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义务教育的困境

普通义务教育的困境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万以上,1998年,有学者在河南农村调查发现,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达9.39%。表6是《义务教育法》颁行后初中辍学情况。加上小学的失学、辍学人数,共有12626.6万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这一现象说明农村学生的升学率过低,同时表明城市教育的贡献率不足及相对的封闭性,未能有效地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这些差距是触目惊心的,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对他们务农、就业帮助不大,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使得这些学生成了家庭的负担,于是许多人盲目外出打工,成了城市里最廉价的劳动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实际发展的需要,这实质上是教育的浪费。如果继续学习一些职业技术知识,对他们未来发展无疑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大批中小学生失学、辍学,导致义务教育无法全面普及和完成。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万以上,1998年,有学者在河南农村调查发现,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达9.39%。6年后该小学辍学率将达到12.1%,初中3年后将达到28.17%。当地老师反映,初中平均及格率只有66%,有的不足50%。初中二年级某班有学生63名,期末考试后剩39名,辍学率38%。其中,因升学无望辍学40%,老师严厉惩罚30%,学习压力大跟不上20%,农忙时家庭缺劳力10%。学习困难、压力大造成辍学一般在30%以上,加上升学无望的因素达到70%以上。〔4〕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问题,义务教育的质量及后续教育和就业成功与否与农村学生辍学直接相关。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5〕调查表明,农村教育没有出口,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受到限制,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中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86年的96.4%提高到2006年的99.27%,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98.8%,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学龄儿童”的基数十分庞大,未入学人数虽呈逐年下降趋势,其绝对量仍相当可观,直至2006年底,“学龄儿童”中未入学人数仍达74万人之巨,而1986~2006年的21年间,“学龄儿童”未入学人数的累计总和则达到3982.8万人,这已经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总人口了。而把未入学人数和失学人数加在一起,未完成小学教育的人口高达8306万人(见表5)。如果再加上未完成初中学业的人数,那么未完成义务教育的人口则超过了一个亿(12626.6万人)。

表5 《义务教育法》颁行后的义务教育实施情况(1986~2006年)

单位:万人,%

alt

续 表

alt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各年度报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7~2007年各年度版。


不仅如此,由表5和表6还可以看出,这21年间已经入学的“学龄儿童”中途辍学现象并未完全得到遏制,特别是初中时期。2006年初中学生的辍学人数高达222.3万人。虽然小学失学率不断下降,但2006年失学率为0.9%,仍然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在中国城市,学龄儿童未入学或中途辍学的现象是较少的,因此,这8306万人的失学人口可以近似看成完全属于农村儿童。表6是《义务教育法》颁行后初中辍学情况。

表6 《义务教育法》颁行后初中辍学情况(1986~2006年)

单位:万人,%

alt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各年度报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7~2007年各年度版。


也就是说,在农村,从1986年至2006年底已经有4320.6万人没能读完初中。加上小学的失学、辍学人数,共有12626.6万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2008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总劳动力的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这三个数据加起来占89%。也就说,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占总劳动力资源的绝大多数。而这其中,又有13181万人外出到城市就业,这里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

农村小学生、初中生毕业后的升学率与城市学生比较起来差距是巨大的(见图1、图2)。从图中的全国平均水平走向分析可知,农村小学的升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升入普通高中)则在1999年后开始呈上升势头,这种上升趋势是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图2中农村学生的升学率中包含县镇的升学率,如果单纯统计农村的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则更是低得很,以2006年为例,农村升学率不包含县镇的仅为8.76%,这个数据是无法与城市相比较的。这一现象说明农村学生的升学率过低,同时表明城市教育的贡献率不足及相对的封闭性,未能有效地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这些差距是触目惊心的,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alt

图1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的城乡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1986~2008年各年度版计算得出,其中2003年因数据统计不全无法计算。城市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超过100%的原因可能是招收了少数来自农村及国外回来的小学毕业生。

alt

图2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普通高中)的城乡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和《教育统计年鉴》1986~2006年各年度版计算得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