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研组长研讨会

教研组长研讨会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胜区第五小学与第八小学通过“教研组长的研讨会”,唤醒了教研组的研究,同时也唤醒了教师研究意识。

对话研究 教研组长研讨会

背景:现在学校教研组的活动很被动,查得紧活动深入一些,检查得松的,活动也就流于形式。东胜区第五小学与第八小学通过“教研组长的研讨会”,唤醒了教研组的研究,同时也唤醒了教师研究意识。

参与人:

  ·李玉平

  ·段美荣:东胜区第五小学教学校长

  ·韩丽萍:东胜区第八小学教务主任

时间:2008年6月

最大的变化——共建

李玉平:一年来,我们的教研活动确实深入了许多,先讲一下你们最深的感受.

段美荣:共建,过去是我们领导说了算,但是现在是与教师“共建”。

李玉平:讲得细一点?

段美荣:过去都是行政领导制订计划,然后向组长一布置便可。而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与大家一起讨论怎么做。

韩丽萍:是的,讨论中发现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有时比我们还具体,还有操作性。看来我们过去还是低估了教师的创造性了。

李玉平:其实这也代表着领导角色的变化,更标志着工作方式的改变。

段美荣:对,现在看来,这种做法也并不复杂,但是过去怎么就没有想到。

韩丽萍:我也常常有意无意思考这个问题,背后还是观念问题,我们总不放心教师,总担心教师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现在看来还是没有给人家一个平台。

段美荣:是的,过去领导累,教师也累,大家总感觉工作“是给学校或领导”做,是为了“完成任务”,有一种“逼着干”的感觉,热情自然高不了。其实研究本来是自己的事,应该放给大家,一起讨论,让大家研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专业视角:

“与大家一起讨论”看似简单的事,其实并不简单,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讨论”了,但常常是走了一种形式,也许行政工作需要这样,但对于研究而言,是要尽量避免的。

胸 怀

李玉平: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将“工作布置会”改为“工作研讨会”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操作中,你们感觉最重要的是什么?

段美荣:首先领导的心态要好,要平和,在研讨中,大家会分析到许多真实的问题,如果领导小心眼,大家都不敢讲话,都看领导的脸色发言,这样的研究也很难深入。

韩丽萍:是的,我们一开始让教师分析现状,教师的问题是很现实的:效率低,教师热情不高,总是应付,领导讲得过多,活动过于多,教师没有时间,领导参与让我们有一种“逼”的感觉,……这些都是教师真实的想法。活动结束后,有一个老师私下讲,我们一开始真不敢提问题,说“担心领导受不了”“担心领导会不会对自己有看法……”特别是许多问题是直面领导的,是直面学校的总体规划的。

专业视角:

研究需要坦诚!研究“对事不对人”,想一想教师,其实他们也不容易,本来研究自己的事,是自己的研究,大家不都期望好一点?讲问题也是期望解决问题,如果这样理解,问题就好办了。

行为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李玉平:摆出问题重要,但是解决问题更重要,请谈谈你们的实践!

段美荣:我感觉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理想的教学设计一到了课堂上总走样,比如设计“小组合作解决某问题”,可在合作中,有的学生不参与,有的小组跑题……所以我们也要研究“学生不参与”“学生不倾听”等问题。

李玉平:对,这便是我们讲的“研究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教师如何教——比如教学设计;另一条是学生如何学——比如“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求助他人”……过去偏重于“教”,对“学”关注不够,就是关注也不具体,不系统,很少专题研究。

韩丽萍:这也便于跨学科的合作。过去的研究学科味很浓,学科之间相对封闭,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生,整天接触不同学科的教师,但是这些不同学科的教师却很少在一起研究,这不能不讲是一个缺憾。而“学生学习行为”是没有学科界限的,行为研究可以将各学科的研究打通。

李玉平:正确!韩丽萍讲了一个研究方法的重要突破,跨学科的合作。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采取统一的、同步的要求,这样的效果必然是1+1>2。

段美荣:对,我们现在确立了许多小课题,“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如何提高奖励的有效性”,这些小课题的启动,开启了“行为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专业视角:

“教学研究”——本身意味着教与学的研究,与“教”的研究相比,“学”的研究更具特殊的意义:它没有学科界限,更适合于跨学科的合作,与知识相比,对孩子的未来更有价值。

教研组的变化

李玉平:大家讲得不错,但是如何实施?我想这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段美荣:其实“我们的工作方法会影响教研组的工作方法”,现在我们的教研组的计划也是一起讨论形成的。

韩丽萍:讨论的效果可不一般,比如过去我们也建议研究的主题集中一点,可一到研究会上,大家就忘了,现在大家主动提出“主题集中”,如果再有人跑题时,同伴间还互相开玩笑提醒:“此话题与本主题无关。”

段美荣:同感!学校一直推广使用“听课表”,但是一直效果不好,现在教研组主动开始使用了。

李玉平:其实这便是主人公意识的觉醒。

专业视角:

研究是教师的事,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唤醒其研究的意识。教研组长主人意识的觉醒也唤醒了教师的研究意识。

这才是真正的研究型学校!

分 享

李玉平:“组长研讨”仅仅是一个开始,往下走的路还很长!讲一讲你们的故事。

韩丽萍:其实我们特别担心破坏这种形势,所以我们每走一步都很小心。本学期中旬,我们又开第二次“教研组长研究会”,会上大家分享了各自的做法,互相启发,修正了下一步的思路提出了意见。教研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些做得不理想的教研组也感觉到了压力,于是也动起来了。

段美荣:对,起步仅仅是开始,我们每一学期结束的时候都要进行一次“经验大分享”,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的经验。看到教师们团结互助,我们也很感动。

李玉平:这便是分享的价值。它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它也是对部分作为不大的小组的看不见的压力。

段美荣:这也给管理者带来压力,我们越来越急切地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得不停地思考——如何服务教师?如何引领研究?

李玉平:这便是“我与教师一起成长”。

专业视角: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师教育教师”的价值,个人的分享、团队的分享……分享的是策略、经验、故事,但传递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实践体验、心灵感受、研究文化……对于教师成长而言,后者更具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