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风格:“人是在工作中逼着学习的”
谢校长十多年前在教科所工作的经历对她现在的领导有着深刻的影响。她从师范学校到教科所的时候还是助教,但周围都是富有经验的特级教师,在如何评课和教研方面都是生手。前半年的挣扎使她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方面需要从头学习,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上级的要求要无条件地服从。因为领导安排工作时不管时间有多紧,工作量有多大,只要到期限就必须交出东西来(I-X-3)。在教科所四年的工作使她形成的信念是:“实际上,人是在工作当中逐渐地逼着学习的。”而且,通过“逼”进行的学习,不是懒懒散散的学习,要有新的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I-X-1)。
在谢校长看来,新课程就是需要学习和超越的目标。她在语文教材编写和实验中就是边学边工作的,还把学校的多位老师拉进去参与教参的编写和到全国其他地方上示范课。有的教师尽管对校长的这种方式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但这些承认这样的经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张老师说当时非常痛苦,校长就是通过高压政策,让主任和她每人准备两节课到全国十多个城市去介绍实验教材(I-Z-1)。在一年多的探索中两位老师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为美希学校中脱颖而出的改革能手,是实施新课程的排头兵,也成为其他老师学习的榜样。由于榜样的作用,再加上校长的不断鼓吹,学校中便逐渐形成谢校长所期待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个氛围,就是谢校长所说的“逼”的一种方式,用环境来逼人,虽然别人没有催你,但是当其他人进步的时候,自己就会坐不住的(I-X-1)。除了运用人文的激励力量外,还利用经济的手段,凡是参加课题的老师每学期发放科研经费。用制度是另外一种“逼”的方式,写教后记就是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产生的。谢校长说,我们不检查教案,而是检查教学反思笔记,就是让老师明白教学不仅仅是预设的,重要的是课堂上生成的。规定每位老师每周写一篇教后记提交到校园网上。学校不定期地会公布老师们发帖和回帖的数量。就在让教师写教后记的制度实施一个学期后,学校还表扬并奖励了积极参与者。谢校长认为,表扬就是个导向,让老师们知道学校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慢慢就习惯了,该逼的还是要逼(I-X-1)。
把每周教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并且公之于众,与大家分享,本来并不是美希学校老师日常的专业生活方式,老师之所以写教学反思笔记,首先是对学校制度的响应;其次是“逼”的直接产物。虽然在谢校长看来这是制度,但她只是用号召、监督、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来维持和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并没有强制性。在教师参与课改动机中我们分析过,其实只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对于临聘老师来说,从自身利益方面考虑,她们需要在校方倡导的活动中积极表现,以增加职业上的稳定感。对于在编教师来说,她们不做并不会带来生存危机和经济上的损失。写反思笔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出于内在的专业上成长的考虑;二是外在地要继续保持优秀教师的身份,或成为优秀教师,在校长和教师心中维持或加强正面的形象是必要的。
张老师并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教师,做优秀教师的自我期许从她父亲那里承袭下来以后就从来没有放弃过。自从抱着很高的自信心和期待在新课程研讨会上备受打击以后,她参与课程改革的经历是很被动的。只不过因“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虽细腰并不一定很好,但是楚王喜欢”(I-Z-1)。当谈及教后记时,与她回忆起改革中的痛苦经历一样,张老师毫不掩饰自己的反感情绪。虽然在课改中她又一次成为名师,使她找到了教学艺术中的桃花源,也解放了自己,解放了学生。但是这个通过高压政策而强拉的改变,其艰难的转变过程留给她的心理打击是她难以释怀的。一次闲聊中,当我问起假如让你重新经历这样的改变是否愿意时,她深叹道,不是不想,真是太难了(N-Z-3)。张老师告诉研究者,当张老师参加完全国的比赛后,她说即使以后有人拿枪抵着脑门,也不参赛了。在这里,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即使对张老师这样自小梦想做老师,当谈起做教师的父亲时一脸的兴奋、陶醉和向往,也把自己定位于优秀教师的人,标榜人本理念的课程改革留给她的为什么是反感呢?当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宣扬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时,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老师呢?
李老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没有经历像张老师那样深刻的转变,由此带来的冲击也没有张老师那样大。但由于她的学习跟不上校长引领的步伐,有的时候校长给她强加的“思想”和“知识”经常和自己的打架,让她很难受。她好多时候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这样辛苦,想到其他的学校去。不过,对于写反思笔记她没有表露出为难的情绪。或许是因为反思笔记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她具有切实的感受,而且有助于自己的教学和专业成长,而且她又谋求教学上的发展,自然教后记对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田老师是一位思想较为独立,而且坚持按自己思想做事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比较自我,不喜欢受约束。因为她的思考很有批判性,而且敢于直言。她认为写教后记能够提高教学水平,而且由于不做班主任,有时间去写。既然学校有这个要求,自己也认同,所以写了以后就与同事分享。因为她有勇气就不认同的事情向校长说不,也没有兴趣去追随校长,所以她并不感到校长是在逼着自己做事。她写教后记主要是因为对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和专业成长有价值,而不是去获得外在的欣赏。
宋老师认为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认为及时写教后记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作用是非常大的(I-S-2)。与张老师和李老师不同,她从来没有说过学校是如何逼的。相反,她是在自己逼自己。例如,去年学校举行青年教师研讨课,她是非常积极的,在她看来这是学习机会不能放过。但是,虽然声称写反思笔记很重要,在三个学期中,因为时间不够只有16篇反思笔记发表。
在校长“逼”中进行的反思笔记,除了张老师之外,其他三位都非常肯定教后记的作用,持欢迎的态度。即使处在相同的学校环境中,面对写教后记这样一个同样的要求,四位老师应对方式不同,她们的观感也是不同的。张老师尽管持消极态度,但在她看来校长的制度就必须遵守,写教后记首先是为了完成任务。李老师和宋老师也有与张老师相同的优先考虑,但同时她们也认同教后记对自己的内在价值。所以,写教后记是主动的。田老师首先是认为有内在的价值,学校的制度是其次的考虑。换言之,张老师、李老师和宋老师首先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需要去写教学反思笔记,然后才是专业上的考虑。而田老师只是从专业的角度去判断这是值得做的事情。在政治—专业构成的维度中看的时候,基于专业的考虑越多,对反思笔记越具有正面的观感,基于政治的考虑越多,越具有负面的观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