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入世纪以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

进入世纪以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反过来,当代的“网络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所以在全球范围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也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分不开。

第六节 进入21世纪以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

如前面所述,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奠定,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且一般都公认,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可以说,建构主义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支持。反过来,当代的“网络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所以在全球范围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也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分不开。特别是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即有多媒体或网络技术支持的环境下,或是同时有这两种技术支持的环境下),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确实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恰恰是21世纪所需人才应当具备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这点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正因为如此,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即从建构主义开始兴起到它达到鼎盛时期,西方学者(包括国内部分学者)对建构主义一般都是积极倡导,广泛赞扬与大力支持。应该说,这种态度并没有错,至少出发点是为了使创新人才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得到培养。

但是,随着国际教育界近年来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新含义的认同,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教育界,自21世纪以来,从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层主管到一般学者乃至教师中间开始发出了一种关于建构主义的不和谐之音(而在此之前,对于建构主义,我们从西方,尤其是从美国听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赞美之词)——开始时是有些不同意见或颇有微词,以后则发展成愈来愈尖锐的批评。对于这种变化,我国学者也很快有所反应:表示赞同者有之,感到困惑者有之,而更多的学者则借此机会,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认为这后一种态度是比较正确的,我们确实应该利用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的时机,联系近年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对建构主义作一番认真的反思。以便清醒头脑,提高认识,从而更自觉地投身于今后的教育改革实践,更积极主动地去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为了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至少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到底是“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相统一”?以及当前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