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人身上会有一种叫做“主观意愿”的东西,这种心理在儿童身上也会得到体现。婴儿身上同样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它可以使其在脱离母体之后,朝着自身独立的方向发展。这种力量可以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努力地完善自身。生物学家帕西·纳恩先生把这种力量称为“具有目的的行动”。
“具有目的的行动”是儿童成长的源泉,也是生命演进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它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假如发育不受任何干扰,儿童身上就显现出一种生命的愉悦,他们会充满活力,会快乐健康地成长。这种“自然发展”的基本体现,就是儿童对独立的要求。换句话说,只要成人对儿童的自然发展给予应有的帮助,他们就会实现自身的独立。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是这样,在身体发育方面也是如此。因为身体同样存在发育完全的驱动力,而且非常强烈,只有死亡才能将它阻止。
好了,我们来接着探讨儿童“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首先,新生婴儿脱离母体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朝着独立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出生赋予他认知外在世界的强烈欲望,他通过吸收各种新知识来完善自己,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的确生来就有“征服世界的欲望”。这是生命发展第一个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它告诉我们外在环境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见,儿童很喜欢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儿童来说有着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婴儿首先是靠感官来感知这个世界,如果感官没有吸收信息的功能,它们还有何意义或者价值呢?
我们环顾四周,能够看见什么?能够看见视野之内的所有东西。我们侧耳倾听,能够听见什么?能够听见可辨声域内的所有声音。人的感知范围很广阔,但人并非生下来就能分辨这些东西。就拿声音来说,婴儿最初听到的只是一种混合的声响,后来,随着与环境经验交流的积累,才逐渐能够分辨声音之间的差别,这个过程恰好符合完全形态的心理学。首先吸取所有能够感知的东西,然后对它们逐一鉴别,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这样。假如情况相反,儿童不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动人之处,反而对它存在一种恐惧感,这样外部世界就不再是感官刺激的源泉,而成为恐惧之源。
上述两种情况千差万别。研究结果表明,假如一个婴儿6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接触外面世界的信息和影响,他便会走上人类正常的生长过程。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也能够从婴儿身上找到些许答案。比如说,6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分泌胃酸,开始长牙,开始身体发育。这样一来,6个月大的婴儿不仅可以吃母乳,还能吃一些与母乳混合的食物,在这之前,他们无法消化吸收母乳以外的食物。
显然,6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有着相对独立的迹象。他们好像在暗示:我们可以离开母体,独立地生存了。当一个儿童成长为少年的时候,这种迹象还会体现,他们将会因为过度地依赖父母而感到羞愧,并且竭尽所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6个月左右,幼儿的小嘴终于能够发音了,这是一个重要标志,表明他们顺利完成了语言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从这以后,儿童的发展将大大加快,直到他们完全独立。儿童一旦开始说话,就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赖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人类成员之一,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孩子开始尝试着与他人做一些交流,这就是儿童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懵懵懂懂,但现在居然能够听懂人话,甚至可以随意表达一些自己的思想,这真的让人惊讶不已。就像梦一般的神奇,儿童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具有倾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孩子长到1岁半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双腿学着走路,他们的跑动也更加随意。这时如果有陌生人接近他们,这些小家伙就会躲避,他们控制身体行动的能力更强了。因此,人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并一点点地最终走向独立。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生命被赋予了独立的使命,就要全力促成这种独立的实现,把自由和独立归还给儿童。
就儿童的成长而言,学会行走非常重要,不仅仅因为行走是复杂的机体活动,表明儿童体质发育的完善,还由于行走出现在儿童1岁左右,与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对周围环境的汲取同时进行。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人需要经历学习行走的过程,其他哺乳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动,几分钟后就能奔跑了,人类则不然,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干,需要在襁褓中生存很长时间,逐渐培养这些能力。这是因为儿童在站立之前,需要先完成身体上三个方面的发展。
人的直立行走看起来十分简单,但仍需要身体及部分复杂的神经结构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这主要取决于大脑底部的小脑。小脑是控制人体平衡与运动的器官。可以说,儿童的行走是小脑发育的结果。当儿童长到6个月时,小脑开始快速发育,这个快速发育的过程持续到14~15个月,然后速度渐渐放慢,到4岁半完成。在这一时期,儿童实际上同时进行两方面的发展,不仅小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行动器官也发育成熟了。一个正常的儿童长到6个月就能够坐起来,到9个月就可以爬动和打滚,10个月左右就能够站立,12~13个月开始迈步行走,到1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平稳地走路了。
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也贯穿在人类行走的过程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就是人的脊柱神经。行走需要脊柱神经把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腿部肌肉,假如脊柱神经没有发育成熟,就无法传递。这对于控制肌肉是很重要的,因为行走过程是由各种肌肉运动协调完成的。
行走必需的第三个因素是骨骼发育。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骨质很软,腿还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因此开始走路前需要骨骼硬化。另外,在这段时间,婴儿颅骨上的缝隙也已长满,即使儿童不慎摔倒,也不会伤及大脑。
父母当然需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可以教孩子走路,如果太早则有害无益,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当小脑、脊柱神经和骨骼完全发育成熟之后,才可以让孩子尝试着走路。因为行走是一个协调性要求很强的动作,如果各个器官无法协调发展,就不能走路。当身体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之后,必然就会发挥作用。这时候,即使我们企图阻止儿童走路,那也不可能。器官发育成熟之后,就获得了相应的“环境经验”,这种经验充分地实现了器官的功能,否则器官就是发育不完全。同样,当儿童学会说话的时候,谁也别想让他闭嘴,他们会一直说下去,要知道让儿童保持沉默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儿童的行走、说话如果遭到阻止的话,都会大大束缚他们的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儿。
所以说,儿童获取行走能力之后,大大提高了独立性。他们要获得自身的独立和发展,需要能够自由使用这些能力。心理研究表明,人的任何发展都不是必然的,都是有条件的,“任何个体行为都来自环境经验”。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发展,那么,我们只能为他们获得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这是因为我们很清楚,无法对儿童的成长提供实质性帮助。可是,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经验的缺失,它可能减慢儿童的发展,甚至会使发展出现逆转。
教育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向儿童提供学习环境,使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是出于我们的爱心,或者让孩子们高兴,还要求我们调整观念,遵循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进程协调一致。
儿童在实现了这个跨越之后,还有更高层次的经验等着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总是在扩大自己的范围,总是在发展着自我的独立性。比如,他们明确提出要这个玩具而不是那个,要穿这件衣服而不是那件。他们还常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大人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的主张。可是,他们获取经验的要求常常被大人无情地阻止。我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阻止的不是儿童,而是自然法则的充分实现。因为儿童的行为事实上是受自然支配的。
儿童个性的形成始于精神上的独立,而精神独立的前提就是彻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这段时间,儿童会对获取的经验进行这样那样的思考,从而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建立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不再依靠别人。社会必须给儿童全部的自由,让他们获得独立,让他们正常发挥自身的能力。这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我们马上去做的事情。我们说,只有通过自由和丰富的环境经验,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不是一种时髦的理想主义理论,而是基于对生命和自然的科学观察,在客观事实上得出的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独立”和“自由”的概念,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讲的那种流行观念,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儿童。至于“自由”和“独立”的确切定义,现如今人们的说法还存在着分歧,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通过对儿童发育的研究,认为自由、独立和生命的真实意义只有在儿童身上才有可能反映出来。
我坚信,大自然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提供了一个解释社会生活的新基础。成长中的儿童似乎毫无保留地将一切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儿童所表现的是正确的,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和真理的指南。每当发现一条自然的真理,真理便驱散疑虑。因此,孩子发育成长所获得的自由能让我们进行妙趣横生、新颖别致的思索。
那么,儿童获取越来越多的独立,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目的来自何处呢?很显然这个目的就是标志生命不断完善的个性。那么,儿童是怎样获得独立的呢?他是通过不断活动获取的。任何生命都不会是静止不动的,独立也不是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的获取。要获得自由、力量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就必须走这条艰苦不懈之路。
儿童的第一本能是在没有任何人帮助他的情况下自己完成动作。当他不让其他人帮他完成动作时,他就为独立做出了最初的努力。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如果最美好的生活是无所事事,那么,还有什么比婴儿出生前所过的生活更理想呢?婴儿在母体中时,母亲为他做了所有的事情。我们想过学说话这项艰巨的任务吗?是这项任务使成人能与其同伴交谈。“休息”若是生活的真正理想,那么,儿童不是就可以不学说话,不用使自己适应正常食物了吗?如此一来,他免去了行走、动脑的麻烦,但同时也失掉了认识周围世界所感到的欢欣鼓舞。
儿童最终帮我们证明了知识的价值,他还表明自然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于社会教育方法。儿童可以通过工作获得他们想要的身体及思维独立,他们并不关心其他的东西。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我们向儿童释放自由和独立的时候,我们是在向一位已经潜心工作,不工作、不活动便无法生存的人施予自由。这与其他生活形式一样,阻止它便会使孩子退化。
充满生机的世界,万物生机勃勃。生命为这种盎然生机之最。只有通过活动,生命才能达到完美。有人向往最少的工作时间、让别人为我们工作,这些期望是那些在刚出世的日子里没人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因此对环境失去兴趣的人退化的标记。他们是那种希望得到帮助、得到侍候、让人抱在怀里或放在轮车上的儿童,那种羞于结伴、喜欢长眠的儿童。他们具有科学已认识到的并把它称为“重返母体倾向”的特征。出生正常、生长正常的儿童朝着独立前进。谁要逃避这种独立,谁便在退化。
这便又出现了新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不太正常的儿童,如何治疗这种扭曲正常生长的退化呢?这种发生偏差的儿童实在不喜欢生活的环境,他们看到了太多的苦难和障碍,这令他们心生畏惧。于是,一些儿童心理诊所便应运而生。这样,误入歧途的孩子们便成为心理诊所的研究对象,科学家也参与其中,他们研究出了一些治疗方法,游戏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
我们从教育学中得知,环境一定不能有太大的抵抗力。因此,环境中可以避免的障碍越来越多地被减少了。今天,尤其是为了那些对环境感到反感的儿童,其周围的一切都安排得尽量迷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激起同情和爱,来战胜冷漠和厌恶。我们还为他们提供愉快的活动,因为我们知道生长发育源于活动。让兴趣促使孩子活动,激励孩子进行自身经验的环境动机必须丰富多彩。这些便是生活与大自然颁布的“法则”。这些“法则”帮助那些已经沾染了退化特征的孩子从懒惰的倾向向渴望工作转变,从倦怠和惰性向充满活力转变。
对于非正常的儿童来说,从倦怠到充满活力的确是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都是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进行的。在此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只想对“成熟”这个词做一点解释。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要义。“成熟”是生物学中遗传和胚胎中所提及的概念,指的是受孕胎产生之前,最初的生殖细胞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期。这一概念移植到儿童心理学之后,便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表示一种成长调节机制,这种机制能保障个体生物乃至在生长刺激方面的发展平衡。尽管阿诺德·格塞尔没有下任何确切的定义,却发展了这个概念。如果我们领会了他的精髓,便是这样一种解释:个体的成长受固定法则的支配。这些法则必须遵循,因为儿童的学习过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在某一个器官尚未成熟之前,我们不能教儿童走路。我们应该以自然教育法则作为教育的基础。但若是将格塞尔的观点完全应用于儿童的精神成长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根据他的“一元论”学说,他认为:“由于儿童的发展进程,他的智力水平与身体发展成正比。”但是,这很难说一定正确。假如我们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将孩子养大成人,只给他食物和水,别的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孩子的身体发育会是正常的,但大脑的发育一定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个孰知的“艾维伦的野孩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我们无法制造天才,只能为每个个体提供成为天才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发挥身上的潜能。但是我们要讨论“生理成熟”的进程,就必须准确认识“心理成熟”的进程。因为在胚胎发育中,这两者是平衡进行的。
现如今,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认识器官的成长过程,因为器官的发育并不规律,每个器官的发育都是围绕着活动点进行的。这些活动点在器官出现之后就要消失。此外,器官的发育过程还有一些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对动物行为存在着特别的影响。这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雷指出的。我们也发现它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相似——生命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本性基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适应。
就生命个体而言,“成熟”过程中不仅基因功能起作用,还存在环境的影响,在个体的成熟过程中,环境因素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至于心理成熟,这恐怕只有依靠环境经验才能完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环境经验也存在不同形态,这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目的的行动”不断更换类型,环境经验也就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面貌。正因为环境经验的不断出现,使得人的意识出现了一种特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我们当然无法用肉眼观察到。这些不断重复的行为与它们所产生的作用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并且它们一出现便消失了。与此同时,孩子的注意力也相应地转移了,以便发展另一种功能。如果儿童不能这样连续吸收环境经验,他就会失去对环境的敏感性,影响他的发育成熟。
心理学课本这样定义“成熟”这个词:“成熟主要包括遗传的结构变化,即它们源于受精卵细胞的染色体。但是,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按照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这样说,人在出生的时候,便有一种吸收的心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结构中,这就是“具有目的的行动”。至于这种力量和功能,我们在“星云”一章中会做详细讨论。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影响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机制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星云”、敏感期。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具有遗传性质。但是,他们必须通过个体的自由活动,在环境中获取经验之后才能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