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课程内容简介

的课程内容简介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霖混龄”课程认为教育内容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谈到“依霖混龄”课程的教育内容前,我们应先对DAP关于课程教育内容的主张有所了解。因为“依霖混龄”课程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DAP思想的启发。据此,NAEYC提出了制订课程内容的20条指南。NAEYC认为,课程内容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将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能否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拉塞克指出,“教育内容这一概念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课表和课程)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按照不同教育层次、类型、年级和学科安排的这些内容是按某种教育目的制订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学习的对象。因此,这些内容是明确的,是通过教师指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然而,教育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尤其对3—6岁的儿童来说,教育内容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教材,如计算、常识、语言、音乐等。美国教育家怀特海(A.N.Whitehead)曾说过:“教育只有一种教材,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一般而言,课程内容有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依霖混龄”课程认为教育内容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果查阅近十多年来美国的幼儿教育刊物,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专业词汇频繁出现,那就是DAP(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中文意思是“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意指适宜于年龄和适宜于个体的教育。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介绍这一观念,并引起极大的反响。在谈到“依霖混龄”课程的教育内容前,我们应先对DAP关于课程教育内容的主张有所了解。因为“依霖混龄”课程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DAP思想的启发。

DAP概念最早明确提出是在1987年。其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幼教领域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Kindergarten,为4岁以上儿童)实行分科教学,各科教育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儿童入小学要进行标准化测验。幼儿园注重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为满足家长的要求,许多幼儿园是全日制的。在这种背景下,于1987年,NAEYC(即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颁布了题为“与0到8岁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阐明其教育观点与主张的宣传性文件。该书在美国成为最受欢迎的指导性参考资料,有美国儿童教育“圣经”之说。在这份文件中明确解释了适宜发展的定义、适宜发展性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成人如何与儿童交往与作用、家庭与幼教机构的关系等问题,并且根据婴儿、学步儿、幼儿等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区分在不同阶段教育措施上适宜的做法是什么、不适宜的做法是什么。

DAP的发展观把每个儿童都看作是具有发展着的心智能力的学习者,每个正常儿童都能获得这些能力,但每个儿童获得这些能力的时机可能不同。因此,能力上的差异不是能力大小的差异,而是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也常倾向将儿童作横向对比,这是对儿童发展有自身特点、儿童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够尊重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观上,DAP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发展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主体性这方面看,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承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理解对象,形成具有自己认知结构特点的认识。因而了解儿童已具有哪些认知经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从客体这方面来看,儿童的认识来源于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相互作用,他们既从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皮亚杰所说的“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也从与成人或伙伴的交往中获得社会约定俗成的知识经验。比如,通过成人的讲解,知道数量词、星期、交通标志的意义等。对儿童来说,自发的发现学习与教师讲授的接受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NAEYC在1992年出版的《发扬潜力适宜于儿童的课程和评价》(第1卷)中指出:

第一,DAP是一种理论框架,它注重儿童如何学习与发展以及每个儿童独特的需要和兴趣。

第二,课程不等于儿童发展。NAEYC认为任何行之有效的幼儿园教育必须有陈述清楚的教育目标,但目的或目标应当与儿童发展的年龄和个人特点相适应。

第三,DAP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教。幼儿园教育必须是一个由教师仔细设计、准备的有高度组织与结构的教育环境,但学习的主体是儿童,教师应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方式、对什么样的儿童来教育影响他们(5W1H)。

第四,DAP面向全体儿童,适宜于个体,也适宜于每个家庭和文化背景。在适宜上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方法、形式上适宜于儿童的年龄、兴趣等特点,与儿童现有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

二是教育内容上适宜于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在已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尊重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方向、量的差别。

据此,NAEYC提出了制订课程内容的20条指南。NAEYC认为,课程内容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将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能否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1)课程应当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应能反映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即发展性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主义的观点。

(2)课程内容应当能使儿童在各方面,包括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儿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3)课程应当在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4)课程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是有意义的、内容广泛的,应当是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的。

(5)课程内容应该是大多数儿童可以学会的、符合实际的。

(6)课程应当考虑到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随时对教学经验、材料和设备、教学策略进行恰当的调整,以照顾到儿童在经验、发展速度、学习方式、需要和兴趣上的差异。

(7)课程应当考虑并尊重个体的、文化的和语言上的多样化,并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关系。

(8)课程应当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9)课程应当为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理解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并使之日渐复杂化,提供一些概念化的框架,例如主题、单元等,使儿童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

(10)课程既要突出一定的主题或内容,又应当围绕一定的主题把传统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

(11)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智力上的整体性,同时尊重学科的基本体系,让儿童掌握的知识虽然是浅显的,但必须是科学、准确的。

(12)让儿童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目前能够有效学习的内容,而不是那些无意义的,或者说更适宜于以后学习的内容,否则就是在浪费儿童的时间和精力。

(13)课程应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使儿童变得消极被动,应当给儿童提供一定的选择机会。

(14)课程应当重视儿童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儿童总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生活现象,在这种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概念。但是,这种“错误”的概念可以使教师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推理特点。

在此要指出儿童认知建构的几种层次,皮亚杰说明了建构的两种方式,即同化和顺应。

① 前建构,指概念由教师、家长发出,儿童无条件接受,但并不理解。比如死记硬背一首唐诗、儿歌等。

② 背景建构,指概念虽由成人发出,但儿童把它和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相联系,在部分或全部理解上来建构概念。此时尚无同化、顺应,只有联系网。

③ 重组建构,指概念进入儿童头脑中时,不仅与原有的经验、背景形成网络,而且以一定的逻辑性对互相冲突、矛盾的部分进行调整、纠正。例如,儿童原先认为小白兔泛指所有的兔子,因而常说“灰的小白兔”。当看演出时有小灰兔、小黑兔时,他们的头脑中产生冲突,并认为原先的想法有错,认识到小白兔是白色的小兔。

④ 形象建构,指儿童对事物的形象、空间、运动、行为、现象、动作等在头脑中组成一定的结构。比如,问儿童房间里有几扇窗户时,先让其看一眼,他会把窗户的形象构成结构体“储存”在头脑中,形成结构。

⑤ 推理建构,指儿童根据已有的经验、背景知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来建构概念。比如,房间里到处是水,儿童可能会想到是水龙头没关(根据以往经验、背景建构),进行“不科学”推理,来建构这一概念。又如,小红比小明高,小明又比小华高,那么谁最高?

(15)课程应当重视发展儿童思维、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既应重视内容也应重视过程,既重视儿童需要知道的,也重视儿童能够做的。课程应当让儿童在活动的情景中来掌握技能。

(16)课程应当重视社会性交往对学习的作用,并且应当提供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真正理解的形成是关键,社会性交往也为合作及其他积极的社会性行为提供了机会。混合编班的形式是一种促进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提高语言能力、促进儿童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17)课程应当满足儿童对活动、感官刺激、新鲜空气、休息、健康和营养(或代谢)等的需要。课程应当在尊重儿童生理需要的同时,促进儿童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不要把剥夺这些需要作为对儿童的惩罚。

(18)课程应当给儿童以心理安全感,即让儿童觉得轻松、愉快、舒适,而不是不参与、恐惧、担忧或有压力感。

(19)课程应当让儿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儿童的成就感以及对学习的兴趣与好感。“孩子喜欢它”是选择课程的一个重要而不是充分的标准。有价值的课程并不是要去取悦儿童。

(20)课程应具有灵活性,以便教师能根据个别和集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上述课程内容20项指南对我们教师来说有很大借鉴意义,对照一下大家可以讨论哪些是我们平时较忽视的或运用有误的。自NAEYC提出课程内容20项指南以来,它已被广大幼教工作者认可并作为课程评价的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与我们的“依霖混龄”课程相结合,并试图使之更具体化,以作为我们提出“依霖混龄”课程内容制订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