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科学观察是在明确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严密的计划和进程。为保证教育观察的科学性,必须在观察前对整个过程进行设计。
教育观察的设计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步骤:做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确定观察目的和内容;选择观察的途径和方式;确定观察对象;设计观察表格和记录方法,制订观察计划;训练观察人员等。
这一步是教育观察设计的前奏。其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教研材料,而在于掌握一些有关教研任务的基本情况,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环境条件,以便于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从而保证观察计划能够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避免研究者的主观随意性。例如,为了转化某后进生,必须对他各方面的表现做一观察。这便需要在正式观察前对该生的大致情况做大略调查,比如了解他(她)的家庭情况;他(她)与教师、同学的人际关系;他(她)的兴趣、爱好、活动范围;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这可以采用和教师、家长、同学访谈,查阅档案、作业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在上述调查的情况下,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是观察目的。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集中地指向有关事物,思维也就紧紧围绕着事先确定的对象展开,而不受或少受无关事物的干扰,从而提高观察的效率。比如在上例对某后进生的观察研究中,研究者就确定了如下的观察目的:通过观察,着重发现该后进生存在哪些问题行为,弄清楚他(她)有何特长及个性特征,为进一步转化该后进生提供依据。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观察的范围不能太大,不能有几个中心,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要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如,要观察某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影响,同一个观察者就不能在同一次观察中进行,而必须要有多位观察人员分工合作才行。
观察目的一旦确定,就要进一步围绕观察目的来确定观察的内容。所谓观察内容,就是指要观察哪些具体的项目和行为。比如,观察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观察的内容有做小动作、小声说话、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等行为。观察某后进生的行为,其内容就包括攻击性行为、逃学旷课行为、不文明行为、小偷小摸行为等。在列出这些项目时,还要对每一项作出操作性的定义。如哪些行为属于小动作,哪些行为属于不文明行为。
观察的途径和方式是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观察的条件、观察者的个人特点,还要结合各类观察法的优缺点来加以选择。
在教育研究中,通常采用的观察途径有以下几种。
第一,参观。如参观考察学校的校舍、设施等。
第二,听课。听课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情况。
第三,列席学校的各种会议。如校务会议、教研组会议、学生集会等。这样可以了解到学校领导人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以及教师、学生的教学和思想等情况。
第四.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尤其是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这可以了解到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和各种表现。
观察的方式主要指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观察法,是直接观察还是借助仪器进行观察,是抽样观察还是个案追踪观察,是参与其中进行观察还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其选择的依据主要是种类观察法的优缺点和研究课题的实际需要。比如要观察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可采用随堂听课这种非参与性直接观察的方式;如要观察学生的问题行为,则可采用追踪观察的方式。
观察对象常常不只是某一个别的现象或个体,而每一次观察的范围和对象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观察总体范围比较大的情况下,经常采用抽样的方法来确定观察的对象。
确定观察对象分三步:①研究拟观察的总体范围,②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③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即观察的内容)。
比如要观察某校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那么拟观察的总体范围就是某校的全体学生。但全体学生这一观察对象范围太大,必须要通过抽样来缩小范围。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学生总数中各按一定的比例决定样本数量,再从各年级段中按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具体哪些学生成为个案观察的对象,最后再确定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
为了便于观察记录和观察材料的整理,在进行系统观察前要设计好观察表格和记录方法。设计表格项目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每个项目均是研究需要的指标。
第二,项目数10个以下为好,并尽量按某种逻辑顺序排列。
第三,项目的答案是确定的,要排除那些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作出不同解释的推理性词语。
设计观察表格时,要规定观察材料的记录方法。记录观察材料,一般有三种方法。
观察对象所表现的特征,按所属等级在表格中打勾或标上其他记号。
上课讲话: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
以符号如“〇”记录对象某种行为出现的次数。
某某学生:上课讲话〇〇做小动作〇
用笔记的方法作现场连续记录或利用录音机、录像机、微型摄影机等把整个过程加以记录。
对某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摄像。
为确保观察的顺利进行,在观察前必须制订严格的观察计划。在制订观察计划时,要明确观察目的、内容、观察对象以及安排观察进程:在何时何地进行观察、采用何种观察方式观察、观察的次数多少、使用什么技术手段记录观察结果、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观察工具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材料的工具,一种是保存观察材料的工具。
获得观察材料的工具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帮助观察,如单向透视屏、计算机终端装置、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和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在保存材料的工具中,人脑是人体自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观察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观察材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常常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等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全面地记录下来,待研究时反复观察材料和分析材料使用。
无论哪一种工具,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仪器也需做好功能检查,以保证使用过程中不出现故障。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仪器使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台摄像机,并事先做好分工。
观察材料是否正确和可靠,观察者本人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观察研究法对观察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观察者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优秀的个人品质,还要求观察者掌握技术和技巧,这都要求对观察者进行事前的培训。一般来说,训练观察人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对每个观察人员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人人都应知道自己要观察什么,不必观察什么,采用什么方式观察,以怎样的方式记录等。以利于观察者在观察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把观察对象从背景中或整体中凸显出来。
2.统一观察标准
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对每一观察项目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观察项目常常会涉及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哪些行为属于小动作等,类似问题,都应事先作出统一规定,并要求不同观察者严格按统一规定进行观察。
3.会使用观察工具
在实际观察中,除人体自然器官人脑外,观察者还常常会使用一些辅助性的观察工具。这要求观察人员必须学会使用各种观察仪器,不至于在观察时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观察材料的丧失。为此,在观察前必须教会每一位观察者使用观察时要用到的各种观察仪器。
4.掌握观察技术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察必须掌握相应的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平。首先,要掌握观察准备的技巧。如明确观察内容、进行观察取样、设计观察表格等。其次,在观察中学会各种观察方法,掌握不同类型的观察方法的顺序、步骤,善于捕捉观察对象,并准确进行记录。再次,要善于对观察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把材料数量化、系统化、本质化。最后,还要在观察中不断总结观察经验,努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教育科研活动中观察研究的实施途径有很多,采用较多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第一,参观。如参观考察学校的校舍、设施等。
第二,听课。如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应、状态。
第三,列席学校的各种会议。如校务会议、教研组会、班队会等。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以及教师、学生的各方面状况。
一般而言,观察研究实施的步骤如下。
1.界定问题,明确观察目的
界定问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在此同时也就基本上确定了观察者和观察对象。观察目的是根据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做大略的和试探性观察。目的不在于系统地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定观察重点,具体计划观察的步骤。
2.制订观察计划
明确了观察目的,又收集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材料,并进行试探性的观察后,就应深思熟虑地制订出观察计划,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观察目的;②观察重点和范围,一般重点不能多,范围不能太广;③观察提纲,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目;④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选择观察的方法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⑤观察的注意事项,根据观察的特点,列出为保持观察对象常态的有关规定;⑥观察的记录表格,速记符号,规定有关的统一参照标准;⑦观察仪器;⑧观察人员的组织分工;⑨观察的应变措施。
3.做好物质准备
其一,如果观察要借助仪器,就必须事先对仪器进行检查、安装,以及使用的安排。其二,印制观察记录表格,以便迅速、准确和有条理地记录所需要的材料,便于日后核对、比较、整理和应用。
4.根据观察计划开始进行实际观察
进行实际观察应尽量按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更换观察的重点、超出原定的范围,致使离开了原定的观察目的。如果原定计划确实不妥,或观察对象有所变更,则应按计划中的应变措施或实际的变化情况随机应变,但目的只有一个,即力求妥善地完成原定任务,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最佳观察位置
一方面要力争处在最佳的观察视野;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
(2)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
根据科研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能获得有价值材料的重要因素上去,不为无关的、次要的因素所纠缠,提高观察效率。
(3)善于抓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
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要能找到引起现象出现的原因,使获得的观察材料具有科研价值。
(4)善于抓住观察对象偶然的和特殊的反应
通常说明本质问题的是一贯性的东西,但是全面正确地了解问题,偶然的和特殊的东西不是无足轻重的,它对于研究问题的动向,更具启示意义。
(5)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教育科研中,观察对象往往是人,因此在观察中陌生感容易改变观察对象的常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保持观察的正常状态。
5.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在取得被观察对象的信任以后,就可以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的工作了。一般一个不被观察对象接受的观察人员,根本不能作任何笔记,而必须依靠记忆力。在此类情况下,观察人员可求助于有用的记忆或记忆线索。即使一个被认可的观察人员,在作现场笔记时,也不要引人注目地记录,作记录可能会被被观察者发觉,以至使他们反常地行动。大多数观察人员选择的做法是,白天草草记下笔记,包括关键的字,重要的引语,或短评和记忆线索,夜间再全文写下他们的现场记录。有时可能在白天使用录音设备,过后再通过磁带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者现场全文笔记,应尽量做到:①观察过后尽可能快地作笔记。因为在短时间内被忘记的信息数量很微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被迅速地忘记。②训练观察者迅速地记笔记的能力。③将现场笔记打字。因为这样既迅速又易阅读,尤其是当需要较多的份数时,这种方法比手写更为可取。④现场笔记至少制两份。原始笔记在记录正文纸上打字以便复制,原始的一份留做备查,另外的可用做准备压缩、重新组织和重写的草稿。
现场笔记的内容应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①草记的描述。要具体、清楚地写发生了什么,何时发生的,与谁有关,有什么关键词汇,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不要归纳或用抽象的形容词或副词,要设法写出行为,设法掌握被观察者原始行为的发生情况。②分析意见和推论。这是研究过程中,观察者对所发现资料的点滴分析意见,包括一些观察细节的意见。③个人印象和感觉。教育观察法的主要优点之一就在于观察者的思想情感的卷入可以引导其去理解被观察者,从而使观察者能够分析和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在参与观察方法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长的时期,这种关系包含的不仅有观察对象间的感情,还包含了观察者的情感。这些都要及时记录在观察笔记中。
6.提出观点并撰写观察报告
根据对观察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加以理论的论证,最后撰写成研究报告。往往仅借助自然观察法不能完成对一个课题的系统研究,通过观察所收集的资料常常要与其他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信息融为一体后,才能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