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切入点”部分的问题

“切入点”部分的问题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切入点的问题,如果把课题类比为一只刺猬,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切入点的含义。面对刺猬,真的是有个切入点的问题,不然刺猬一缩身,你就无从下手。说起切入点,其实中小学老师应该是最不生疏。大体而已,关于课题研究切入点论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切入点”不明,二是“点”“面”不分,三是缺乏必要说明。

坦率地说,笔者做过不少课题,但这个问题此前真的没有思考过,起码没有完整地思考过。不过,看了很多中小学老师的课题报告,大部分都有这一块,虽然内容并不多,在课题报告中的地位也不突出,但予以分析一下,有一定启发意义,也有实用价值,所以在此加以探讨、议论一番。

这个问题,应该说属于类比性质和策略性质合一的问题。如果把课题类比于一类整体性的物体或对象,那么根据物体或对象自身的结构,找准一个切入点来解构,的确有从策略上加以考虑的必要,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课题也是有时间、经费约束的,人也是理性动物,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回报率。关于切入点的问题,如果把课题类比为一只刺猬,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切入点的含义。

记得笔者小时候在乡下,有村民抓到了刺猬,这往往成为整个村子里一件不大不小的喜事,因为某家可以吃点野味来改善一次生活,孩子们则因为有了看热闹的杀刺猬的场景而兴奋不已。面对刺猬,真的是有个切入点的问题,不然刺猬一缩身,你就无从下手。当然,这个难不倒经验丰富的杀刺猬老手,老手轻轻一下就能置刺猬于要害,技术纯熟老到,手法漂亮神奇;不然,不能一刀了结,受伤刺猬的哀鸣声类似婴儿哭泣,这哀鸣声久久不散是挺让人惊悚和伤感的。当然,把课题比作刺猬只是形似,因为刺猬及其本能千百年来无甚大变化,杀刺猬的切入点摸索出来后,也无须大变化,就可以一直应付下去。但课题研究如果说是一只刺猬的话,也是变化多端的一只刺猬,如果已找到什么切入点的话,也并非就能成为一贯有效或永久有效的切入点。

说起切入点,其实中小学老师应该是最不生疏。中学语文课中就有庄子的一篇《庖丁解牛》,其中不乏牵强附会的比附,如夸张厨师杀牛能杀到所谓“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也就是说既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当然,这也很可能是庄子故意反讽或挖苦,是说你梁惠王天天听的那些为儒家崇拜不已的东东,其实是跟杀牛的声音差不多的东西而已,有什么可迷恋的?不过,这个故事的确艺术形象地说明了,好厨师解牛懂得找准切入点而事半功倍,而差厨师解牛找不准切入点而事倍功半的道理。大体而已,关于课题研究切入点论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切入点”不明,二是“点”“面”不分,三是缺乏必要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