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科学的各门学科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它有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处于最高层次,是教育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它对教育活动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所用的方法包括社会实践、逻辑推理和理论研究三类。理论研究建立在社会实践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是揭示真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获得的客观实践经验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这类研究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可以对特殊或个别现象做出推论和假设,以进一步的事实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
1.抽象性、系统性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它是从各种教育事实中归纳出一定的理论,或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它超越于感性经验水平之上,主要通过由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来把握教育科学规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以形成抽象化、概括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理论为主要目的,力求符号化、形式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严密的理论体系。
2.多样性
教育研究主体杂多、对象复杂、研究方法多元等都决定了对教育现象研究的多样性。研究主体的背景差异,研究对象的社会差异,研究方法的取向差异,使得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会百花齐放,教育理论也会出现百家争鸣。也只有多样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才能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3.层次性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教育研究不但要从中观层次研究对象系统本身,而且要至少上升一个层次,从宏观层次研究对象系统的环境或背景;还要从微观层次研究对象系统的内部情况。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经验性层次上升到理论性层次,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科学研究方法按其地位可分为上、下两个大的层次:上层为哲学方法,下层为具体性研究方法。
4.超前性
教育理论都是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发展起来的,具有继承性。教育理论也应具有超前性,因为一方面,理论只有先于现实产生才能指导现实活动,才能具有预见功能;另一方面,理论研究本身具有较强的突破、超越、批判精神和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
理论研究是揭示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开放性,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不得不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成果。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渗透在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间,多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研究人员,使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更加多元,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教育理论研究通过对现实材料的批判和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主动地审视、整理原有理论体系的范畴和原理的科学含义,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原有理论;教育理论研究通过对现行理论观点的评价、整合和转换,吸取各种理论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提炼概括,形成新教育理论观点和体系。
研究成果的检验方式包括理论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两种方式,前者就是靠理论研究来完成的。研究者对研究成果立论的基础,理论体系所依据的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和学术观点进行判断,也会对辅助学说进行分析,以判断整个科学知识结构的协调。
社会各界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采纳和吸收,能引导教育实践主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
选择课题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必须在研究前予以解决。严格意义上的选题,是从某一个问题出发而建立的命题,本身具有认识功能。但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则需要考虑:
1.研究意义
理论研究课题的确定,一是要考虑研究课题的理论意义,二是要考虑课题的现实意义。如果顾此失彼,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成果不能指导或不好指导教育现实,最终束之高阁,不能产生价值;二是只能指导非常具体的教育实践,不能产生长远、宽域的影响,深度与广度的缺失,可能只会产生眼前效益,损害了长远利益。
2.研究条件
即使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必须考虑是否有条件进行。如,时间、资金、研究资料等。研究者应充分考虑自己工作范围与工作性质的优势和限制,选择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解决又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研究。
3.研究途径
选择课题的途径有:从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从基础理论学习中选择课题、借用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择课题、在已有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选择课题、从热点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
4.确定课题名称
选定课题后,不能马上进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课题的研究背景,并将课题具体化。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课题名称宜小不宜大,课题名称表述中使用的概念要规范、通用、科学,不要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能用口号式的语句、疑问句作为课题名称等。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家庭压力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
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课题的进一步稳定确立和清晰,对相关研究的了解,对自己观点思想的支撑等,在头脑中形成关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地图”。在查阅文献时应进行深思熟虑,要尽量扩大查阅范围,要注意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相关文献,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了解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状况。即应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做初步的实际调查,使自己对所要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条件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收集资料的研究过程结束之后,研究者就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分析。整理资料就是按照课题要求,将所收集来的全部资料进行汇总、归类、排列组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进行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分析资料是对整理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通过分析推论得出研究的结论。
准确的概念及理论假设的形成是一个学科基础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课题名称本身包含若干概念,这些概念必须首先加以澄清,变成经过严格定义的变量。因此,进行理论研究,首先必须严格规定其中的基本概念,保证概念的清晰度和概括度。其次是要用概念构成概念系统,形成假设。
即将提出的理论假设表述出来,形成一个以核心概念为基础的概念系统和以命题形式表达客观规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形成可能检验的关于客观规律的陈述;如何建立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演绎、归纳、类比、联结等方法来解决。
逻辑证明是阐明科学理论、建立科学体系的必要工具。即使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要经过逻辑上的论证,才能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在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中,逻辑证明是检验理论体系的主要途径。逻辑证明往往是实践证明的前奏和先导,起着探索真理的作用。一种新学说或新理论,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它是无矛盾的、合理有效的,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证明它的正确性。如果某一假说连逻辑证明这一关也通不过,那么该假设在实践中就不可能实现。
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基本类型有: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论文写作提纲是对论文基本构思和总体布局的设计,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思路,明确论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论文的范围及重点。
论文写作提纲应包括:论点的排列、论证的逻辑性、材料的使用、各部分的篇幅等。学术论文一般包括: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引文出处或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
高质量论文的标准有:选题新颖、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写作规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