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教育体制改革两种理论思路的分析

对教育体制改革两种理论思路的分析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育体制改革在其目标取向及其路径设计上必须时时关注教育的公益性问题。如何解决改革中的这一难题,目前有两种典型的改革思路。一种是公法学的改革思路,一种是民商法学的改革思路。就此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教育改革决策者的选择。

三、对教育体制改革两种理论思路的分析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深入理解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复杂性,特别是其中所涉及的利益分配的复杂关系,才能最终提升教育改革的道德水准和改革决策的伦理质量。为了做到这一点,教育体制改革在其目标取向及其路径设计上必须时时关注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如何解决改革中的这一难题,目前有两种典型的改革思路。一种是公法学的改革思路,一种是民商法学的改革思路。

公法学的改革思路认为,公立学校是国家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举办的、由公共财政经费维持的公立公益性机构,因其特定目的的公益性和服务对象的不特定性特征而享有确定的公权力,有别于以私益为归宿的企业法人或单一的民事主体。公立学校的办学权利是一种以公权力为主的复合型权利,为此应保证公权力得到公正的行使。公立学校作为公务法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不应当损害公立学校的公益性质,必须依据公立学校的功能对其法人权利作出必要的限制。应从公法的角度对公立学校法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作出必要的规定。

民商法学的改革思路则从现代企业制度中获得改革的灵感,认为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是可供选择的另外一种学校运营方式,应该建立一种基于新的市场制度的全新的公立学校体系,加强学校自治并打破科层制的束缚。为此他们提出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建立公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来协调学校与政府之间、以及学校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改革构想。这一改革思路是从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责任出发,对公立学校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明确的定位,是以高等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对公立学校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

应该说,上述两种不同的思路具有各自不同的改革价值取向和对公立学校的社会定位,公法学思路更强调国家的作用,而民商法学思路则更强调市场的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思路甚至具有不可通约的性质。然而在中国,有关公立学校的改革问题有其更为复杂的一面。这种复杂性表现在,20多年来的社会转型已经导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共同体一分为二,出现了市场领域(私部门)和公共权力领域(公部门)这样两个不同的社会部门。以现代企业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市场领域(私部门),是一种以自由交易的方式满足私益的机制,“以志愿求私益”是这一领域运行的基本准则。为了保证这一准则的实现,形成了一套依靠私法制度维系的社会机制。以现代政府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公共权力领域(公部门),则是以政府的公共选择方式满足公共利益的机制,“以强制谋公益”就是这一领域运行的基本准则。为了保证这一准则的实现,形成了一套依靠公法制度来运行的社会机制。从理论上说,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分出一个介于公部门和私部门之间的社会领域,即第三部门。这是一个以非企业、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一个社会领域,是一种以民间、自治和非营利的方式满足公益的机制。“以志愿求公益”是这一领域运行的基本准则。同样的,为了保证这一准则的实现,应当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维系非政府的公共选择机制的运行。

尽管学术界对第三部门如何定义还有许多争议,但学校教育机构属于第三部门却无不同看法。这一定位反映了学校教育机构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在中国,尽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第三部门的萌芽,但并未最终形成成熟的第三部门。与政府分离后的公立学校在运行机制方面或借鉴市场体制,或沿袭计划体制,并未找到体现公立学校组织特征的学校办学机制。就此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教育改革决策者的选择。而改革目标取向及其路径设计上如何坚守教育的公益性质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以上是本书力图表明的基本观点。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历史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发展作出客观的、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找到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因此写作此书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教育问题所作的一次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其中既包括对过去已有成果的总结和概括,也包括对一系列新问题的理解和探讨。限于时间,其中有些观点可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本书的分工如下:

前言:劳凯声;第一章:劳凯声、蔡海龙;第二章:穆琳;第三章:宋雁慧、马晓燕;第四章:韦宝宁、蔡金花;第五章:余雅风、罗爽;第六章:安杨;第七章:尹力、陈艳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