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公益性正经受挑战

教育公益性正经受挑战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市场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在公立学校领域中,某些改革举措的取向片面强调了效率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公平;某些改革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某些人假公立学校之名谋取私利等等,这些现象证明教育的公益性正在经受挑战。

二、教育公益性正经受挑战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举办学校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从文化、精神、体质、社会诸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事业。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宏大事业,因此由公益性取代以往教育的私事性就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前提。

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在现代国家中,则主要是通过政府举办的公立学校系统来实现的。公立学校之所以会成为教育提供的主要形式,是因为通过公立学校这种公共选择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教育产品的非排他性所带来的无人付费消费的问题。同时,通过无偿或低价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政府还可以解决由于教育产品的非竞争性所带来的定价问题。因此可以说公立学校系统是实现教育公益性的最重要的保障机制。

尽管教育也可以通过市场向社会提供,但一旦适用市场机制来运行时,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就会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分性和竞争性,从而使教育变成一个具有营利性质的领域。这时,如果市场不能得到必要的限制,则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受到损害。在我国,原先由政府垄断的教育体制在最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教育已经不能不直接面对市场。通过市场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原先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力量,其中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了教育这种社会产品的两种不同的提供途径。作为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的政府,在转换了自己的功能之后,不再垄断办学的权利,而转为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全国的或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用计划、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实施组织和领导。与原先的政府垄断的教育体制不同,教育的市场提供机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这种机制的典型特征就是以私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一种契约精神,使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之间求得平衡。调整这一领域运行的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规则,而不是超经济的政治力量。而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教育机构则是经过法定程序设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行使法律规定的教育权力,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筹措和使用教育经费、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对外交流等方面拥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在这一新变化面前,现行的教育体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相容性,教育的公益性问题因此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人们在问,教育与市场究竟应构成怎样的关系?在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在教育领域中应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在公立学校领域中,某些改革举措的取向片面强调了效率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公平;某些改革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某些人假公立学校之名谋取私利等等,这些现象证明教育的公益性正在经受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