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发展服务区和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跨文化对话的启示
以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中西文化的跨文化对话,表达了我们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从接受美学那里得到的重要启示。
教育研究者主动走进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接受主体在教育研究视界中的凸现,这些是上述跨文化对话的必然结果。教育理论建设的方向也将因此发生重要变化。在教育的研究中,中国教育研究者面向教育改革的实践,走近研究的接受主体——教育实践工作者,实现研究者回归实践的“知行合一”;实现研究的接受主体——实践者向理论的靠拢,向实践探索的努力。在实践中建立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主体间理解的关系,在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共同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研究主体的中心地位,改变接受主体的消极被动的立场,并将教育研究成果的生产与成果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将在研究者面前呈现出更为深远、更为宽阔的地平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空前繁荣。在这一大好形势推动下,教育理论研究在近年来有了深刻的发展和变革,表现出日益深入地走近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直接面向实践本身的发展取向。2000年,首都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具有时代意义和广阔前景的转折机遇,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关于20世纪哲学发展、国际教育改革的理论与经验的反思和探讨。
对国际教育思潮与经验的研究中我们感受到: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教育的社会职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就高等教育而言,以保存、传授和发展知识为基础,全方位地参与并推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建立学习化社会、为教育发展服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就地方基础教育而言,地方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化时代,基础教育是一种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也是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保障的教育。变革中的教育需要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理念,需要适应时代特点的发展模式,创新教育需要教育的创新。
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提出并实践建设教育发展服务区和教师发展学校的思想,正是体现时代特点和要求,认真研究当代国际教育的思潮与经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发展的探索性尝试。这也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创命”的过程。建设丰台教育发展服务区就是在丰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寻求研究者和接受者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合作发展、共同建构。在区域教育发展实践中建立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地方教育的鲜活实践对地方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吸纳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教育、教学和科学、人文研究资源,切实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当时,首都师大教科院把教育发展服务区和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实现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作为一般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建设和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建设的一个重要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