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方法满课堂

学习方法满课堂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魏书生采取了六种有效的方式。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同学们认为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成了“容器”,成了“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魏书生顺应学生的心理,经常向他们介绍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激光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应用为特征的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

(一)方法比知识重要

魏书生的教学思想非常先进,他的教学并不着眼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千方百计实现的是通过他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1.究竟为谁学语文

魏书生每接一个新班,为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并不是教哪一篇课文,而是让学生知道一些道理。让学生知道已经是初中生了,不再是小学生,应该懂得初中学生该做些什么。让学生讨论自己将来打算做什么,谈理想,谈前途。让学生讨论中学生肩上的担子是什么,自己肩上的担子与祖国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大家通过讨论,畅谈理想,就会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与祖国的前途密切相关,知道自己的成长,就是祖国的希望;另外,自己的前途是自己规划的,不是他人制定的。学生们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就大略懂得了自己的任务、责任。深刻地了解学语文并不是只学一点文化知识,懂得了自己为什么学语言,是为谁学知识。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是为祖国而学,是为自己的前途而学的话,那么,语文就好教了。

2.语文究竟学什么

学生只懂得到校学习是为了什么,而不懂得学习该学什么,也不行。魏书生首先把他的语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语文应该学什么。魏书生说: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上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节省时间,顺利到达。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田野上奔跑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能明确,少走冤枉路,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从1979年开始,魏书生就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用“树”的形式表示知识结构,同学们把它叫“语文知识树”。

初中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

再进一步分析,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外国、古代、现代、当代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个层次,共23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基本知识点,如语法又包括词类、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个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打个比方说,这张语文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地、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次以下的知识更细密,像乡镇村一样。

学生把握住了这些知识的层次结构,就会清楚地知道,学语文应该先学哪些知识,后学哪些知识,这些已掌握的知识和未掌握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懂得这些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不走弯路,也会使学生们自己能够检测各个知识把握得如何,哪些知识点是清楚的,哪些是似懂非懂的,哪些是经过努力能够赶上来的。

(二)提高对自学的认识

首先来看魏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的。魏书生认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心灵、认识都应该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和教师心心相印、默契配合,这样培养自学能力就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是学生的内在要求。师生就能同心协力战胜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魏书生采取了六种有效的方式。这六种精心设计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自学的认识,扫清了培养自学能力的思想障碍。

第一种方式是组织学生讨论忽视培养自学能力,单由教师满堂灌的利与弊。魏书生认为,要改革一种旧的教法,必须明确它存在的利与弊,真正看清这种教法弊大于利时,学生才乐于寻求利大于弊的方法。讨论开始的时候,各类学生认识不很一致。后进生认为满堂灌的课堂虽然也能学到一点知识,但更多的时间是无效劳动。学习尖子则觉得该思考的老师都讲了,在满堂灌的课堂上思想好像被绑住了一样。也有极少数记忆型的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认为满堂灌利弊相等,好处是问题的答案老师都讲清楚了,我们可以放心地照着背;坏处是现在考试经常出课外阅读题,老师没讲过,我们就不会做了。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同学们认为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成了“容器”,成了“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第二种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纵的方面看自学,启发学生从教育史上认识自学的位置。如讲孔夫子的启发式;讲夸美纽斯一个教师可以教三百个学生的主张;讲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讲陶行知的“教学做”统一的主张。学生透过这些史实不难发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已有之,老师今天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即使从传统的角度看,也是有理论与事实根据的。有了学生的理解、支持,外界的阻力就容易克服了。

第三种方式是引导学生从横的方面看自学,方法是学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论,讲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张。魏书生到外省参观回校后,总是先向自己的学生汇报外地的教改动态,如汇报他自己参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会”的体会,在上海育才中学的见闻,省内许多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等。此外,《国外教育动态》《外国教育丛书》等书刊中和学生有关的教改实验、新鲜理论他都尽可能介绍给学生。从苏联的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到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从巴甫雷什中学到日本某中学的自学纲要,西欧的精学,法国和美国的开放教育都介绍。有时他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一些教改试验的利与弊,如:美国的实验牢房,日本的赤足小学,荷兰的少年餐厅,哥伦比亚的青年教改营,法国的不定型教学班,美国的近二百所中学开选修课程等。每当讨论这些问题时,全体学生兴趣盎然,都自觉热烈地争论着,并信服地认识到:我们正置身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试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现实中有广阔的试验场所。

第四种方式是向学生介绍当今时代的特点。学生是很喜欢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的。魏书生顺应学生的心理,经常向他们介绍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激光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应用为特征的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由于从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总量增长较快,某些应用科学知识的陈旧率也增长了。学生认识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更深切地认识到要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不具备自学能力是不行的。

第五种方式是设身处地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将来的实际处境,使他们认识到,普通中学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多少人升大学,而是培养适合祖国需要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劳动者。因为不管中学教育办得多么好,也无法改变我国本世纪内少数人升大学、多数人就业的局面。谁也不会否认我们这90%的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要做明天建设的主力军就必须具备适应明天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明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学。这就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要有效地投入明天的“四化”建设,就必须在中学阶段,特别要在初中阶段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上五种方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学的必要性。

第六种方式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学成长的可能性。学生只有既认识到自学的必要性,又认识到自学的可能性,他们对于自学的认识才能真正提高。为了达此目的,魏书生经常向学生讲许多青年自学成长的动人事例;讲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讲爱迪生、高尔基自学的辉煌成就。最使学生们感动的是自幼双目失明,后来顽强自学成为教育部长的埃及文豪塔哈·侯赛因。听了自幼断臂用嘴叼着笔作画,成为世界著名画家的法国人戴尼斯的事迹,学生们震惊了,他们在日记中热切地表达了要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由于学生认识一步步地深化,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老师、支持老师,成了同心协力进行教的志愿兵。在整个“知”的阶段魏书生都在对学生晓之以理,但他讲的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方式和他们讨论、谈心,这能够使学生口服心服,跃跃欲试。

(三)激发自学的兴趣

魏书生认识到,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行动不只受认识的支配,更多的还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还要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行。魏书生是通过以下四类方法来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的,这四类方法又包含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展现了魏书生这位人师善于对学生动之以情的艺术匠心和独特个性。

第一类方法是增讲名篇和筛选出实用信息,有时还把其他学科内容引进语文课堂。学生喜欢听人物传记,更喜欢离他们的生活近的报告文学。语文课堂上魏书生便时常给学生讲人物传记,有时讲报告文学。历届学生毕业前,他都选择了一些好的报告文学介绍给学生,以引导学生更多地想到人民,想到祖国,从高远的角度看待人生,看待学习,看待前途和理想。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从第一届学生就开始讲,讲了一年又一年,讲了一届又一届,在许多学生的心中,海伦·凯勒成为楷模。

第二类方法是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为了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作用,魏书生经常征求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学生一起探索出一系列能够激发自学兴趣的新颖教学方法。在魏书生看来,课堂教学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为主,需要教师讲授的时候,他尽可能用变换音量、音调和说话速度,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高兴的记忆永不忘”是有心理依据的,为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魏书生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力求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使优秀的学生因自己学习的进步而发出笑声,使后进学生在愉快诙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第三类方法是创设竞赛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魏书生认为,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很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所以,魏书生经常在班上开展各种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度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译文言文竞赛等。或是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量多,或是在限定的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少。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工作状态,提高了自学效率,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以至于在欢乐中忘记困难和疲劳。

第四类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魏书生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连的。一些后进生之所以厌烦语文,并不是他从来没有过学语文的兴趣,而是因为他们成绩差,屡考屡败,只有失败的痛苦,没有成功的欢乐,以致兴趣之火熄灭了,视语文为虎,往往谈虎色变,当然谈不上对学习有兴趣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他们科学地对待成绩,在班级进行各种竞赛的时候,引导班级舆论不是只鼓励和表扬几个尖子,而是更加注意赞扬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来的基础上取得的进步。比如说,上一次一分钟竞赛中你记住了25个字,这一次记住了26个字、27个字,这就是你的胜利,班级舆论就该为你庆贺。

魏书生从教改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认识到,学生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动机、无畏的胆略和坚强的意志,才能保持持久的、强有力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够使他把自学长期坚持下去,并使自己的自学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魏书生深知,学生的一次、两次自学行为的胜利是容易获得的,难的是几次、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地坚持进行。因为,如果说一次自学行为是一个点的话,只有成百上千次坚持自学的点才能连成“线”,构成“面”,形成自学能力的“体”,也就是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给自学的方法

魏书生说:“认识和兴趣都是解决‘我要自学’的问题,具体怎样自学,就必须教给自学方法。”

学生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又知道了学习的内容,还要知道的一点就是怎样学习。魏书生最擅长的就是这一点,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教给学生方法呢?魏书生认为,人的行动主要分两部分:第一是向何处动,就自学而言,就是学什么的问题。第二是怎样动,就自学而言,就是怎样学的问题。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只有这两个问题都得到妥当解决,才能消除学生自学道路上的障碍,学生才有可能将认识和兴趣转变为行为。魏书生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到了一张语文知识结构图和四把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魏书生在引导学生解决怎样学的问题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到了医治自学中存在的效率低、看问题片面、一曝十寒等问题的药方,提高了学习效率,打消了顾虑,制订了严格的计划,防止一曝十寒。这样,就让学生从“知”和“情”的环节进入“行”的环节。在教给学生方法时,有时讲教育专家介绍的方法,如讲日本研究学习方法的专家田崎仁先生写的《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讲《记忆的三个过程》、讲《怎样制订学习计划》《怎样运筹时间》《利用好边角余料》《关于整理知识结构》《怎样结合实际复习》《写语文学习病例》《怎样自我检测学习结果》《利用好环境》《提高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有时讲国内优秀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时讲魏书生自己学习的体会等。

不管自学一本书还是自学一类文章,目的都在于为学生学懂每一篇文章创造条件。如果学生不具备自学一篇文章的能力,事实上他就不可能吸取文章的精华,就可能入宝山而空手回。所以,教会学生自学一篇课文的方法,在自学统编教材的三种方法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决这个重点问题,魏书生还帮助学生找到了四把“小钥匙”。第一把小钥匙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国外流行的“五步读书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探索,总结创造的“四遍八步法”读书法。另外三把钥匙是为学生在自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完成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准备的。魏书生认为:

“不但应该教给学生完成整体任务的方法,而且应该教给学生完成每一步任务的方法。‘四遍八步法’是用来完成一篇文章的整体自学任务的,固然重要,后面三种方法对于学生完成每一步任务来说,也必不可少。只有在‘四遍八步法’和后三种方法的分工合作下,才能恰到好处地完成自学一篇文章的任务。理清文章结构的五种方法,归纳中心的六种方法,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五种方法都像完成每次自学任务的小钥匙,学生拿这些钥匙去开一篇篇文章的锁,思维方法就发生了质变。以前只是听老师讲每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听讲很多篇文章也没有自己归纳分析的机会。掌握方法之后再读,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首先用演绎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每篇文章,待分析几篇文章之后,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归纳,然后补充订正,加深理解。这样,既掌握了自学方法,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了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就用这方法读更多篇文章,逐渐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有了自学习惯,学生就逐渐成了学习的主人,越学越愉快,越学效率越高。”

另一个方面是教给学生“三结合”的自学方法,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与用结合的方法。这是魏书生帮助学生找到的一把更重要的钥匙。这三种方法中,如果说第一种方法即听说读写结合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属于语文科教学的范畴的话,后两种方法则远远超出了语文科教学的范围,意义更为深远,充分反映了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立足于“大语文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艺术特色。

魏书生在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时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不拘一格”地选择最恰当的方法。第二个特点是魏书生在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时候,始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包办代替不行,放任自流也不行。只有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自学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

魏书生是怎样教会学生自学整册教材的呢,他关键是教会了学生以下七个方面的事:

第一,列生字表。生字表一般指教材下面加拼音的字。把现代文字和文言文生字分开列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没加注释的自己也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列入表中。

第二,列新词表。把注释中需掌握的词列成表。重点是动词、形容词,必要的名词也可列入表内。现代文和文言文要分开列表。这些词不仅列表,还要在教材上依次编号,这样容易引起注意,还能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度。

第三,单元分析。统计本册教材共几个单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等各占几个单元。这样能明确本学期文体的重点。

第四,习题归类。统计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再将这些题分为四种类型,分别统计出数量来。字、词、句的训练;语法、修辞、逻辑训练;听说的训练;读写训练各有多少道题。

第五,知识短文归类。本册教材,知识短文一共多少篇,其中读写听说知识短文几篇,汉语知识短文几篇。

第六,书后附录。写清书后附录是什么,对我们学好语言有什么作用。

第七,列文学常识简表。按照时代顺序列出这册教材涉及的作家、诗人的名字、身份、作品名称、节选自何处、有何名句,外国作家要单列出来,写清他们的国籍、年代和作品名称。

2.引导学生自学同类文章的方法

魏书生说一册教材从总体角度来学习,效果好。同类文章,若能从总体的角度去自学,效果也会好些。魏书生常常用表格填充法来引导学生自学同类文体的文章。这种表格填充法,既可以使学生自学一册语文书,又可以使学生自学六册语文书。

3.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

魏书生说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很多,如“浏览法”“设疑法”“五步读书法”“十步读书法”“圈点摘要法”等。而他最喜欢介绍给学生的是“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遍;“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①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②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读1500字的速度。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③复核内容;④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要读1000字。第三遍,细读。完成五步、六步、七步任务:⑤理解掌握词、句;⑥圈点摘要重要部分;⑦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与朗读相同,每分钟200字。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读四遍,如《人民的勤务员》之类的文章,读两遍就可以完成任务;像《岳阳楼记》读五六遍,也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其中的妙处,自然需要再读。读每篇文章也不是非要完成八步任务不可。有的文章只要记住梗概,复述大意即可,如《连升三级》,又如课外阅读报纸杂志上的大部分文章。

4.教会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

第一,划分记叙文层次的五种方法。

①按时间顺序划分。有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人记事、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多收了三五斗》一类的文章。

②按空间顺序划分。文章写自然景物,一般按空间顺序安排层次,也有的写人记事,也按空间顺序安排层次。如《老杨同志》等文章。

③按不同表达方式划分。有的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在开头部分抒情、议论,末尾以抒情议论结束。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

④按材料性质划分。有的文章不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以事件内容为依据。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安排在一个部分里。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类文章。

⑤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划分。如《荔枝蜜》按作者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不喜欢、想看看、赞美、联想到劳动人民、梦见自己变成蜜蜂这五个部分。

第二,划分议论文的四种方法。

①三段式。大部分议论文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次。在结构上分为开头(引论)、正文(本论)、结尾(结论)三部分。如《谈骨气》。

②总分式。较复杂的议论文则先提出文章的总论点,又提出若干分论点。

③并列式。文章论述的几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有几个问题,则划分为几个层次。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递进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层层深入的,如《最后一次讲演》,第一部分揭露反动派的卑鄙,赞扬李先生的光荣。第二部分深入论述敌人的卑鄙,说明其末日将临。第三部分号召青年继承革命烈士遗志。第四部分则进一步表示斗争的决心。

第三,划分说明文层次的方法。

魏书生认为,划分说明文的层次方法大致可采用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魏书生以前也曾和同学总结过划分说明文的十种方法,后来觉得方法太多,不利于初中生掌握,就不用了。

以上所说的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适合于大部分文章,不等于适合所有的文章。有的文章结构形式特殊,不能用现成的公式去套,只能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5.教会学生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

魏书生教会学生归纳文章中心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六种:

第一种,看文章题目。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知道整篇内容是围绕中心写的。如《反对自由主义》《石油的用途》等文章。

第二种,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不少的文章,开门见山,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比如《马说》,第一句话就提出了文章论述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说明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又如《黄生借书说》开头就提出了全文的议论中心:“书非借不能读也。”还有的文章在结尾部分点明中心,如《井冈翠竹》篇末点题:“井冈山的毛竹……从不改色……永不低头……这正是井冈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第三种,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文章在记叙、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部分,通过分析这些句子,也就容易归纳出中心思想。如《听潮》一文,在描写大海涨潮时发表议论:“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文章的结尾处又写道:“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从这些议论的句子中,我们看出文章的中心是讴歌大海的壮美,颂扬大海的伟大力量。

第四种,分析人物性格。一些写人的记叙文,中心含而不露,这时你注意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容易看出文章的中心。如《第二次考试》《老杨同志》等。

第五种,综合文章各段段意。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如《死海不死》《最后一次讲演》。

第六种,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文章寓意较深,不易找出来,这就要求注意弄清文章写作发表时政治历史背景。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只有结合作品发表时的背景,才能认识到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了作者打破中国封建思想束缚的愿望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用文字通顺地表述出来,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的。比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的一般表述形式是:前一部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后一部分是中心所在“赞扬”(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表达了、说明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制度、感情、道理)。

魏书生说,以上只是归纳一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特殊的文章,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归纳。

6.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方法

魏书生说,初中阶段,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第二方面,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选材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选材。

第三方面,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头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如《故宫博物院》,介绍的故宫虽然规模宏大,建筑群复杂,但却写得层次分明。

第四方面,分析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小说的特点,大多是通过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那么描写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老杨同志》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变色龙》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第二次考试》则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刻画人物。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用一种表达方式,常常是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如《听潮》《死海不死》《论雷峰塔的倒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是文章的一个特点。

第五方面,分析语言。主要注意三点:①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练。如《向沙漠进军》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准确。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③语调是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如《老杨同志》中,人物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魏书生说: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要让学生总体上从这五个方面去把握、思考、分析,但不可能每篇文章这五个方面都突出。每篇文章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最后找了三处最突出之点,再加以具体举例分析也就可以了。”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自觉地学习每天应该学会的内容,他们可以天天如是,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更深一个层次的知识,去接受更新的学习任务,去尝试更新的学习方法。

(五)培养自学的能力

在具体研究魏书生培养自学能力之前,首先要了解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自学能力包括哪些内容。中国科学院卢仲衡认为,自学能力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自学能力实质是一个训练学生独立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使用信息能力的综合的、有序的过程,必须有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有时间才能保证这个过程的有序进行,有空间才能保证这个过程的综合进行。

第二个问题,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这除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造成的学生个性发展的不足。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建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迄今三百多年了,人们已经认识到,除了经济高效的优点以外,它还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群体统一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班级授课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无法替代的,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做到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可以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有效地矫正“班级授课制”的弊病。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可以发现,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艺术不但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白了上述两个问题,对魏书生为什么将培养自学能力作为他的教改主体工作两翼中的一翼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个问题上,他受了叶圣陶很大的影响。叶圣陶有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名言,这句话魏书生在不少场合都引用过。叶圣陶还说过:“同学们要学会自学的本领,教师要引导并且帮助同学学会自学本领。”1984年,叶圣陶在另一个场合又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学的重要性:“自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自学’。自学能力的强或弱,根据的是在校时候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向前进,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怕他人嗤笑,我简直要外行地说,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部在引导学的人向自学方向不断进展。”叶圣陶关于“自学”的理念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的。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过程。人具有自我完善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只要从根本上树立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人翁精神,他们就会自觉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就会表现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此外,在形成自己关于自学理论的时候,魏书生也受到国际思想界、教育界重视自学能力培养趋向的影响。他赞同莱辛的话:“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方面,魏书生是有充分的理论准备的。作为一个目光远大的教育改革家,他提出:“我觉得,教育的责任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魏书生将莱辛的话抄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莱辛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学习。他们举例说:“如果我们有了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那么没有老师时自己也能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而且是几十篇、几百篇文章的。”

魏书生的学生经常举行讨论,从大家的讨论中说明,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话,绝不仅是教者一厢情愿的教学最佳境界,更重要的是这话体现了学生们渴求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此外,如果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问题,魏书生觉得培养自学能力就更加重要了。他认为,自学能力对于中学生,特别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显得格外重要。我国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意味在普通中学的绝大部分初中生毕业以后要走向社会。这些初中毕业生又注定要成为21世纪祖国四化大业的建设者。为了适应祖国明天的需要,今天的初中生离校之后,他们还必须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当然是自学。为了学生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明天,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在这些正确观点的指导下,30余年来,魏书生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执著的探索,把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并在这个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培养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的艺术在魏书生教育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培养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是魏书生教学改革的宗旨,是魏书生教改实验的主体建筑。魏书生在新生入学时总要讲下面几句话:

“老师这几年里要教你们两个能力,一是自学能力;二是自我教育能力。”

魏书生如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是由于他对未来世纪人才要求有着深入的了解。20世纪末,以雅克·德洛夫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称为“教育四个主要支柱”(学会生存、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实质是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着重培养人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因为,未来世纪的人要“学会生存、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就必须既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同时又有调节自己内在需要的能力,成为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这就必须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柳斌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五性”中的“主体性”也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过程应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实质上强调的也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肯定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观点。江泽民在讲话中要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要达到这些要求,不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办不到的。事实上,邓小平在1984年就提出过“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的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羁绊,我国相当多学校一直未能解决这个重要问题。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的教育是无法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的,也是无法抓住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难得机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艺术,学习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经验,应该说是一件符合时代需要的事情。

魏书生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育能力作为他教改实验的主体建筑,还反映了主体性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把“主体性”作为其五大要素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是偶然的,这正反映了教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的需要,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正是为了适应这些需要,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兴起并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包括近期目的和远期目的。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教育的远期目的则是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需要,反过来说,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得到发展,主体人格越趋于形成,发展主体能力就越成为他的内在需求。因为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推动其才能实际发展的力量,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去汲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反之,他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愈感到无能,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音乐的耳朵就不会成为音乐的主体一样,他也无法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自身发展的主体。”

此外,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育能力,还由于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魏书生的观点和主体教育的观点也是一致的。主体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因为现代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可持续发展的公民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培养,而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民,首先就必须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一个没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而且很容易被时代的潮流淘汰。社会主义要求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推动人的现代化,自我教育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现代化的人要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进行变革,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一个要求创新的人,他必然思路开阔,思想解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要求自觉更新知识,增强能力。因此,自我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的人讲求教育,注重现在,面向未来。一个重视现实、追求未来、讲求效益的人,他必须要学会怎样战胜传统、把握自己,了解自己的现时地位和未来的角色,了解自己能动性可能达到的极限。这些都要借助教育的力量。魏书生要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他就不能不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不重视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魏书生说:

“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受益无穷。”

此外,我还想说明的是,要了解魏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艺术的特性及其规律,还必须了解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辩证关系。在魏书生看来,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又如船之双桨,学生是撑船的主人,自己动手操纵双桨,就可以通过学习的海洋把理想的航船划向彼岸。由此可见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关系之密切。因为,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只能培养,如果学生不能形成自育能力,那么自学能力也是培养不起来的。魏书生的这种看法是有科学根据的。魏书生一向主张“把大脑分为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动力部分由信念、理想、意志、性格组成,工作部分由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组成。要想使大脑机器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不停地前进,就必须不断检修、调整动力部分,使之不停地运转,这样工作部分才能发挥作用。”要解决“动力部分”的问题,就必须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要解决“工作部分”的问题,就必须提高自学能力。显然,只有“动力部分”不出故障,“工作部分”才能良好运行。

魏书生在开发学生智力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把自育能力看做自学能力的地下基础工程,认为只有打好这一基础才谈得上执行一系列的自学计划,道理也就在于此。魏书生在教改实践中深深感到:

“如果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无畏的胆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会减少许多障碍,教师在上课时也自然会去掉那些和本节教学无关的政治说教,也就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认知的过程中,而且表现在人格培养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是统一的,教学过程的不断提高和加深也就向全面发展目标不断逼近,把认识与价值论统一起来,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实现”。

魏书生正是透彻地把握了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才能够使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地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两种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我们将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的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正因为它们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

(六)培养自学的习惯

魏书生认为,要通过五个阶段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学的习惯。这五个阶段的特点是: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形成习惯。具体的做法是:新生刚入学时,这是中学阶段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应该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适应过程。以速读为例,刚入学时只要求达到每分钟300字。写日记既不讲格式,也不要求中心集中,至于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就更不用提了,只要写就行,一天写两句话、三句话都可以。其余自学要求也都降低知识台阶,为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设下不同的知识台阶,大家都能攀得上,这样看起来慢,但每部大脑机器毕竟都转动起来了,比起原来有的转、有的停,还是快了。经过一两个月自学训练之后,最差的学生也由适应静达到了适应动。这时就该考虑逐渐加速了。速读可以由每分钟300字提高到每分钟400字,日记要求有一个中心,写250字以上。说话训练也不再只是复述老师的话,而是所有的人都说对某事的见解,并开始加上了口头作文。魏书生指出,加速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在这个阶段里中下等学生都可能有不适应的情况。教师应该认真辩证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设身处地分析他们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制订适应加速的措施和制订系统的培养自学能力的计划。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的,要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对于这个问题,魏书生是用填写学习病历,定期更换座右铭,每天统计“三闲”等方法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良习惯,让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经常讨论班级学风进行互控。在自控与互控的同时,始终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每个月都要对学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总结出具体的数据,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认真统计各种数据,进行分析。

就这样,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度过了困难期,制订了系统的计划,又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目标环境,学生好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运转了。这时学生听说读写方面都形成了较强的自学习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出现良好的势头。

帮助学生铸造他们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自学能力、自育能力就是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