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分类
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而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三个阶段:一是与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课内阶段”(对于小学来说,这一阶段通常是40分钟;对于中学来说,这一阶段通常是45分钟),另外两个是“课前阶段”与“课后阶段”(“课前”与“课后”这两个阶段也可合称为一个“课外阶段”),所以从最高层次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即按照所涉及的教学阶段来划分的“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两种。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即“课外整合模式”),多年来他们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影响最大、也最为有效的课外整合教学模式是WebQuest和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两种(尤其是WebQuest这种模式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在国内也相当盛行——WebQuest大体上相当于国内通常所说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外整合模式”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至于“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多种因素,所以实现课内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分类要复杂得多。对于学科老师来说,涉及各自学科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显然比较简单,涉及不同技术支撑环境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则要复杂一些。对于学科老师来说,最难以掌握的应属涉及不同教学策略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本节准备对涉及不同技术支撑环境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后面几节将对涉及不同教学策略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作较深入的论述。对于涉及不同学科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则结合到不同策略运用的教学模式中做适当介绍,而不再对不同学科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做专门的探讨(因为任何教学策略的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某个具体学科的教学来进行)。
根据技术支撑环境的不同,“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类型。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媒体演示和网络教室是目前中小学最普遍采用的技术支撑环境。因此,下面将对基于多媒体演示和基于网络教室的课内整合模式作进一步的阐述。
基于多媒体演示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其实施环境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在整合实施过程中,一般是利用教师事先准备的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进行教学。其突出特点有二:一是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形式,以实现对宏观或微观现象的直观再现,或者用来对情感类教学目标进行铺垫和渲染;二是学生主要通过聆听和观看的方式单向参与教学过程,而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人机之间的双向交互活动。
基于网络教室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其实施环境是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基于多媒体演示的课内整合模式不同的是,由于这类教学模式具备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或两人一台计算机的技术支撑环境,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交互性,更能突出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应具备网络环境下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还应具备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合理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组织小组协作活动的能力。这类整合模式由于配置硬件设备的价格较高,目前主要用于支持中小学各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有富余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可用于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所以基于网络教室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的普及程度,在当前远不如基于多媒体演示的整合模式。
根据选用教学策略的不同,“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原则上可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类型。如上所述,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模式尽管原则上可以按照某一种教学策略来划分,但实际上由于教学过程中都是多种方法与策略的综合运用(例如,开始引入新课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策略,讲授新知识可以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或“课件演示”策略,巩固新知识可以采用“操练与练习”策略,知识迁移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策略等),所以通常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还是涉及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由于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策略原则上可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由此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无限种。但其中真正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却并不多,在以下两节中我们将对目前最为流行的两种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作重点的介绍。这两种课内整合教学模式都能对“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提供有力的支持——两种模式都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虽然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为强调,贯彻得也更深入更全面;探究性教学模式虽然也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为重视,体现得也更具体更充分。换句话说,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中,“教”的成分要多一些;而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则是“学”的成分要多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