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分类比和概念

区分类比和概念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简单类比是不能对概念作出有效界定的,更不能做出准确界定的。因此,如果需要界定的概念是从类比而来的,那么一定要区分清楚类比和概念,不然就可能是一个不成立的概念或无效的界定。大体来说,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思考、对比,也许有益于区分类比和概念,并有助于更好地界定概念。例如,对“会诊”这一本位概念中的内容,我们应该选用哪几个含义,需要合理和明确地选择。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研究中,有一个很常见的风格或习惯,就是喜欢以物喻理。以物喻理作为思考的启发或灵感的激发,是有很大价值的,就如传说中牛顿从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一样;而且以物喻理形象生动,明白易懂,引人入胜。但坏处也是有的,就是容易简单类比,看不到本质差异,导致提不出有效概念,也不能有效界定概念。

在这种简单类比中,最常用的类比之一,是把教育当成医疗,把老师比为医生。这两个职业有很多共同点,但并非可以简单类比。比如,有个课题《通过年级教师集体会诊制,提高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就很典型,是从类比来提出并界定概念了:“年级组会诊: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老师针对年级或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利用班主任、年级组会议,像医生对病例进行会诊一样,针对问题大家集中进行讨论,进行诊断、开出‘药方’。根据诊断结果,老师进行反思、交流,发扬优势,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自我成长。

“会诊”是个医疗概念,但组成“年级组会诊”,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效概念,这一点是很费思量的。会诊的前提是病人,但“年级组会诊”,可以有这个前提吗?会诊的直接目的主要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医治的周全性,但病因不在医生那里;“年级组会诊”虽然也有提高诊断可靠性和医治周全性的相似点,但“病因”却不一定在学生那里,而可能在老师或学校身上,并且也不是一个“医治”概念可以包含或适用的。如果这个本质区别看不到,导致的结果就是把学生视为“病人”,或视为“当然的病人”,并在科研上予以合理化,进而制度上予以合法化,这样教育研究就会走上歧路了。结果,老师研究学生的能力越大,水平越高,老师眼里的“病人”就越多,“病情”也越重,这样估计没法正常搞教育教学了。老师眼里的学生全成了“病人”,这种教育是很可怕、很危险的事。可见,简单类比是不能对概念作出有效界定的,更不能做出准确界定的。

因此,如果需要界定的概念是从类比而来的,那么一定要区分清楚类比和概念,不然就可能是一个不成立的概念或无效的界定。大体来说,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思考、对比,也许有益于区分类比和概念,并有助于更好地界定概念。

第一,要先搞清被借用概念本身的性质和实质。“被借用概念”这里称为本位概念,由此引出的概念称为派生概念。例如,提出“年级组会诊”,那首先要搞清楚“会诊”这个本位概念的确切含义,再来推敲并确定被界定概念的定义应侧重在哪里,这样概念界定的有效性就提高了。“会诊”是医疗诊断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医治的周全性;这里可以借用的内涵,主要是“特定组织形式”,因为会诊不是医疗活动中时时或事事都需用到的,因此是有很大限制的。如果这个被借用的本位概念本身没有搞确切,那么后面的派生概念大抵上就无法有效界定了。

第二,辨析一下提出的派生概念是否可形成自己独立的内涵。如果派生概念没有独立的内涵,而要通过类比来说明或解释,那提出的派生概念就是类比而已。这样,作为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来界定,就很可能使课题研究走偏。如果派生概念只是借用一个类比事物的名词,内涵是独立的,那么这个就不是类比。例如,“年级组会诊”这个派生概念,只是借用了“会诊”这个词,而关键内涵完全是独立的,与医疗会诊的内涵没有关系,那么这派生概念就不是类比,而是独立概念。

第三,换一个思路看效果。也就是说,看看不用类比对象或类比概念,能否提出一个概念,并有相同的效果。如果实在不能找到,那么就要对类比概念或类比对象的全部内涵进行甄别,选定合理和必须的内容作为派生概念的内涵,而不是照搬类比概念或类比对象的全部内涵。例如,对“会诊”这一本位概念中的内容,我们应该选用哪几个含义,需要合理和明确地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