像豹头一样吸引人,中间要尽量多写一点,像猪的肚子一样,显得内容丰富,结尾要像凤凰的尾巴一样夺人眼球。比如说要求800个字至1000个字,你最好写1 000个字,老师拿到作文首先一看内容丰富,这个印象分就有了,你要是就写个600字,那么要想得高分就比较困难了。其实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历史、地理试卷的论述题和简答题如果没有把握,就多写几句,可能就是多写的几句答到了要点上。老师改题目也是具有灵活性的,书上有的知识点肯定能得分,书上没有的你用自己的话说也能得分,就怕你空白一片,什么分都拿不到。有人讲,理科是不能乱写的吧,但是当你不会做的时候,你大差不差地写写也未尝不可。有些话不该讲,但确实如此。我就记得某省第一次新高考,物理特别难,许多家长把出卷子的物理教授都快骂死了,还有不少家长到省政府抗议,但是,后来物理平均分公布了怎么样?物理平均分特别高,比化学、历史、地理都高!什么原因啊?改卷子的潜规则。如果学生普遍考得好,那么阅卷标准就会严一点;如果学生普遍考得差,那么标准就可能会松一点,但放松并不等于没有标准。你要想得分,首先必须写出文字来,这样老师才能手下留情给分。如果不写,一片空白,连阅卷教师也爱莫能助了。
第六,写好后要注意检查。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望”。作文写完之后,要回头再看一看,试题做完以后要认真复查,千万不能提早交卷。有些好学生,试卷做完就交卷了,那可不行,试卷做完一定要认真检查。通过检查,就可能发现自己做错的题目,改正过来就提高了自己的分数。有些时候,学生恰恰在不可能出错的地方出错!比如,学生常常在作文题目上写错别字,这是因为学生往往只看内容,不看题目。题目上出现错别字是一种致命的错误,如果被阅卷老师看出来,那么作文的第一印象就差了。因此,家长一定要求孩子写完以后进行全面检查。
第七,要学会处理意外情况。还拿作文来说,可能有许多学生写作文,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自己写走题了,再重写又来不及,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就考验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要救题,就是把题目救活,这是学生平常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训练的技能。举例说明,有的同学举的事例太多,有点啰嗦了,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这样说,“我上面所说并非是重复,而是反复,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这样就有可能把题救起来了,重复是有病,反复是强调!
第八,得失由之看得开。孩子有时候考试会发挥失常,回来以后家长千万不能问考得怎么样。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再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应该顺势开导。面对考试,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要豁达,考完就考完了,考好考差都已经无法逆转了。这时候家长特别要教育孩子考得好与不好都随它,关键是备战下一场。家长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老盯着前面考差的一门,不然孩子下一场可能也会考砸。
第九,要学会忙里偷闲。每次考试,都能看到有的孩子在临近考场时还在看书,刚下考场了又在看书,家长来接他的时候,就在车子里面看,真是一刻都不能闲着啊!这个时候应该忙里偷闲,让孩子在考试的间隙能够休息一下。家长接送孩子以后不一定就回家,这时候看看路边的风景未尝不可,到公园坐个十分钟也可以,回家以后,吃吃点心说说话也行,不要把时间搞得那么紧,特别是临近高考的几天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生物钟调整好,与高考时间相适应,特别是最后十天要让孩子早点休息,不能再熬夜看书,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高考的时候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第十,答题时候要灵活。灵活答题也就是上面谈到的思维灵活性,关于这个问题我每年都讲,许多家长和孩子也因此获益良多。学生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怎么办?这时候就要灵活多变,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我们的理解去做。以作文为例,考试的题目相同,学生的生活经历也大同小异,几十万的考生写出来的内容可能就有相似的地方,阅卷老师每天要改几十本试卷,看到差不多的内容,改得都昏昏欲睡。你要想得高分怎么办?你的作文里面必须有夺人眼球的地方,老师看到后眼睛一亮,分数也就提高了。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知识匮乏,因此临战时候不妨灵活变通一下。当年苏东坡考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到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便一眼认定这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试卷,但他又担心别人说他徇私舞弊,思之再三忍痛点为第二名。结果试卷公布后才发现并非曾巩,而是苏轼,欧阳修后来还向苏轼致歉。言谈间,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大加赞扬,又对文章中一处典故的出处不耻下问。苏轼随口说,出自《左传》。欧阳修查遍《左传》也不见这个内容,再次请教苏轼,苏轼吓得大气不敢出,尴尬地承认是自己编的。苏轼以为非挨批评不行。不想欧阳修却赞扬说:“知权达变必成大器。”意思就是你有灵活性,将来肯定能成大器。果然苏轼日后成为大才。所以我一向主张学生是可以灵活答题的,没有事例,编一个来未尝不可!
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讲的那个38分被提到53分的事情,到底是谁对谁错呢!其实是组长错了,三个老师没错。这位组长提倡写作文要写真事,抒真情,当时他看完那名学生的文章,就被学生所写的事情和抒发的感情打动了,所以就把38分提到53分。后来我看《新华日报》发表的这篇学生文章,才知道这位老教授错了,其实那个学生写的就是假事,抒的也就是假情。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临近高考的前一天,父母到地里收小麦,临走时关照他把饭送到地里去,他中午就送饭给父母吃了。到地里一看赤日炎炎,父母汗水如流,过意不去,就帮助父母割小麦了,一直到天黑才回家。到家累的脚都没洗就睡着了。第二天在考场上,想到父母种田供他读书不易,他就决定考试完以后,再到烈日下晒一个小时,体会父母的这种辛苦,体会农民的艰辛。初看没有什么不通的地方,这名学生很懂事,很能体谅父母,那我们这位组长受骗在什么地方呢?
这位老教授可能不了解农村的习惯。农忙时节,农民清晨到地里干活一般都会把午饭带着,他们不怕饭冷。还有一点,和城市人相比,农村人更重视孩子的高考。农村的孩子多数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够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因此高考前一天家长怎么可能会让孩子在家做饭送饭呢?他们宁愿自己饿着肚子干活,也不会让孩子送饭,宁愿麦子烂在地里,也不会让孩子帮着干活的,肯定要把孩子赶回家!这只能说明这些事情都是那名考生编的,考生无罪,却不知骗了专家!当然,作文分数由38分提到53分这件事,还是说明学生考试的时候确实要有灵活性。
高考是孩子的事,同样也是家长的事,其实每个家长都在和孩子一起应对高考,高考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我们学校有一个同学叫惠若琪,2007年入选了国家女排队。当时,她还不到17岁,现在已是女排的主攻手、副队长了。在她20岁生日的时候,她的父母也邀请我参加了。当时她母亲讲了一句话非常感人,她说:“孩子,你已经20岁了,你成人了,请原谅过去我对你不友好的态度。我打过你,也骂过你,但是请你原谅父母,父母像孩子一样都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的母龄和你的年龄一样的,你出生了,我才成为母亲!”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在座的家长,有些人也经历过高考,也只有经历过高考才知道高考的酸甜苦辣。自己经历过高考,自己和子女一起再经历一次高考,你可能就变成了一个高考研究专家,你就可以对你的亲戚朋友的子女进行高考辅导!
2013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