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分析的理念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得到了很好的展开,那个时候的一批著名学者,在研究之中都是给自己所研究的自然世界给以物理解释,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过许多的自然现象,但在他厚厚的著作之中,却发现不了一个数学公式。他对每一个现象的解释都是描述性质的,对发现的每一个自然定理都是性质定义。虽然这种认识对我们认识感官世界功不可灭,但却缺乏深入思考的基础,因为从事物的一种性质延伸到另一种性质,往往是超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被逐步引入教育科学研究,西方实证研究兴起,量化研究占了主要的地位。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方法逐步在教育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类重要方法。虽然定性研究反映出对定量研究的反思,但是依然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精神和本质。
定性分析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定性分析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分析的对象是描述性资料。
定性分析作为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手段,是最基础的分析方法之一,它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来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目的。这种分析对人们鉴定和判别事物属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评估作用。
在教育研究中,定性研究是常见的。例如,通过对一所学校发展史的研究以发现这所学校成功的特点;比如通过对教育文献的比较,发现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变化;再比如,我们访问学生以了解学生的一些想法,都是定性研究。又如,著名课程学者杰克(Jackson,1968)深入学生,和学生教师一起上课和交谈,写出了教育名著《教室中的生活》,提出了“隐蔽课程”的概念,这也是定性研究的成果。如果单纯依靠量的研究可能并不能发现“隐蔽课程”这一重要主题。
实际上,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是研究工具。定性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读者对以下几个特征的了解,会对定性研究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
1.定性分析是注重整体发展的分析
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于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完整形象。定性分析在内容上关注事物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立足于社会科学层次上的探讨,整体地、发展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也只有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加以分析,才有可能揭示教育过程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的关系、过程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透过表面深入到内在本质,说明研究对象变化发展的真正原因。
2.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定性分析是以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为研究对象,这些资料通常以书面文字、图片等为表现形式,是在自然场合以定性研究的方法获得的,如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得来的资料,往往带有很大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定性分析的资料多来自小样本或特殊个案,而不是随机选择的大样本。正由于此,决定了定性分析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且需要量的资料补充。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的弹性
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不太严格,前一步收集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决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原因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所具有的多样性,导致定性分析过程常常发生变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4.定性分析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归纳分析是对大量事实资料进行归类,然后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抽象概括出概念和原理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过程。定性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基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材料是否丰富且符合事实,不仅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事实经验中找出共同性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观察事例和典型事件中找出共同特点,同时研究事物的特例,找出相异之处及其原因。
5.定性分析中的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和研究背景的敏感性
定性分析是一种价值研究,一方面很容易受到研究者个人的学识、经验、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定性分析中融入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在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主体往往具有一定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若干差异的存在以及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体验色彩,从而影响分析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教育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又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情境的改变会引起教育现象的改变,这就是背景的敏感性。因此定性分析很关注对背景的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适用于以下场合:①注重对过程的探讨,而不是十分注重结果;②个体的发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行为上的演变以及个案研究(包括一个案例,一个班,一个学校,一个群体的典型材料分析);③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描述;④定性的评价分析;⑤有关观念意识方面材料的分析。
定性分析的过程包括资料的审核、分类和归纳分析三个阶段。
资料的审核是指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的工作过程,目的在于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为资料的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资料分析的首要工作。资料审核主要从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审查与核实。
1.资料的真实性
对资料的真实性审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审核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方面,主要看研究者使用研究方法时有哪些技术性事物可能会导致资料的失真。第二,审核研究者。主要看研究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是否带有一定的成见或按已形成的定论去研究,或融入自己的观点。第三,审核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研究情境是否对研究对象造成心理影响,由此可能造成的资料失真或失真程度。
2.资料的准确性
资料的准确性是指资料在反映研究问题方面的准确无误。审核资料的准确性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一致率。一致率是指不同研究者同时研究同一对象所得的结果的一致程度。其二,吻合率。吻合率是指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3.资料的有效性
资料的有效性是指所收集到的资料与研究课题的一致程度,即是否“切题”。
1.分类的含义和类别
资料的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将其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和相近的资料合并为一类的过程。
分类一般分为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现象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或形式为标准进行的分类;本质分类是以事物的内在属性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应注意从现象分类逐步过渡到本质分类。
2.分类的过程
分类的过程大致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开放式分类。它是指研究者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呈现的属性分类。其次,关系式分类。它是在开放式分类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已经归类的各类别之间的各种联系,试图建立起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最后,核心分类。它是在已经归好类的各种类别中确立一个能统领其他类别的类别,形成一个树枝形从属结构系统,为以后的分析归纳打好基础。
3.分类的基本要求
分类过程中有以下两个基本要求。其一,分类应依据相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统一,就会导致同一资料交叉重复出现在不同类别当中,给归纳分析带来困难。其二,分类应依据一定层次进行。分类应有不同层次,各层次上有不同类别,防止同一类别在不同层次上混用。
1.含义和类别
归纳法是从已知的具体的事实或个别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在概括个别经验事实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研究结论时,需要归纳方法。
归纳法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完全归纳法: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各个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结论可靠,但对事实的考察难度较大。其二,简单枚举法:指简单考察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事实或要素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其三,科学归纳法(因果联系归纳法):指根据事物的因果联系,通过考察研究某研究对象一部分事实或要素的特征,推论出该研究对象所有的事实或要素都具有某种特性的推理方法。科学归纳法是进行归纳分析的首选方法。
2.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
在调查资料理论分析中使用归纳法,是以调查事实的陈述为前提,以理论的陈述为结论的。也就是说,根据调查事实归纳出理论结论。归纳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求同法
求同法是指同一研究对象出现在不同场合时产生不同结果,而不同场合的条件只有一个条件是同时出现的,那么这个条件就可能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模式如下。
求同法的可靠性依赖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越可靠;第二,各场合中不相同的情况的差异越大,求同越可靠。
(2)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在反映研究某一现象原因的同时,如果该现象在某一场合出现而在另一场合不出现,而两种场合的条件中只有一种条件不同,那么这一不同条件就可能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其模式如下。
求异法比求同法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因为求异法中既有正面场合又有反面场合,又是在相同的情况下判断出的某一情况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3)求同求异并用法
这是指被研究现象在都有一个共同条件的几个正面场合出现,在共同条件不出现的几个反面场合中都不出现时,从而确定这一共同条件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4)共变法
共变法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条件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这一变化的条件就是研究现象的原因。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被研究的某种复合现象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除去其中已知的因果关系部分,剩余的部分之间也就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定性分析的信度与效度不同于教育测量中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也不同于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等以数量化和实证化结果为特征的信度和效度,而有着自己的规律性。
1.含义、类型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其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信度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一致性;外在信度是指某一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中被重复进行,并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
2.信度分析的特殊性
定性分析的信度分析难以做到追求绝对的精确和客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这是信度分析的特殊性。其原因是:第一,研究者在操作过程中难免掺入自己的主观经验、看法、观点等,影响研究结果;第二,研究对象、时间、地点条件等也不能完全不变,其变化也会影响研究结果;第三,研究中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自身的偶然因素等也会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
1.含义、类型
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即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效度分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否被合理、准确地研究;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情境的程度,即推广度。
2.定性分析中效度分析的特殊性
定性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资料与研究结果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断交流而形成的,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真实,因而,定性分析中的效度分析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3.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检验
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检验是提高定性分析质量的重要途径,大致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
检查法。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逐步检查,找出出现失误的原因,加以纠正。
三角互证法。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
反馈法。将研究结果广泛听取专家、同行、同事,研究对象等人的意见,从多角度得出反馈信息,分析研究结果,检查其有效程度。
比较法。将研究成果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相关定义和理论加以比较,根据差异检查自己的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