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础教育三次改革的基本特征
上述教育改革三次浪潮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共同特征。
(一)教育改革和经济与社会改革关联的紧密性
我国三次教育改革浪潮都是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环境中酝酿出来的,同时又对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第一次教育改革浪潮是在“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伟大社会变革和全党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刻转折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次改革又促进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深入,并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二次教育改革浪潮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提到日程,有序实施的背景下产生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又积极地配合了上述体制的改革。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出现在1993年,此时,我国开放改革的步伐迅速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全面深入的展开,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凸现出来了。以强调素质教育为特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大措施的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便应运而生了。
(二)教育思想的先行性
教育思想的这种先行性主要表现在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深刻论述直接推动了和指导了这三次教育改革。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首先揭开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大幕。此后,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酝酿了第二次教育改革的到来。小平同志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对教育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对发展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论述变成了教育改革的巨大精神力量,促成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影响下,当代有价值的国际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引进、理解和消化,也大大丰富和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实践。
(三)改革的渐进性
教育改革的这种渐进性突出体现在三次浪潮主题的变迁上。1978年以来,我国开展的教育改革积极地围绕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在不同时期确定了不同的战略重点:从教育结构改革到教育体制改革再到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这样就为在相对稳定的形势下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改革的未完成性
我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中分别提出的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教育目的的三大不同主题,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教育思想,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富于智慧的思想引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大大锻炼了教育工作者。但是,以上述主题开始的改革还都没有真正完成。第一次浪潮中的教育结构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三次浪潮不同的变迁、彼此的关联和现实中依然存在的同样巨大的困难及尖锐的挑战使人们认识到:作为中国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中国教育改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开放事业,它具有异常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是仅凭自然科学实验方法所能解决的。还是马克思说的对:“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人物超出自己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中,立刻显露出来。”[16]教育改革的深入,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良性运转。教育改革的未完成性也提高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备水平,他们直面现实,对教育问题的理论思考也逐步走向成熟,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于改革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