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任何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研究也要以已有研究为起点,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因此,研究中要考察他人的相关研究现状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献查阅就是查阅已有的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既是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又贯穿在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文献是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等方式记录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者通过对教育文献的查阅,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查阅文献,可以了解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国内外研究状况、相关研究成果状况等,从而找准突破点,明确自己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
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可以对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可以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以及最新思想和成果,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研究者可以了解别人的研究情况,吸收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吸取别人的失败教训,避免重复研究的浪费和失败的拖延,提高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和效益。
在研究的终结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检索来寻求解释和支持研究结论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以证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说明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对教育文献的加工方式不同使信息量也发生变化,根据信息量的变化情况,一般将教育文献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撰写的文献,又称为原始文献。即一次文献主要是直接记录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科学论文、专著、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会议记录、档案材料等。
一次文献直接反映事件经过、研究成果,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是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产生的原创文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较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的价值,是研究者获取文献资料的主要领域;但因为其贮存信息比较单一分散,因而查阅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压缩整理后,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的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含量较大且较集中和系统,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次文献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二次文献是一种派生的文献,它本身不直接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它的目的是使原始文献系统化、条理化,为研究者顺利检索一次文献提供比较集中系统的信息,因此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的特点,虽然其本身不能被研究者直接引用,但研究者通过二次文献往往能顺利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一次文献资料。
3.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文献加工者以二次文献为基础,对一定范围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概括而形成的参考性文献,是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文献加工者对一次文献的主观见解。三次文献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研究动态、研究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教育工具书籍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也具有三次文献的特点和功能,也可以作为三次文献使用。
三次文献也是一种派生的文献,具有浓缩度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有较强的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因此,这类文献便于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某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原始文献和研究概况。
上述从一次文献到三次文献只说明文献来源的不同层次,不代表文献的价值的大小。由一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文献资料经过加工与压缩,由分散到集中、由无组织到系统化,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料。
教育文献总是以各种物质载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物质载体形式。
1.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是指以纸张为存贮媒介,以文字(包括各种专用的符号和代码)表达内容,以印刷(铅印、油印、胶印等)或手写为记录手段的传统的保存信息的文献形式。这类文献的优点在于阅读方便,不受技术设备条件的限制,目前仍然是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但这类文献对信息的存贮密度低,体积大分量重,占据空间大,且难以实现自动输入和自动检索。
2.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指以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通过光学摄影技术缩小文献体积,固化到感光材料(缩微胶片)上的一种文献形式。其优点是体积小,存贮密度大,传递方便,节省存贮空间,便于收藏和管理。缺点是研究者不能直接阅读资料。
3.声像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是指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存贮介质,借助特殊的机械装置,用声、光、磁、电等技术直接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的文献形式。主要包括唱片、录音带、幻灯片、录像带、激光唱盘、多媒体学习工具等。声像型文献的优点是存贮密度高,内容直观形象,表现力强,易理解接受,传播效果好。其局限是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
4.机读型文献
机读型文献即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是通过编码或程序设计将文字和图像转换成机器语言,记录在磁盘、光盘等载体上,通过计算机处理进行阅读的文献形式。主要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电子邮件、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文献形式。机读型文献的优点是存贮密度高,存取速度快,便于修改更新,也便于对信息进行远距离传送和检索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以机读型文献为主的电子文献越来越成为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机读型文献的主要缺点也是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
以上四种物质载体的文献形式,各有产生条件和存在环境,也就各有其优势和局限,可以相互补充,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现有的条件进行选择,不可一味肯定或否定某种形式的教育文献。
教育文献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都可以以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以上两种分类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可以相互交融的。
由于信息的形成、记录和传播的方式不同,教育文献的分布极为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书籍是教育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跨越历史最长久的一种情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名著要籍
主要指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学科中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教育著作,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治学和研究的基石,大多被选为专业学习和研究人士的必读书籍。
2.教育专著
教育专著是作者就教育领域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论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全面、深刻论述的资料,因而其内容比较专深。许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往往以专著的形式发表。教育专著中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介绍了新颖的材料,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论述较系统、深刻,形式较规范,大多为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在教育历史的进程中常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教育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的必备书籍。
3.教科书
教科书是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某一门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以及有待讨论的问题的专业性书籍。教科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科书的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学术理论相对稳定,文字通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来源。
4.工具书
工具书是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编排,专供人们翻阅检索的书籍,是读者学习和研究时进行文献检索的重要工具。教育研究所需的教育类工具书主要有教育辞书和教育百科全书。教育辞书主要是以条目的形式提供教育科学名词术语的资料,具有规范、准确、简明扼要的特点。教育百科全书不仅提供定义,而且有原理、方法、历史、现状、统计等多方面的资料,既能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又能提供系统知识,其内容注重全、精、新,文字规范简洁而严密,由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而成,不涉及个人见解,因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所以,工具书的资料比较集中而稳定,规范而准确。
5.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研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其文字浅显易懂,实效性强,但其内容的新信息含量和理性成分很低,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取部分实用类信息作为参考,但不宜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
报刊是指载有年月顺序号或卷期号的,计划无期限地出版发行的连续出版物。包括以各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报纸和期刊。
1.报纸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一般分为日报和周报两种形式。作为教育科研资料查阅的报纸主要是那些教育类专业性的报纸,在我国主要有《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教育导报》《德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此外,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综合类报纸也设有教育科学专版,载有较丰富前沿的教育信息,值得研究者参考。
报纸的特点是发行广泛,传递信息快捷而准确,能及时传达国家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报纸上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散、不系统,因而不易收集和保存。
2.期刊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教育科学范围内的期刊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教育杂志,主要刊载教育领域的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文摘、综述、评述与动态,有较强的兼容性。第二类是汇刊、丛刊及高校学报,主要刊登理论性、专业性、学术性强的文章。第三类是文摘及复印资料,是按一定的线索对许多期刊的文章进行索引性刊登的期刊,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期刊的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信息量大,发行范围广,交流面大,专业性和实践性强,常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最有效且简便的文献来源。
教育档案是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教育档案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学术会议文件、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资料汇编等。
1.年鉴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和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
年鉴汇集了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年鉴好比教育的编年史,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统计资料、指南等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查找方便的特点,属于信息密集型工具书。
年鉴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类,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文献资料。我国教育年鉴主要有《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此外,各省市也有自己的地方教育年鉴,也可以供研究者查阅资料。
2.教育法令集
教育法令集是官方的有关教育政策指令性文件汇集,通过立案归档,成为教育文献资料的一部分。教育法令集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情况,对于研究人员全面了解国家教育状况和制度发展演变沿革起着重要作用。
3.会议文献
会议文献是指在学术会议和专业性会议上宣读、讨论和提交的论文或报告。会议文献有的公开发表或出版,有的没有公开发表或出版,只在内部交流,它们往往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和成果,代表着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发展水平,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了取得某级学位而进行专题研究后撰写的学术性论文。一般分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原创性,选题论证较充分,文献综述较全面,探讨问题比较专深。学位论文一般不公开发表,由有关机构进行收集管理,供研究者进行查询。
此外,有关教育的名录、表谱、地方志、墓志、碑刻、出土文物等也被收藏到教育档案中,其中也承载着大量的与教育有关的信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电子技术信息和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研究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们获取文献的途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可以从网上通过查阅资料、传递文件、对话通信等形式轻松快捷地获取各种文献资料和信息。
现代电子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声像资料
这类资料主要是指幻灯片、音像光碟(盘)等缩微型文献,以及通过计算机录入和阅读的电子文档等文献。
2.网站信息
即通过互联网(Internet)上的各种网站进入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信息系统获取的资料。
3.网络交流
研究者可以通过网上个人信息平台,如建立个人博客、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电子邮件等进行资料信息和学术思想的交流。
电子资源由于它的大容量、高速度及广泛性,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总之,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是极广泛的,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和客观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献检索。此外,查阅资料时,应主要搜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本学科领域中有权威性、信息量大、使用率高、被公认为必备的或常用的一级文献。
从众多文献中准确迅速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不仅是一个资料查找搜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过程。这一过程一般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研究者在进行文献检索前,首先要明确检索的对象,即确定检索的相关主题和检索范围,这样就能够保证检索过程中面对庞大的教育资料信息时,研究者才能把握主题,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而不至于陷入混乱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1.确定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
文献检索首先要明确课题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确定有助于确定文献检索的主题,了解课题的研究领域。因此,研究者要确定核心概念,并通过文献检索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确定了文献检索的核心概念之后,研究者还应该确定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把相关概念与核心概念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概念群,从而列出文献检索的关键词。
在检索核心概念的定义时,会得出对概念的多种解释,需要进行选择。此时,如果把相关概念与核心概念结合起来,形成相对一致的概念群,对核心概念相关文献的选择就较为准确了。
2.明确检索范围
研究者在确定了文献检索的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之后,还要确定课题所需的文献范围。一般从主题范围、地域范围、时间跨度、语种分布、载体类型等几方面来确定要检索的文献范围,即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内容需要,确定要检索的文献资料的国内外分布、历史时间跨度、所使用的语种等情况。研究方向越明确,要求越具体,检索的针对性越强,检索效率就越高。
文献检索通常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途径。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1.手工检索
手工检索主要是用手工的方式,根据文献的信息特征,利用一定的检索性工具进行查找文献资料的途径。手工检索是一种传统的文献检索途径。
(1)文献的信息特征
文献的信息特征主要包括作者名、文献名、代码、分类体系和主题词五个方面,由此产生五种检索途径。
作者名途径,即根据作者的姓名从检索工具中查找文献。中文姓名有按姓氏笔画排检和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检两种方法,外文姓名必须以姓的第一个字母为检索点进行检索。在需了解某一个重要人物的著作及其主要的思想观点时,宜采用这种检索途径。
文献名途径,即在已知文献名称的情况下,按文献名称进行检索。这一检索途径适宜在专门查找某一已经知道名称的文献时采用,不宜用它查找所有的相关文献。
代码途径,这是在了解文献特有的代码编号的情况下,根据文献代码序号进行检索文献的一种途径。文献代码是根据一定的类型和顺序编制的,所以按代码寻找文献较方便,但由于文献数量众多,序号不易记忆,所以只能在特定文献范围内使用。
分类体系途径,这是根据文献内容所属的学科性质进行分类编排所形成的检索途径。这种方法适用于检索某一类问题或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在手工检索中应用比较广泛。使用这种途径要求研究者了解将要检索的文献资料的所属学科类型,否则无从下手。
主题词途径,即按文献主题内容的音序或字顺排检,检索的主要工具是《汉语主题词表》。这种检索途径的优点是能满足特定检索的要求,尤其适合于具体而专深课题的检索。研究者可以通过主题词查找到一大批相关的文献。
(2)手工检索的工具
手工检索常用的检索工具有书目、索引、文摘等。
书目。书目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正式出版的图书总目的资料。书目主要是对图书的名称、作者、价格、卷册等信息进行集中反映,以便读者了解和查阅主要的文献资料。书目是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检索工具。按出版物的类型划分为图书目录、期刊目录、文献资料目录;按出版物的语种分为中文目录、西文目录、俄文目录、日文目录等;按检索途径分为书名目录、作者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等。
索引。索引是将图书与报刊中的各种具有检索意义的信息分别摘录,并加以注释,注明其出处,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书刊后面或单独编辑成册的资料,是检索文献资料的重要工具。索引按文献类型可分为期刊索引、报纸索引、书籍索引、论文索引等;按取材范围和编制方法分为书刊篇目索引、专著主题索引、人名索引、字句索引等;按文献排检方式分为字顺索引、分类索引、主题索引等。索引收集信息内容广泛,文字简洁,便于研究者获得较丰富而全面的文献信息。
文摘。文摘是对文献的内容进行简略而准确的描述。文摘以对原文的节录描述为主,向读者介绍而不评价,所以文摘比书目和索引提供更多的信息,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文献信息,可以通过阅读文摘了解文献的概况、精华及其价值,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文摘的载体较为多样化,有书本式、报刊式、卡片式等,其中以定期出版的报刊式为主。文摘按其内容又可以分为综合性文摘和学科性文摘两类;按编写的目的和用途可分为指示性文摘和报道性文摘。指示性文摘只是对原文献的主题内容做简略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主要线索;报道性文摘一般要概述原文献的主要内容如主题范围、主要思想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比指示性文摘更详细一些。研究者可以借助文摘的信息,简要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要的一次文献,从而提高检索和使用文献的效率。
手工检索产生费用低甚至不产生费用,在没有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条件下使用不受限制,但检索文献速度缓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效率较低。
2.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查找和处理信息的检索途径。计算机检索通常由计算机、数据库、检索软件、检索终端及其他外部设备构成。常用的检索工具有文献型数据库(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网站信息、网上图书馆等。
计算机检索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性高等优点,研究者只要在计算机上输入检索要求(如作者、文献名称、关键词等),计算机即刻就会列出所需要的有关文献资料的信息,在对文献进行搜索的同时还可以对检索出的文献资料进行复制下载和打印等,有利于研究者对文献资料的快速获取和顺利使用。所以,计算机检索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书本式检索工具和卡片目录进行的手工检索。但是计算机检索需要在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技术完备的条件下才能使用,有时还要产生较高的费用才能获取信息,研究者不具备这样的研究条件时无法使用这种途径。
研究者无论是选择手工检索还是选择计算机检索的途径,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有以下四种。
1.顺查法
顺查法是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
顺查法适用于研究范围广、主题复杂、时间较长、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学术课题。其优点是查全率和查准率较高,查出的结果基本上能反映事物的发展全貌。缺点是耗费时间多,检索效率较低。
2.逆查法
逆查法是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为检索始点,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时间顺序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
逆查法多用于新课题的研究和对新文献的收集,能够重点反映与课题有关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其优点是节约时间,效率高,但由于它不太关注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的状况,所以容易漏检。
3.追溯法(引文查找法、跟踪法)
追溯法是以已有文献中所列出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目录为线索,追踪查找所需的相应的一次文献的方法。
追溯法不必利用大量的检索工具书,只需利用所掌握的文献中所附录的参考文献或引文注释进行追踪查找,扩大检索就能获得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其优点在于文献资料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集中,获取相关性较高的文献资料方便快捷。缺点在于易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的影响,所获得的文献资料不够全面。这种方法一般在检索工具缺乏的情况下使用,更多地为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从事科研的老师所采用。
4.综合查找法
综合查找法是将上述三种方法加以综合使用,以达到比较全面地检索文献资料的目标的方法。比如,先利用顺查法或逆查法找到一批文献,再利用追溯法,利用已经查到文献的后面所附录的参考文献或引文注释的信息,查找相应的一次原始文献。
以上四种方法既适合于手工检索也适合于计算机检索,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使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使文献检索达到准、全、深、快的目的。
要充分利用检索到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对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分析整理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对文献资料的保存、阅读鉴别、记录、分类、撰写文献综述等。
1.保存文献资料
保存文献资料是以各种方式将检索到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的过程。传统研究中一般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复印文章、购买书刊等方式拥有文献资料。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下载保存、电子文档的复制保存等方式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文献资料的保存和应用更加方便快捷。研究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定方式保存所需文献资料。
2.阅读鉴别
即研究者根据自己课题需要,对所检索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判断文献资料的内容与所研究课题的相关程度,鉴别文献资料的重要性,从而对资料进行取舍,去除重复的、陈旧的材料,保留对课题有用的完整、全面、深刻和正确以及有新观点的材料。
3.记录
即研究者对自己所选取的文献资料的相关信息进行的记载。一般是以索引形式对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起止页码等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对一些重要文献,还可以通过阅读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总结,必要时对其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进行说明。对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细致有序的记录,可以减少混乱,节约时间,从而提高研究过程中对文献资料的使用效率。
4.分类处理
分类处理是将所选择的文献资料根据其信息内容的相对集中情况、或重要程度、或时间先后顺序等进行分类排列,并进行集中保存,为撰写文献综述做好准备。
为了进一步整体上把握所要研究问题的现状,理清研究思路,研究者在认真查阅和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应撰写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就某一研究课题范围,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的内容进行的评价分析。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求研究者将具体问题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分析,要敏锐地捕捉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方法上的独特性,在全局上对所要研究问题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和立论点。所以,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报告,不仅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而且还要有分析、抽象、提炼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内容结构
文献综述报告的内容结构虽然没有固定规范的要求,但一份比较完整的文献综述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问题的提出。主要说明主要问题的背景和内容范围,表明查阅文献资料的主要目的。即将自己课题研究需要查找哪些文献资料告诉读者。
其次,研究方法。主要说明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以此表明对文献资料进行的分析范围(时间、空间分布)、分析维度、分析程序。
再次,文献述评。研究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所检索到的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一个总体说明,体现与课题相关的各研究在各历史阶段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研究成果情况。第二,对文献资料中反映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的信息进行阐述,较为详细地阐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研究成果状况。第三,对上述的主要文献资料进行评述,即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成果状态等方面对过去的研究进行反思,肯定其研究价值,思考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中值得开拓的未知领域,向读者表明所查阅文献资料表述的现有知识与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最后,主要文献目录。在文献综述的最后,应按照国家标准的著录格式要求,将通过检索选择出来的文献目录列出来,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3.撰写文献综述的要求
第一,要选择与当前研究课题有直接关系的研究。
第二,要列出各主要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使读者明白所考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课题的关系,不能只提供综合性的概述。
第三,要围绕研究课题的关键点组织文献综述,不能机械地罗列堆积文献。
第四,文献综述要有结论,表明所考察的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拓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要求。
研究者利用收集整理好的文献资料,以一个独立的主题将所有的相关文献加以组织,并以便于读者理解的方式阐述出来,合乎逻辑地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其间既述又评,说明自己对研究状况的见解,引导自己向深入研究的方向进展。总而言之,查阅文献是非常系统化的工作,应该以适用性和完全性为目标,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检阅文献要全面
检阅文献范围应包括与自己特定课题范围内和范围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包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和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材料,国内的和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搜集渠道也应多样化。
2.检阅要认真细致(准确性)
查阅的认真细致,正是表现在搞清前人的分歧,从而发现问题。这一过程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前人的结论可能正确,但论据不充分;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其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对我们有启发。
第二,前人争论的焦点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是停留于表面未触及实质。
第三,前人的理论和史料依据可能准确而丰富,也可能是篡改过的文献,是贫乏薄弱的不足为据的资料。
要会找资料,查阅文献时一定要细致,摸清来龙去脉,切忌因主观臆断、断章取义、脱离实际追赶时尚等而导致论据失误。
3.勤于积累,储存资料
教育研究人员要养成积累资料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购买、订阅等途径逐步积累,拥有丰富的藏书,建立起自己的个人资料库(含记录、卡片、摘要、书籍、报刊、光盘等),同时又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坚持一旦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的好习惯,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就会创造出自己的成果。
4.善于思索,会用资料
通过批判性的阅读,对文献作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和构思,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附
常用文献检索工具
一、目录
1.《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撰。
2.《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北京图书馆编。
3.《全国总书目》(1949年至今),国家版本图书馆编(每年一册)。
4.《全国新书目》(月刊),国家版本图书馆编。
5.《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教育卷》,周谷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6.《中国学术著作总目提要·文化教育卷》,王继祥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7.《中国教育书录1949—1990》,田东平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9.《全国西文期刊联合目录》及《续编》,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出版。
10.《国内中文期刊简介》,吉林省图书馆采编部编,内部印行,1981。
11.《中文内部期刊内容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林国威编,1985。
二、索引
1.《全国报刊索引》(月刊),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
2.《报刊资料索引》(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发行。
3.《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季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辑。
4.《教育论文索引》(1949—196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图书馆编印。
5.《中小学教学论文索引》(1949—1965)第1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资料室编。
6.《中小学教学论文索引》(1966—1982)第2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资料室编。
三、文摘
1.《新华文摘》(月刊),新华文摘社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创刊。
2.《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双月刊),上海师范大学高校学报文摘社编辑出版,1983年创刊。
四、参考工具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瑞典)T·胡森主编,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4.《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5.《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每年1卷。
6.《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1983。
五、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
1.《教育研究》(月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3.《人民教育》,教育部。
4.《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5.《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中师范大学。
6.《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
7.《外国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8.《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师范大学。
9.《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10.《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
11.《中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
12.《中小学校长》,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