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思想特色

文化思想特色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魏书生,有着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他的文化思想也有着鲜明的特色。父母在魏书生小时播下的读书种子,成长为支撑他人生求知天空的参天大树。自小的经历帮助魏书生形成了对待文化的兼收并蓄、广采博览的学习观。不断吸收人类文化营养,铸炼出了魏书生特立伟岸的文化品格。对于文化,对于读书,魏书生坚持内化外用、调心修身的文化实践观。魏书生应该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文化化人。教师以文化改变自己,再以文化转化学生。学生以文化获得成长,又以文化奉献社会。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创新。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魏书生,有着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他的文化思想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兼收并蓄、广采博览的文化学习观

魏书生自小爱好读书,这与他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魏书生的父亲叫魏景林,高小毕业,在县城读书时就曾作为全校三个学习优异的学生之一被保送到高等学校去学习深造,是疾病和出身这两条绳索,把他捆在了交河又绑在了沙山,使他一辈子郁郁不得志。魏书生的母亲叫李忠敏,她在教过乡塾的父亲的教育下,大概除了棋艺,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读过的文史哲各类杂书赶上了一个文科大学生读过的书。就是这样一对父母,在那个“白卷先生上大学”“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的年代,告诉孩子:别听那胡说,上不了大学也得看书学习。尽管因为“文化大革命”和种种原因,魏书生没能上高中就被一只无形的大手一窝端到盘锦地区新建农场插队落户,但博览群书的兴趣爱好使他最终超越学历的局限,积淀下了立足社会所必需的思想储备与文化储备。父母在魏书生小时播下的读书种子,成长为支撑他人生求知天空的参天大树。

“文字休拘儒释玄,但能有补即真诠”,对生命层次的提升而言,《后西游记》四十回开篇偈语中的这个句子说得很深刻。人类的文化文明,但凡能够经过时光淘洗而长久存在的部分,总是对人的身心性命有所益处的。自小的经历帮助魏书生形成了对待文化的兼收并蓄、广采博览的学习观。论正规学历,魏书生只受过完整的初中教育,但正是这个所受教育十分有限的魏书生,却像母亲一样心灵手巧,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做手工,包括居家过日子的细小杂活,他几乎都能来上一手,并且他也像母亲一样善于自学,乐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文化阅读而言,魏书生不但认真详尽地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班主任手册》等中外与教育有关的论著,还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著述,广泛地阅读《生活特异现象考察》《西方社会病》《释迦牟尼传》《金刚经》《名人传记大观》《国外科技动态》《生理学》《中国通史》《班级管理学》《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国外科技动态》等各类书籍、杂志和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凯洛夫、赞可夫、蔡元培、陶行知、罗素、皮亚杰等人的著作。这些阅读为他的教学改革加足了燃料、蓄足了动力,吸收得多,文化修养自然深厚,广收博采,为我所用,熔铸百家,自成高格。不断吸收人类文化营养,铸炼出了魏书生特立伟岸的文化品格。

(二)内化外用、调心修身的文化实践观

文化化人。文化的作用在于转化身心,改变气质。魏书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过:“我小时候喜欢墨家,后来也看道家,所以出世的观念和入世的观念融在一起”。对于文化,对于读书,魏书生坚持内化外用、调心修身的文化实践观。

1.释道修心

对待释道两家和西方的基督等有宗教背景的文化,历来都有四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宗教信徒式的虔诚狂热以至于盲目迷信;二是学理式的探讨分析解剖;三是基于浅薄的唯心唯物立场之辩而完全否定的态度;四是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有选择性地学习和继承。魏书生应该属于最后一种情况。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包含出世和入世的学问。道家珍爱生命,注重养心养身养生。总之,这两家学说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人们从心理观念上超脱现实羁绊,解脱红尘烦恼和负累。从魏书生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报告著述中,能够看到他受释道文化影响之深。

“少记起很多事,放下很多事,高高兴兴地拿起我们做的事,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思想说什么,‘无为而无不为’,说得也是放下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才能够拿起自己说了算的事。《道德经》最后一句话叫什么?‘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就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争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情啊。”

“我说同学们、老师们,你想想看,有的人到庙里去烧香,说老佛爷保佑我升官发财,这不胡闹吗?老佛爷自己都不升官发财。大家知道释迦牟尼,把王子的地位抛弃了,那么多财产继承权都不要了。投身什么事业了?没投身革命事业,但算来算去,是投身教育事业了。

释迦牟尼的职业,算来算去跟咱一样,是老师啊。就是没算过编制罢了。他就是进行人的心灵疏导工作的啊,解脱人的心灵啊。在这个很艰难的世道之中,我们如何守住心中的善?佛经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晒干了,要紧的就是8个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

你说他过那日子,比咱难多了。大家知道,他直到晚年,还拿个碗,四处化缘,咱老百姓管他叫什么呀?不就是要饭的吗?精神上大家说,他省心不省心哪?不省心啊,可不像咱们哪,咱有时候遇到不省心的,你看他那学生也不全听话呀,有的学生,到他晚年还算计他——老师啊,能不能把您那个位置让给我?佛陀说:阿南迦叶这样的人我都没让给他,哪能让给你提陀达多呢?提陀达多怀恨在心,在佛祖讲经的路旁高山上放一大石头,一看佛陀过来,把它推下来,想把佛陀害死,他好取而代之啊。佛陀是何等智慧之人,看在眼里,稍稍化解一下,避开之后,不嗔不怒,不怨不恨。大家想想看有时咱当个班主任,教几个淘气的学生,有两天听咱话,好了,过两天反复了,咱伤心哪,你伤什么心哪?咱学生再坏有算计咱们的吗?哪有啊?顶多这两天不听话了,咱做点工作,又听话了,不就这么回事吗?

提陀达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啊,在佛祖讲经的路上,安排了野象,朝着他奔跑,想把佛陀践踏而死。佛祖又避开,化解之后,不怨不怒,不嗔不恨。

其实佛学跟迷信没关系,跟神没关系,跟鬼没关系,真正的佛学是彻底唯物的,这是真事啊!真正的佛学是研究解脱每个人的,他认为什么呢?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佛陀不过是觉悟了的老百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便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坐灵山塔下修啊。

其实,凡是延续至今,能够站得住的,一些大的宗教,都有它的道理,都是真、善、美的,咱把人家有理的拿来,为我所用,您说是不是啊?咱别轻易骂人家,说这个迷信,那个鬼神,那不笑话吗?说你不懂事是吧?真正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能力尊重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好的文化。

耶稣,一个木匠的儿子,他有什么呀?穷得要命,大家想想看,他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说了。他把父亲的木匠给学会了,但没有个固定的职业。非要说他的职业,到36岁上十字架之前,他也就定格在四个字——待业青年。他做得更多的工作,也是相当于佛陀,从事的是教育事业,也是一位老师。他呀,自己穷,还惦记着更多的穷人。自己缺少爱,但却以大爱之心爱更多的人,想要解脱更多的人。耶稣宣传的那一套啊,他是在不增加人的经济成本,也不改变政治地位的前提下,给人带来心灵上更多的宁静和快乐,一种心灵的解放方式。所以他才感染那么多的人哪。你说,你要幸福,必须干个县长才能幸福,那完了,那得多少人一辈子幸福不了啊,你说你要幸福,必须得进入中产阶级,乃至大富翁的位置。大家说,那可能吗?不可能啊,而他这个学说就是说,你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你信了,坚守了,内心深处的真、善、美,高高兴兴地做事情,所以他才改变了、感染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人才会世世代代地信他。他的学生也不都听话啊,大家知道,耶稣是被谁出卖了?是被学生出卖了。咱比人家幸福多了,咱没一个学生出卖我们,就该高高兴兴地以大爱之心爱咱的学生,于是就舒服了。”

“其实佛学也是民主和科学啊,佛学的慈爱、平等,那不是民主吗?佛学的佛、法、僧中,僧是佛与普通人之间的一个过程,那么就剩下佛和法了。佛是民主,法是科学,是制度啊。那么接下来,其实基督教也是民主和科学,博爱平等是民主,清规戒律是制度,历数符合人心灵的规范行为,去制定那些规矩、制度,把真坚守着。”

“实际上所谓禅宗,所谓佛学,也是要坚守,什么叫禅定啊?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基督教讲的也是这点事儿,咱们马克思主义、共产党讲的也是,每个人守住自己的信念,什么信念啊?自由的、平等的、共产主义的信念。每个人都有这种信念,监狱里的犯人也有,也曾经希望地球上全人类平等,你不信,有一个算一个,你问监狱里的犯人,太希望大家全都平等,谁也不欺负谁,只不过有人欺负他了,他想法治人,治来治去,变成恶人了,这是真事。守住,守住,再守住,绝不放弃,有余力了,再拓展,拓展,再拓展。”

魏书生的卧室里曾经挂着观世音像,他的生活习惯是少食、素食,禁糖、禁茶,少鱼、少肉,无烟酒,除了三餐,无瓜果点心,平时入口的就只有白开水。魏书生穿着朴素,脱下西装,里面的衬衫衣领褪得发毛,但整洁大方。他生活不奢求,他的待遇又不低,却把钱默默地给了灾区,给了穷孩子,给了患病的老师……不知干了多少工作,却经常啃几个馒头过日子,他奉行苦行主义,认为苦行是一种幸福,无论生活、学习、工作,都贯彻一个“苦”字。为了育人,他时时处处高举抽打自己的鞭子。他教书与其说是用粉笔,不如说是用自己的生命。他自己的生命如同一束燃烧的火把,照着孩子们前进!他说:

“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因为你不想索取,你就永远不会有索取不到的痛苦;因为你总想献身,你就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享受到因献身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在魏书生看来,佛、道、基督等文化和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层面的主张是一致的,人世间所有的宗教哲学,归根结底都是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好的一面,佛学也好,儒学也好,基督教也好,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在探讨人和人的问题,都照他们的说法去做,大家都成佛,大家都成大思想家、哲学家了,满怀仁爱之心了,人世间就和谐了,但是解决不了人和自然的问题。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年代,人在自然面前仍然显得极其卑微,极其可怜,一次大的瘟疫来了,成千上万的人还是会被夺去生命。人与自然的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解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物质文明的水平促进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如果再过一万年,遇到地震,会轻而易举地解决。所以,魏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比佛、道、基督等文化更加科学。但单就修养心性而言,佛家、道家、基督等文化博大、深邃而表述精致,启人深思,魏书生释道文化修养极其深厚,这些文化也真正滋养了他的心灵。

2.医武养生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身心兼修的。“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魏书生早年曾想仗剑行走天下,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他的这种心理或许受生于河北、长于沈阳地域心理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转了行,要治国安邦、造福于人,还得靠政治——侠义精神,培育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展成为济世理想。但是对武术的爱好和对身体的锻炼却成了他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书生唯一有过刻意修炼的一项专长,是他从10岁左右起拜师学过的武术,也正是少年时代那些晨起的长跑和夜晚的站桩以及打沙袋、劈砖头的力量训练,使他至今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体力和精力。多年以来,魏书生都一直坚持站着报告,并且时间若不长,他的站立是以单脚支撑身体,有时单脚站立还只用前脚掌着地。魏书生练武锻炼的习惯从小坚持至今,连“文化大革命”挨批斗期间都没有中断过,现在事务繁忙,但只要没有外出讲学,他都坚持。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就来了,运动一来,本人又成了典型,反面典型。(笑声)我尊孔,那边批孔,我这边说孔夫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你不是找不痛快嘛!于是呢,我的顶头上司把我写的那些东西都给没收了,五十多万字啊,各种文稿日记,人家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从里头搜出来魏书生反动言论一百零八条,然后非得说我有一个完整的反动的思想体系,最多的时候一天批我三遍。党内批完党外批,小会批完大会批,批完晚上,我还照样找一宽敞地方打拳练武,结果让人发现了,第二天批得更狠。魏书生,你不老实!我说我怎么不老实?哈哈,白天挨批判好像挺老实,晚上干什么张牙舞爪的?我说我没有。那你蹦蹦跳跳干什么,你想变天吗?我说我没想变天。那你怎么想的?我说我现在还公费医疗,我要窝囊病了,不浪费党和人民的医药费吗?我锻炼锻炼给党和人民省钱不说,第二天挨批判我也好有劲啊。啊,你这么想的,那你还练吧。又让我练了。”

从观念上,魏书生一直跟老师们说,教师职业不应该有昏倒在讲台上的现象。魏书生不赞成老师们带病坚持工作,也不赞成把这样的事例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有病早治,没病健身,锻炼起来,跑起来,把操做起来。魏书生这样要求老师们,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每天晚上九点多钟开始跑步,三千米,六华里,不说别的时候,我是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一天不落地跑下来。有一天下雪,我想不跑了,结果儿子不答应,儿子放假不回家嘛,爸,跑步去。我说,今儿下雪,跑什么呀。那你不去我去啦,我说,儿啊,也不能让自己去啊,爸陪你跑去吧。于是,我们父子二人,冒着纷纷扬扬的漫天雪花,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跑下来,感受雪中空气的清新,感受雪花落在脸上的寒凉,感受一步一个脚印儿超越自我的自豪和快乐。”

3.儒墨济世

君子关心两件事:世上苍生架上书!

人生短暂,人的身体长一些也就能活个七八九十年。我们让只能存在几十年的身体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分析起来,不外乎三类:一是乐生惜身,追求享乐;二是以身济世,服务社会;三是随缘自在,得过且过。

魏书生的选择属于第二种,但是却没有高调的姿态,虽然积极认真奉献身体,却又事事自认平凡,此之谓境界。魏书生的立身种类,从文化思想角度来判定,崇奉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践行儒家立身“济世”的风范,以身体之所行,建入世之功勋,自立立人,自利利他,立言立功立德,成就入世的事业。

从魏书生的报告和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儒墨学说的推崇:

“有人说,孔子的学说思想核心是‘仁’,我说不对,孔子核心思想实际是两个字,一为‘仁’;二为‘礼’。‘仁’是民主,‘礼’是科学。‘仁’是平等,‘仁’是仁爱之心,泛爱,爱一切的人。孔夫子的思想,一万年都不过时!‘礼’是什么?按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各个层次,各个位置上的人的责任制。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家都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促进社会的发展。按照规律,制订规矩、制度,所谓科学就是制度。”

“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浮躁,居无定所,这是非常难受的一种状态呀!……《大学》开篇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德……’,心一旦定下来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魏书生本人的成长经历,也符合他自己总结的“三位梯队”理论:第一位:自强;第二位:育人;第三位:教学。而这,正好是儒家《大学》所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浓缩。“诚意、正心、修身”即自强,“齐家、治国”是育人,“平天下”(即教化天下)是教学。先求正己,再求正人,立己立人,利己利人,是谓儒学立身,以身利于天下苍生。

4.术法建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层次分明。由上往下,依次为道、德、术、法、技等。一切技巧和方法性的文化知识都在术法的范畴,传统文化讲道德为主,现代文明多属于术法层面的内容。修心、养生、立身都重在内修和内在原则的选取与确认,而术法层面就是在具体工作和事业中的技巧和方法,属于操作层面的内容,是济世的手段。运用术法的目的就是要济世、建立入世功勋。

魏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类书籍,了解现当代的科技发展现状,关注现实生活对教育的要求,吸纳学生的意见,形成了一系列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这些方法本身经过实践检验,在合理的条件下施行是具有有效性的。术法源于阅读、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它们使魏书生真正成为一个“硬邦邦”的教育家。

(三)择善固执、守恒创新的文化价值观

作为一位教育家,魏书生有着自己的文化坚守!

2010年3月18日,是魏书生退休的日子。在一个月前的同一天(2月18日),魏书生写了《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的署名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之上。在这篇文章中,魏书生总结过去的工作实践,思考教育的未来,提出一个观点:民主治教、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2007年10月11日,魏书生在其教育管理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教师一定要抬头仰望“恒星”,用平常心看改革,人世间坚守住不动的东西往深处去做实际就是改革。早在新课程改革之初,魏书生就提出了他的“恒星”理论,他说:当你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课改精神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星星,要看“恒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以致用。他说,新课程改革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走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新课程改革是从世界文化的传承中走来的,不是无中生有的。

此外,魏书生还有过这样的论述:

“守住中华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绝不动摇。前人为我们总结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就教而言,我们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观念;就学而言,我们有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学习观。这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坚守这些好的传统,一万年不变。”

“我把教育规律比作恒星,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围绕着恒星运转的行星,教育不论如何改革,都不能脱离教育规律。百家争鸣的观点固然新颖,但它们就好比美丽的流星转瞬即逝。有了行星,宇宙固然有了活力,但离开了恒星,它也会迷失方向。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仰望流星的美丽,也可以注入行星的活力,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最终还是要去掉浮躁,洗尽铅华,守住我们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

“急功近利,跟潮追风,朝令夕改,都不会形成好习惯,只有坚持真理、一以贯之和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形成好的习惯。……年年如此,不折腾,不动摇,只是不断朝这个22条的深处去扎扎实实地做新的实事。”

从这些论述里,我们看到了魏书生拨开一时迷雾,捧出苍穹明月的睿智,看到了他择善固执,不随波逐流的持恒坚守的文化品质。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营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何才不被各种各样的思潮迷了自己心灵的方向,魏书生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择善固执,持恒坚守并不意味着思维僵化和保守。魏书生一直认为,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他说: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针对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随时都有科学研究的机会。不要说学校、社会这样的大范围内有科研题目,单讲学校教育,单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就各有数不尽的科研题目。以学生的注意力为例,就能写出上百篇科研文章,诸如《男女同学注意力的差异》《一节课各类学生注意力的变化》《练习题设计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增强学生注意力的若干种办法》……这用武之地该有多么广阔!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这些年来,我边工作,边探索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66篇文章,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等书籍。今年又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学生用功术》和我写的16万字的《语文教改漫谈》。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劳动确实有利于收获科研成果。从研究的角度看教育,常看常新,常干常新,不仅能增强工作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在一个相当的时间里除了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兼两班140名学生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外,还有一些社会兼职。许多同志问我,这么多工作怎么做,我觉得主要靠科学研究,从科研的角度去进行工作就能调动教师及学生们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教与学,自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多种需要,衣食住行的需要,劳动、学习、研究、创造的需要,人际关系和谐、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为他人、集体、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追求理想社会的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对不同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也不同。有的强烈地需要物质,有的强烈地需要感情,更有的强烈需要追求理想。尽管教师不是非常富有,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的需要,但由于教师的劳动能有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能满足人们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收获真挚的感情,能满足人们感情和谐、融洽的需要;收获科研成果,能满足人们研究、创造的需要,所以,大部分教师还在穷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适时地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也可以激发兴趣。比如: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中夹上一枚火红的枫叶;给获得好成绩的同学照上一张合影;给取得飞速进步的同学发张奖状;给有突出表现的同学写张喜报……给文章想象丰富的同学画对飞翔的翅膀;拟人手法用得好给他画个卡通人物,画张笑脸以示对他的鼓励……意外惊喜,应是教师创造的杰作,教师应有创造的思维,努力用新奇的方式去激励。教师的创新,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写日记的兴趣,而且也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创新型教师,便有了创新型学生。”

超越教师职业身份,跳出教育教学的特定范围,我们更能清楚地感受到魏书生锐意改革的勇气,不断研究的文化品格,在研究中追求卓越成就的创新观念和思想。

“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懦夫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昨天的言行,因循守旧,像一层厚厚的土,深深掩埋着他的才能,他只是在这土的下面叹息、抱怨。”

“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我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

“用心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及时加以拍摄。不要非得成为一篇,也无须前后连贯,只要它新奇,为平日所未有就行。”

“新奇的思想像流星,能划破思想沉闷的夜空。对习惯于沉闷守旧的人来说,它无关紧要,也无须捕捉。而对于想要创新、想要战胜自己的人,就非要增强捕捉思维流星的本领不可。”

“新是生命,新是力量,新是智慧的源泉,只有不断更新自我的人,才会充满活力,充满力量,才会找到智慧的源泉。新是希望,新是信心,新是乐观。只有不断更新自我的人才会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乐观。”

守望恒星,不被那些看来光芒万丈但很快消逝的流星所迷惑,这是魏书生的说法。但魏书生又说“新奇的思想像流星,能划破思想沉闷的夜空”,并且认为“想要创新、想要战胜自己的人,就非要增强捕捉思维流星的本领不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呢?

其实,“矛盾”正是魏书生文化思想最有特色、最为可贵的地方。对待已有的人类文明,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悠久灿烂,世界各国的文化更加绚烂多彩,值得继承发扬的文化遗产是那样的丰厚。但是,继承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一提到创新,人们往往又太过功利。功利化的结果是人心变得浮躁,浮躁带来的是混乱,这又与真正的创新背离起来。魏书生认为,没有继承的创新没有根基,不求创新的继承没有方向。他主张把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规律性的文明成果、经历时间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原则性主张作为基石,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社会,结合自身实际去大胆创新。

事实上,魏书生本人就是改革创新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鲜活实例,而他反复强调守望恒星,针对的是国人普遍浮躁、功利的现实心理。一切文化都是因应一定时代的需要开出的药方,高明与否的标志就看经过实践检验是否对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爱搞运动?为什么近百年来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创性成就在世界上地位不高,各种制假、造假的水平却令世界惊叹?各种思潮理论流派争奇斗艳,却经不得时间的淘洗,转眼都成了明日黄花,为什么?——没有基于道德良心和终极关怀的对真、善、美的择善固执,没有宁静心态下对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持恒坚守,必然功利,必然浮躁,纵有聪明,全是折腾,所谓创新,尽是胡闹!

那么,在魏书生看来,守住内心宁静和勇于开拓创新之间,文化坚守和实践创新之间应该怎么协调和平衡起来呢?我们还是引述魏书生自己的说法吧!

“创新是坚定不移地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往深处钻井。”

“主动生存的人,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会自觉地坚守自己心灵深处追真、向善、求美的阵地,坚守心灵深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苦乐观。我们的时代、祖国为我们坚守人性中这些最美好的阵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定会促进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朝着更真、更善、更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本人抓住机遇,坚守自己内心深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阵地,坚持人性中真、善、美的阵地,坚守坚守再坚守,拓展拓展再拓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高楼住得,茅屋居得;高官做得,百姓当得;顺境处得,逆境受得;表扬经得,批评听得。不管生活的大浪把我们冲上高峰,还是卷入低谷,我们都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即使不断受挫折,即使一辈子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技能精湛,但仍然做极平凡的工作,做工、务农、当兵、做推销员,也仍然能够迅速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乐观进取,不断改革创新,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往精细处钻研,在为祖国为人民尽到责任的同时,品尝到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

“每位师生员工在做人上要争取与伟人相同,永远保持平常心,即平等正常之心。在做事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特长、个性,即使全市文化课考试成绩倒数第一的同学也要找自己的特长,或音乐、美术,或打球、跑步;或焊接、钳工;或养鱼、育苗,认识到任何一个平凡的工作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静下心来,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越钻越深,越做越精,做得有滋有味,与众不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人就这么回事儿,什么呀?不再好高骛远,忘记东张西望,埋头注意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儿,超越自我,静下心来,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工作……往深做,用心做,用真心去做。……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

伟大出于平凡,创新源于继承,站到高处,看到远处,想到深处,然后做到细处,落到实处,最终才能得到好处。只有弃绝浮躁,抛开功利,有所为有不为,有坚持有取舍,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真正的成就——这就是魏书生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