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无边际交流:来自草根的研究者
——记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四小第三届“我们作为研究者”研讨活动
《现代教育报》记者 雷 玲
3月12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聚集了海淀百余名小学教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16位专家,大家共聚一堂。这是中关村四小“我们作为研究者”行动研究的又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自我研究,已成为中关村四小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此前不久,中关村四小刚刚通过网络平台,与内蒙古、广东深圳、湖北、陕西、新疆等省市三百多名中小学教师,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付宜红博士、首师大教科院丁邦平教授、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云峰、北师大教育系向蓓莉博士和远在加拿大的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长运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特别的网络互动教研活动。记者在现场亲历了一群向上好学的一线教师和几位热心指导一线教师的专家、学者,跨越国界、省界、校界共话教育教学的感人场面。
亮点一:一上午就提了30个有效教学策略
“访客”“循环写”“作业统计表”“表扬集”“换写本”……记者在研讨会上看到,短短一个上午,中关村四小的老师和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八小学及广东省深圳市下十围小学的老师们通过网络展示了自己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30种教学策略。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将甲小组的学生派一个到乙小组参加讨论,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中关村四小的张亚华老师展示的“访客”教学策略让老师们耳目一新,老师们纷纷在网上跟帖。网名叫跑跑卡丁车的老师说:“张老师是个善于思考的老师,‘访客,活动让孩子知道了课堂是个广阔的空间,实践中的思考非常可贵!”任全红老师说:“‘访客,如吃百家饭,既有收获,又会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交流能力,好!但访客的身份毕竟是访客,在别的小组是客人,还要记得自己的家,应该把在别的小组的收获带回家里。”
学生做了作业后,再自己填一个作业统计表,会不会让学生的作业减少错误率呢?或者,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八小学折利峰老师在课堂上实施的“作业统计表”引起了老师们浓厚的兴趣。中关村四小的门玲玲老师对此赞叹不已:“好策略!听了东胜介绍的经验,我真看到表格,检查的好方式,我们真想听听。”但也有老师提出质疑:“作业自我评价和反思表是每天都要进行吗?有的学生连作业都完不成,还能坚持填这个表吗?这个配套措施怎样进行?好操作吗?我持保留态度(呵呵,是不是不够谦虚?)有话就说啊,策略都是要经常更新的吧,没有一种策略是永久性的,总是要不断修正。”
一上午的时间,老师们就这样在兴奋、热烈的讨论中度过。
这种新颖的教研形式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的高度评价:“老师们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能够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研究中改变自己对教学的看法、对学生的认识和对自己教师角色新的理解。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在发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变化,学习方式在发生变化,这是可喜的。”
他认为:“张亚华老师提出‘访客合作,,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的形式,从而带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深入的交流学习。更可贵的是,在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用于面对问题和进一步尝试改革。侯老师让学生“写出的精彩”也很有意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王忠慧老师让学生轮流发言,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合作;东胜老师研究学生作业中出错的原因,实实在在,真正进入了课堂这个‘黑箱子,,揭示课堂教学的秘密。”
亮点二:网上网下无边际的交流与分享
上学期刚放假,当中关村四小在新浪网350视频聊天室公布出学校将在网上同步开展“我们作为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时,吸引了网上很多老师的关注,记者在学校召开第三届“我们作为研究者”研讨会活动现场看到,8:30的活动一开始,主会场的大屏幕上就显示出不少老师从网上加入了活动的讨论。
当老师们精彩的策略一个又一个地展示时,网上网下都沸腾了。
中关村四小的任全红老师感慨地说:“网络让更多的同行和朋友相聚一堂,世界很大,但是我们心灵的距离很近很近……”
中关村四小的教学主任王忠慧很激动:“透过网络我看到了远在内蒙古的教育同人!兴奋!大家围绕教学中的常见的现象、从细节入手进行深入讨论,很具体、很实际,真是帮助多多!评价表很好!内蒙老师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一位网名叫跑跑卡丁车的网友发帖:聆听东胜老师的声音,很激动。还记得上次东胜老师来四小的情景,我们是同路人,在研究的路上有我们相伴。我们的网络会议给了我们大视野。完美的互动研究使我们成长。
“听着山那边的发言,看着网络中的那位老师,真是感慨通信的发达,感慨教师研究的热情。”“网络的空间真大!”“太好了,网络让我们近在咫尺!”老师们就这样在互动中深化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交流、分享、反思、提升。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UBC教育学院院长ROB教授也通过SKYPC参加了此次活动,当远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康教授出现在视频上时,引起了现场老师们的欢呼。作为此项研究的倡导者、领航人,他深为老师们在研究中发生的质的变化而高兴,他说:“三年的研究,老师们都进步了,参加的老师多了,学校多了,专家多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亮点三:从尝试到自觉
来参加研讨会的郭东岐老师曾经从事过多年的教研工作,参加此次活动让他感触很深,他说:“我过去搞的教研是让没搞过教学的人去给中小学老师讲怎样做教研,而今天我看到的情景却是老师自己做教研。这种形式非常好,为教师研究开创了先河。”
中关村四小从2005年来一直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好的学习行为的研究。最初,老师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研究。2005年2月,校长刘可钦调任这所学校后,作为第八次课改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她一到任就提出了“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思路,紧接着,就带领老师们加入到教育部北师大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康长运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实验中。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老师们从当初的茫然失措,到一点点尝试,到逐渐体会到成功喜悦,到进入自觉探究状态。
一位网名叫四人行的老师的帖子,见证了老师的成长历程。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说明我们的研究,是值得进行的,是有效的研究。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的研究确实在一步一步深入,LDC(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英文缩写)会越走越好,我们已经3岁了,回想第一届时的情景,感慨颇多,我们真的进步了。
看到这一切,校长刘可钦很欣慰,她告诉记者:“我们这样做的初衷就是要让老师成为思考者,从而在实践、思考的过程中让职业行为内化为一种使命感。”王云峰院长参加完研讨会后也对老师们提出了中肯的希望,他希望老师们通过有效的教学研究提升教学策略,但不是光出新“招”,而是要去探究“招”背后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一种反思、提升的自觉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