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一经确定,接着就要对这些目标进行表述。按照泰勒的观点,目标的表述最好有助于教师选择学习经验,并有助于教师用于教学。换句话说,目标应具体化到能够直接用于上述两个目的。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表述必须是用一种“将儿童发生的那种行为变化”的方式来表达目标,即指出“想要在儿童身上发生的那种行为,以及该行为所适用的生活内容或领域”。这样的表述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行动层面”,另一个是“内容层面”。例如,“培养儿童具有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其中“……的能力”是目标的“行为”层面,而“情感”则是指这一行为所适用的内容,通常从五个层面来表述,即:
1 对象(Audience)
对象,指教师期望达到该目标的具体程度及数目,例如:
“每个儿童都要……”
“第三组儿童要……”
“较肥胖的儿童要……”
“×××小朋友要……”
2 行为(Behavior)
行为,指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或达到目标的指标。这种行为必须用可以观察的词语来表述。行为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认知活动,即儿童在认知层面上是否达到教师预先设定的目标,例如:
“……说出……和……之间的区别。”
“……描述……的特征。”
“……解释……的原因。”
(2)情感活动,即儿童在情感、情绪上产生教师期望的预先设定的目标,例如:
“……产生同情体验。”
“……显示出对……的特征。”
“……表现出对……的渴望。”
当然,情感活动指标稍微难一些,并且儿童的情感反应也不易观察和评价,但它应成为行为的一个指标,而且儿童的情感反应与成人相比更为直接、更易观察。
(3)行动行为,即儿童表现出的行为反应,是真正的动作行为,如体态语言也是行为的一种,例如:
“……自己收拾好玩具。”
“……自己整理小书包。”
“……饭前用肥皂洗手。”
“……与同伴分享玩具。”
将行为分层容易使教师从认知、情感、行为入手细致分解教育活动目标,更易于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在这里还应注意,行为的对象即内容必须明确,内容已在行为指向之中,因而不应把“行为”与“内容”分离开。
3 条件(Condition)
条件,指期望所述行为发生的条件,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
“……当遇到困难时……”
“……在同伴摔倒时……”
4 程度(Degree)
程度,指要求儿童某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程度,例如:
“……在……中答对80%的题目。”
“……一……就做出……”
“……每天都……”
5 时间(Time)
时间,指要求儿童某种行为发生所需要的时间。在教育活动目标中应指出教师期望儿童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例如:
“……经过一个月的教育活动……”
“……一……就做出……”
“……经过十周的教育培养……”
在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上述五个方面的顺序可以颠倒,但这五个方面必须包括在教育活动目标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