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我有幸率领南京二十九中师生访美团出访美国,对美国教育进行了三个星期的考察,走访了哈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西蒙岩学院等高校,并深入斯蒂辛山高中、寒泉小学进行调研、 交流活动。三个星期,考察一国的教育,发言权是不足的,然而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一斑之见,也不无益处,我们访美的一个最突出感受是:美国教育的根本精神是把人字写大,使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展示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能力,享受且创造生活。
国内流行的教育口号是“快乐学习”,据说是从欧美移植而来的。不过,我们感受到的美国的教育却是“快乐着学习着”。从语法角度分析,“快乐学习”中的“快乐”只是学习的外在形式,“学习”才是目的;而“快乐着学习着”则不同,“快乐着”与“学习着”是并列关系,“快乐着”又置于第一位,也就是说,快乐是前提,是基础,“学习”是快乐的一种方式、一种状态。进一步说,“快乐着学习着”的理念以人为本,以快乐为宗旨,把人字写大了。斯蒂辛山高中的艺术课就是明证。工会主席乔治·贝克上动漫课,首先放映了一段反映“生活节奏太快”的动画片,使中美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在此基础上,他要求学生到室外模仿影片中人的快镜头动作,并将其摄录下来后制成录像片观看、点评。学生们心胆开张,跃跃而试。这堂课,学生享受了快乐,学习了动漫知识。画画、制作和唱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爱好,那里有欢乐,有创造,有自我成就感。斯蒂新山高中的艺术课,是适应学生的天性设计的。我们国内曾提倡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这一点中美许多学校都做到了。然而,不同的是,国内许多学校墙上挂的是名人字画,而美国则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尽管那些学生的作品可以用“涂鸦”两字来描述。然而,学生为了快乐而作画、写字,作品又得到了发表,发表之后又受到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代表团在寒泉小学参与了一堂别致的“劳动课”。中国学生当老师,教美国一年级小学生用筷子。中美学生每人一个小碗,碗中放着玉米花。课程的内容设置,本身就从“快乐生活”着眼:学用外国餐具,吃香喷喷的米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生活。课堂上,美国学生对“中国老师”很钦佩,言听计从,积极学习,很快掌握了使用筷子的要点。当美国小学生用筷子夹米花在嘴中品尝时,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脸上的笑容之花!就是文化课学习,也不背离快乐宗旨。在高中的数学课上,我们看到,老师的题目展示在屏幕上,学生用特制计算器把答案输送到屏幕上。而屏幕只显示正确答案。因而,答错了也不难堪。因而学生踊跃答题,课堂上气氛活跃。斯密斯小学的数学课也别有情趣。教师用大型卡片展示数学题,而学生则用下棋的方式做作业。棋纸上标有各种数字。学生认为答案是什么,就把棋子放到相应的位置上。
人,应该是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然而,东方传统教育中,作为学生却身不由己。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学生只能成为“鸭”,被装填进知识;只能作为容器,被盛放“能力”;只能生活在书本中,教师唯上,课本唯上,学校唯上。“人”,只占一个小小的角落。在东方传统教育中,“人”不是自己的,是属于国家、父母、领导、亲友的。在利益面前,自己只能排在末位,甚至只配作古代祭祀神祇的牺牲。
目前,国内新课改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习的探究性,旨在从学习层面解放学生,让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得以突出。至于人文学科关于“个性”培养的目标,则是从思想层面,突出“人”的重要性。把“个性”写上生命的旗帜,是新课改最为可贵之处。虽然新课改起步不久,然而良好的开端,也是令人惊喜的。美国这方面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
教师与学生谁重要?这些问题,在国内提问,许多人会回答颇费踌躇。然而,在美国教育界,人们会脱口而出:学生。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没有学生,还要老师干什么?这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个道理。在美国,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围绕着学生展开。国内狠抓教学质量,连节假日都加班,至于正常工作日更是风雨无阻。然而,斯蒂辛山高中却不是如此。预先得知有大风雪,校方便临时决定放假5天。美国中小学的座位的排放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国内的中小学都有讲台,无形中把师生的心理距离拉大。美国许多小学,没有讲台,老师在学生中间授课。这不仅有利于体现师生的平等精神,又可以使老师及时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国内的学生座位大都横竖成排,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看是好看,却不利于学生学习。坐在后排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少会受到影响。毋庸讳言,有些教师,按学习成绩或家长的社会地位排位,那些成绩差一点,家长地位低一些的学生只好坐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使学生过早地体会人情冷暖。而美国的中小学,课桌排法多种多样,有的排成雁阵形,有的排成圆形,有的排成六边形,有的排成长方形,这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座位上的不平等带来的遗患。再说,美国活动课程多,学生常常不在固定教室上课,座位问题,谁先来谁挑选,这又避免了使少数人“永恒”地处于遗忘的角落。
在教育内容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学生选什么课,悉听尊便。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是教师调整教学内容的根据。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就临时改变教学方案。国内有些学校教育仍然面向精英,差生只好坐冷板凳,而在美国,落后学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对象,课上弄不懂,课后单独辅导。在教学上,马太效应远没有我们国内严重。
美国中小学的图书馆不仅是借书的地方,也是研究的阵地。那里,可以坐下来上网,或做作业。许多学校各门学科的作业本身就带有探究性。学生要完成作业,需要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些学校特别重视对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松树地区的寒泉小学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学校预先得知我们代表团一行要访问他们学校,就开设了“中国文化”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系列活动。当代表团来到校园时,研究性学习已经硕果累累了。我们一踏进学校,就感受到了浓烈的中国文化氛围。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能使用“你好”等中国问候语。在欢迎会上,学生代表的致词全用汉语。校园走廊里,挂着“恭贺新禧”的灯笼,挂着“欢度春节”“年年有余”字样的条幅,还有学生的汉字书法作品;至于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剪纸、中国龙更是琳琅满目。最抢眼的是走廊上的一组纸盘,上面画有中国十二生肖图案。中国客人的到来,也成了他们的课程资源:由中国学生教美国学生用筷子。学生在欢迎仪式上表演了舞龙的节目,并在龙上签名,作为礼物送给代表团。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民俗,一个班级的同学还分别给一起参加活动的中国学生送红包。尽管里面只有几个美分,但却体现了对中国习俗的尊重。
在美国的西蒙岩学院,我听了一堂汉语文学课,教学内容是杨绛的《称心如意》。教师要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时,并不要求答案统一。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理解水平不同,对文本解读、人物分析客观上有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在文学欣赏中是客观存在的。允许答案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精神的培养。
在哈佛大学的“荣誉厅”中,哈佛大学的校训发人深省,“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则校训,是对哈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探究精神的极佳诠释。现代创新智慧理论表明:对伟人应对象化而不应偶像化,应平视而不应仰视。否则,会形成迷信现象,影响个体创新能力。“为友”二字充分体现了这种理论的精髓。只有抱着与伟人为友的精神,才能保持个性,有所领悟,不至于沦为思想的奴隶。一个“更”字,强调要与真理为友,是对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真理,是最重要的朋友,是人类探究的终极目标。当伟人的理论与真理背离时,理应选择真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和“当仁不让于师”这两句中外古代哲人的理念,与哈佛校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想,哈佛大学为什么办学成就令全球瞩目?其秘密就在于此!无论是总统、将军还是学界泰斗、工商巨子,他们都是这条校训的践行者。
19世纪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富国强民,把视野投向西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目前,移植西方中学课程改革的做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希望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取其形,更要重其神。如果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注重把“人”字写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教育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2007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