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材施教找准点

因材施教找准点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采用的教书育人方法,它也是魏书生的教书育人艺术的一大特色。应该说这种精神是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心浮气躁的教师之所以不能窥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之堂奥,除了教学能力和学问根基的限制以外,往往由于他们没有魏书生这种对学生、对教书育人的艺术的“精诚”。魏书生认为,当然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

(一)因材施教是根本

魏书生是一个善于因材施教的教育大师。

这个情况不是偶然的,是魏书生在教书30余年的教改实践中形成的,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逐步兴起并与一度普遍流行的应试教育反复较量的时代。我们知道,一定的教育思想,需要一定的教育方法为其服务,才能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应试教育需要的是反复模拟考试、不断强化训练、大量知识灌输的教育方法,素质教育却需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魏书生是人师而不是经师,他的教育思想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他在教改实践中选择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不同的个性开放出奇光异彩的花朵。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人才花园里才可能春意盎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采用的教书育人方法,它也是魏书生的教书育人艺术的一大特色。他说:

“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并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把现在的学生80%以上培养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素质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就业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同学们都应该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可以将这段话作为了解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的一把钥匙。

魏书生不管是民主育人、科学育人及其教改实验模式,还是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无不体现出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特色。只有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育人艺术,才能够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够尽到人师的责任,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才能够让中华民族的人才百花园里出现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局面;才能够尽快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成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够顺利实现21世纪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个性

采用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方法的前提是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强调人的个别差异与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主张让人的个性充分发展,认为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魏书生对育人必先知人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

“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与教育者相通相印。在这样的前提下,确定的教育计划,学生执行起来会感觉那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为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魏书生花了大量的心血。举一个例,为了了解后进学生的学习心理,他就陪一个后进学生听过150多节课。除了外出,魏书生总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甚至在担任校长以后,魏书生也不设置专门的校长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一直放在班级教室的最后面。他了解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只是从静态上去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而是更注重从动态上去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这就使他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能够随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其他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使教师的教育内容不致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没有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或者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是魏书生却完全做到了。

吕叔湘先生称赞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就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应该说这种精神是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古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浮气躁的教师之所以不能窥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之堂奥,除了教学能力和学问根基的限制以外,往往由于他们没有魏书生这种对学生、对教书育人的艺术的“精诚”。

(三)选用不同的教法

在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基础上,魏书生刻意追求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最佳艺术效果。什么是最好的教书育人方法?魏书生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适合于学生个性的方法”。魏书生还认为,“任何好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所以,无论是教师教书育人方法还是学生的自学、自育方法都应该随着情况变化而变化。一成不变的方法可能会脱离实际情况,因而不是好的方法。那么,这个实际情况是以教师的情况为标准呢还是以学生的情况为标准?魏书生认为,当然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正是由于魏书生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个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并随着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基础上的,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自然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写日记为例,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好学生一篇日记五六百、七八百字都可以,差一点的学生一天只写一句话就行,然后引导他们逐步超越自己。写日记是这样,其他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也都是这样。比如说,魏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所听有所不听。魏书生告诉学生:

“学生上课听讲,一般说来,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有时老师为了照顾后进学生,讲得浅了,重复的遍数多了,优秀学生就大可不必再听。也有时,老师是讲给几个优秀学生,供他们参加学科竞赛时用的知识,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不必听。”

另外,不同的学生,作业标准也是不同的:在魏书生班上,作业内容是因人而异的,作业量有时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自己有了较好的习惯,一部分同学语文基础已较牢固,就没有必要非写500字不可了。这样便重新和同学们讨论作业量。大部分愿写500字的仍写500字。有的同学提出写200字,有的愿写300字,都可以。但一旦确定了数量,就不能随意更改,这个量至少持续两个月,总结出利弊之后再重新制订。1985年那届学生,毕业前的一年中有几名基础好的同学进行不写作业的实验,整整一年,没有写语文作业,也没有课堂笔记本和练习本,升学成绩仍然领先,这跟他们前两年打下的牢固基础有关。

魏书生的作文课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标准,实行“作文双轨制”:程度高一些的学生做命题作文,程度特别差的学生做“听写作文”——就是老师口头作文,学生听了记下来,重要的句子和词语,还念了一遍又一遍。有几个特别差的学生有生以来的第一篇作文就这样产生了。当然,慢慢地差生赶上来了,“双轨制”就变成“单轨制”了。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蕴涵着高超的匠心和技巧,因为这对于那些在小学从没写过作文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刚好能够登上去的台阶,所以这是适合这几个特别差的学生的特别作文方式。这些学生登上了这一步台阶,当然有了攀登第二步台阶的愿望、能力和勇气,他们的作文能力一步一步地赶了上来了。

此外,魏书生还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总体语文书、怎样读一类文章等,并且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运用、掌握、修改、补充方法,渐渐就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们不仅能读教材上那几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能读广阔的文章海洋中有益的文章。由于采用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魏书生所教的历届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都能够不断地踏踏实实地进步。他的学生是重点中学筛选过的学生,然而全班学生平均成绩却列全县第一,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四)改革课程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可以二度开发课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魏书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改革课程内容了。

1984年辽宁省魏书生教改经验学习班上,有一位大连的老师说:“魏书生同志是在小县城(当时盘锦市尚未成立,魏书生任教的学校为盘山县三中)教大语文,我是在大城市教小语文。”他说得很在理,魏书生同志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空间上,不仅仅是在教室内,他经常领着学生去郊游;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仅是讲教材上的文章,他往往用大量的时间去讲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有些外地听课的老师常问,讲这些东西,升学考试也不考,不是白白地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吗?魏书生却认为,只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知识面广,听、说、读、写能力强,学生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还用得着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吗?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一般一个学期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讲完全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留给学生复习,或增讲一些课外内容。他喜欢讲下面几方面的文章。

1.讲名篇时文

学生喜欢听人物传记,更喜欢离他们的生活较近的报告文学。于是魏书生便常常用语文课给学生讲人物传记或报告文学。

1981年毕业前夕,魏书生给学生讲了陈祖芬的报告文学《当代青年》。内容是上海青年王毅杰,为伸张正义受伤住院后,用两个半月时间学完所剩的两年多的大学课程,考上了留美研究生。还为学生选读了《追求》的报告文学,知识分子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晶莹的泪花里充溢着深沉的情愫。王毅杰见义勇为的正义感,孜孜不倦的自学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伸张正义的勇气。1984年让学生们选学了鲁光写的《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同学们深深地记住了中国女排的一句话:“苦是一付灵丹妙药,我们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天天吃它。”从那以后,魏书生的学生才想出了在教学楼前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来磨炼自己意志的做法。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魏书生是从第一届学生开始讲,年年讲,届届讲,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海伦·凯勒已成为楷模。她自幼双目失明,两耳失聪,是通过手摸别人谈话时候喉结的振动来学习说话的,经过努力学习,最后获得博士学位。还有成为印度教育部长的塔哈·侯赛因的事迹,魏书生也一直介绍给他的学生听。

2.讲教育、心理方面的资料

魏书生经常在语文课上讲国内外一些关于教育、心理方面的资料。

如讲《加拿大教育一瞥》《美国教育掠影》《日本山口县的中小学教育》《苏联教育改革的四个问题》《哥伦比亚少年教改营》。美国有的中学,选修科目就达到上百种,全国有二百多门选修课。有的学校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实习牢房”,以使学生品尝“犯罪”后的痛苦,而避免产生犯罪心理。日本山口县一些学校,故意让学生赤着脚参加多项活动,理由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哥伦比亚有个少年教改营,里面的管理人员、银行、商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全由犯了罪的少年担当,以唤醒他们做人尊严,结果他们把这座小城镇管理得很出色。

魏书生向学生介绍最多的还是苏联的教育。他向学生们简单地介绍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和苏霍姆林斯基。他还向学生介绍巴甫雷什中学如何重视课外活动。他还多次在语文课上整篇整篇地给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尽管苏霍姆林斯基的最后一条建议是前99条建议都要对学生保密,但魏书生还是向学生公开了。

魏书生更喜欢向学生介绍国内的教育情况。语文课上,魏书生也常常讲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感觉、讲知觉、讲行为、讲习惯、讲品质的养成,讲人的良好性格的培养等。

3.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

魏书生自己订阅一份《国外科技动态》的杂志,他常常把杂志的内容选来在语文课上讲。讲《五千万年的地球上》、讲《光导纤维通讯》《第四代机器人》《遗传工程新成果》《装配式建筑新成就》《氢在高压下会变成金属》《未来的汽车可能将以空气作动力》等。

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非常奏效的。讲先进人物,为学生们树立终生的目标;讲先进人物,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了解为祖国为社会贡献的人的生活经历。学习马克思全心全意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奉献精神;学习海伦·凯勒顽强的学习毅力;学习爱迪生坚忍不拔的研究精神等。学生通过这些人物事件的感染会产生一种终生受益的不竭动力。

魏书生向学生们讲教育、心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内容、措施等,使学生们愿意配合和接受魏书生的教学改革。学生们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心理素质提高了,这正是学生们成长中必要的知识,而且是任何知识都不能替代的重要知识。

魏书生向学生们介绍国内外优秀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讲记忆、讲计划、讲操作、讲预习、讲复习、讲他自己的学习体会等。于是学生们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借鉴别人的经验,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旦这种方法被学生所掌握,将是终生受用的。

魏书生向同学们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人类已发展到什么时代,科技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作为一名当代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打好基础,将来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服务,为民族服务。另外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也是大有好处的。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预测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都有一定的益处。像《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未来的汽车可能将以空气作动力》这类文章将会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会意识到一切的可能都会成为现实,一切的“不可能”也会成为现实,关键是人的才智。

4.延伸在课外

魏书生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教学时间的延续。所谓教育时间的延续指他不限于学生在初中读书的三年,而是初中语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他的语文教学,很多人听了赞不绝口,都一致认为他是真正的教语文,原因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他首先向学生讲清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知识的作用。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主人应该是自己,学语文的任务应该由自己来分配,学语文的时间应该怎样安排,等等。

学生们一旦懂得了自己是学语文的主人,任务当然应该由自己分配,时间也应该由自己来安排,因为语言学科太重要了,它是工具学科,如果自己不会使用这门工具,或说使用不好这门工具,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如果各门学科的成绩因语文不好而受影响的话,会影响到自己终生目标的实现,会影响到自己将来对祖国、对人民的贡献。那么,学生们就会主动地把学语文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语文。

(1)延伸时间。第一,课外的时间学语文。魏书生的学生学习语文不只是在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更主要的是抓住课外时间来学习。抓住学习其他学科的闲暇时间来学语文。学生们认为学语文是一种乐趣,学语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休息。于是利用写其他科作业的空闲时间来学语文,学一会儿头脑更加清醒,精力更加充沛了,再去学习理科知识。另外,抓住其他学科的课堂时间来学语文。这里是指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物理或化学的实验报告时,认真地写,这是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所有任魏书生班级课的老师都有共同感觉,那就是学生们学习热情高,发言踊跃,思维开阔,上他们班的课是一种享受。

第二,校外的时间学语文。魏书生的学生经常抓住校外的有利时间来学语文,比如,中午和晚上放学的时间,学生们手中往往拿着自己安排背诵的诗文,走几步,看几眼,学生们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容易把背诵的东西记牢。在明媚的春天,百花齐放的夏季,果实累累的秋天,瑞雪纷飞的冬季郊游,这一切都是学语文,学作文,学做人。

第三,节假日时间学语文。魏书生每逢寒暑假前,都要让学生把下学期要学的语文书借到手,然后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新学期开始时,就对学生进行整册教材的考试。学生们按照老师教给的学习整册书的方法,自己制订假期学语文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学生字、学生词、做课后习题、列文学常识表,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章,写日记等。尤其是写日记,魏书生出题目,写同一个题目的日记,而在节假日里,学生的日记就不同了,根据学习的内容写日记,根据自己活动的空间写日记,根据自己观察景物写日记,根据自己接触的人物写日记,根据自己见闻的事情写日记,根据自己思想情感的变化写日记。总之,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把生活的摄像机对准光明面。有黑暗必有光明,有毒草定有鲜花,有丑恶就有美善,有失败必有成功,有懦弱必有顽强,于是魏书生的学生写光明,写鲜花,写美善,写成功,写顽强。

(2)拓展空间。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宽松性,它可以利用一切空间来进行语文教学,而有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则没有,它往往要受一定的空间条件或物质条件的限制。如物理、化学等,要搞实验,不在实验室里就办不到。语文就显得宽松多了,尤其是初中语文。因为学生年龄的不同,适应空间的能力也不同。如小学语文,就不如初中语文,因为小学生太小,在家庭中、在社会里独立学语文的能力还很难形成。到野外通过郊游来进行语文教学,因为年龄小,往往由于安全的问题,教师们也很少带着学生去。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可以扩展一定的空间的,因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已基本形成,适应空间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高中各学科教学内容繁多,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教师带着学生去郊外学语文的。

魏书生就是利用初中这个有利的年段和初中语文这个宽松的学科,在教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把初中语文教学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

第一,家庭空间学语文。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形成之后的学生最不希望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而希望自己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里学习。而这个空间就是自己的家。

在自己家里学语文,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干扰”,自己愿意学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自己哪个方面的知识差就学哪方面的知识,哪方面的技能差就锻炼哪些方面的技能,在家里学语文,可以按文体的类型来比较学,可以把初中一册至六册的语文教材的小说在一起来学。按国别分,外国小说有几篇,分别是哪几个国家的,作者是谁,各小说的主题分别是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讴歌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这与当时的国别及社会背景又有什么关系。把议论文归类放在一起学,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论点的出处。有的文章论点即是文题,有的议题与论点毫无关系;有的论点出自文章的开头;有的论点出自文章的结尾。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论据的不同,因论点的各异,选取的论据也不同,可选取言简意赅的理论论据,也可选取简捷的事实论据。另外,还可以在论证方式上进行比较学习,为什么有的文章用立论,有的文章用驳论,而有的文章却立论与驳论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说话,写文章该怎样恰到好处运用这些知识。家庭空间学语文不仅仅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是自由的,而且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也是自由的。例如,在课堂上学语文,学习的时间往往要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制约。学《岳阳楼记》同学们提出要用5分钟时间把前面自然段背诵下来,而你无论能否背诵下来,在这5分钟之内,你还能自主地去学别的吗?这是不可能的。另外,通过家庭空间学语文还可以调动家庭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生在家里静静地学习,家长能打开电视机去看些诱人的电视连续剧吗?能和亲友在一起稀里哗啦地打麻将吗?家长肯定是坐在学生旁边学习一些有关自己行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知识,也可能在另外的屋子里学习电脑等其他知识技能,由此看来,家庭空间学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事情,也是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学习的事情,这对整个社会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社会空间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是一个很有学问的艺术,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拓展教学空间,不只是课堂上、家庭里,还要推而广之到社会上。因为学生学语文,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能力服务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因子,不能脱离社会,更何况对人的评价,是以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分层次的。学生是未成才的社会人,将来成才后,定要服务社会,治理社会。而现在就必须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接受社会,评价社会。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魏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经常让学生在社会上从事一些活动。如到长途客运站候车室打扫卫生或到长途汽车上为乘务员打水,擦玻璃;有时还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等,使学生们学会了做人,同时,还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魏书生除了让学生做好事之外,还经常让学生搞一些调查。让学生调查市场上物价的行情,调查农村的巨大变化,调查家庭的住宅变化,马路上交通工具的变化,家庭中乃至个人的通信工具的变化等,调查后让学生写日记、写命题作文等,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变化,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中人与人的不同分工,不同职业,不同社会价值。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在飞速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在不断提高,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抓紧时间努力学,尽快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及健康的身体基础,将来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第三,大自然空间学语文。学语文只在课堂上学,在家庭中学,或偶尔到社会上学一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真正体悟到语言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语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

春天来了,带领学生到双台河畔去踏青,让学生写《春天双台河》的作文,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天桃花开,哪天迎春花开,哪天丁香花开;魏书生还带领学生去开荒种地,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与快乐,让学生懂得亲手撒下希望的种子:有的种蚕豆,有的种庄稼,有的种花,各有各的乐趣。秋天来了,魏书生带领学生到六里河里去摸鱼,到田野去欣赏“芦花白,稻谷黄”美景。然后让学生写《可爱的盘锦》《鹤乡秋景》等作文。学生们亲自领略了盘锦的秋景,能不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吗?他们所见的盘锦是那么美丽,那么神奇,能不更加热爱这个美丽的故乡吗?魏书生常说:

“语文教学最怕空洞的说教,语文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地咬文嚼字,不去欣赏文字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么这种语文教学就是不全面的教学,要想收到理想的效果,也是不太可能的。”

(五)探索多元的方法

1.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平台

在育人方面,魏书生同样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确定适当的自我教育目标,然后尽可能给他们创造适宜的条件,促使他们的个性和才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我们先来看一看魏书生是怎样挑选他们班的常务班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好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才能特征的方法:

“我们班的常务班长,用我校老师们的话说,其实就是一位班主任。班级从纪律、卫生,到出勤、学习、体育、劳动、集体比赛、社会服务,都由常务班长负责。”

“常务班长的选择确定,是我新接一个班之后的一件大事。”

“我先注意发现上学放学身后都有一些学生跟着的‘孩子王’,这样的学生一般都有组织能力,所以才成为领袖人物。再注意从发现的几位领袖人物中,发现心地善良,胸怀开阔的。领袖式人物有两类,一类凭好心,凭帮助别人,凭能容人,取得威信,这样的威信能够长久。个别学生也有凭逞强、霸道,暂时吓住了几个人,似乎也有一定的威信,但他难以长久保持住自己的威信,即使保住,他也活得很累,和好同学的关系总处于紧张状态。在心地善良的领袖人物中再确定一下谁的头脑思维敏捷。”

“一有组织能力;二心地善良、胸怀开阔;三头脑聪明、思维敏捷。我选择常务班长主要看这三条。”

“大部分常务班长由我提名同学通过,也有时由我任命。刚开学就能发现常务班长的人选吗?第一天不容易看清楚,过了三五天,就能发现几位人选。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可以让七八位候选人轮流当值日班长,每个轮上四五天,一个多月过去,几个人的差异便显露出来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魏书生选择常务班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了解全班个性品质、工作能力的过程。这是第一个层次。接着,通过对发现的几位“领袖人物”的反复比较分析,他对这几个学生的个性品质、工作能力的了解当然更加深入,这是第二个层次。尽管最后只有一位同学被挑选出来担任常务班长,魏书生对其他几位落选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早就烂熟于心了,不是能够更好地对他们进行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吗?至于当选的这位学生,压上了常务班长的重担,这等于是给他创造了一个因材发展的环境。除了常务班长外,魏书生班上还设有值周班长、值日班长、“鱼长”“花长”“炉长”等职务,这种“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方法和制度使得全班学生都有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的机会。而每一个职务都是在权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特征以后再决定由谁担任的,和常务班长一样,当然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已日臻成熟,所以旁人看来不显眼的班级小事或生活琐事,他都可以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当然,需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无私的辛劳。任何艺术家要想使他的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茅盾、老舍的语言艺术是这样,梅兰芳、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是这样,于漪、欧阳代娜、钱梦龙、魏书生的教书育人艺术当然也不能例外。教师要学习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首先要学习魏书生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艺术追求精神。只有这样,我们在学习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的时候,才能做到“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

2.多鼓励每个学生

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中,还有两种饶有特色的艺术,就是表扬的艺术和批评的艺术。一般的老师总爱表扬比较好的学生,批评比较差的学生,魏书生对这个问题也有不拘一格的做法。他认为:

“适当地让好学生挨批评和使差学生受表扬同样重要,但实际生活中这两者常常做不到。于是有的好学生常弱不禁风,不能有批评,不能失败,不能不如人,不能受挫折。真的遇到失败、挫折、批评、打击,立即感觉人生一片昏暗,情绪极端低落,或则玩世不恭,或则痛不欲生。差学生呢?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于是自卑、自弃,也有的因批评听得太多,产生了抵制批评的能力,拼命地辩解自己的短处。褒贬于人如同张弛于人、动静于人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有的用加糖法,有的用吃苦法。单用加糖法不行,甜过了分,常在甜中,就不以甜为甜了。总吃苦也不行,必要的时候也应该适当加一点糖。”

在魏书生数十年教书育人实践中有大量巧妙地“加糖”“吃苦”的例子,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魏书生针对后进学生采用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最能够反映他的个人特色,应该多用一点时间来探讨。当然,不管是对后进学生、中等学生还是优秀学生,魏书生在采用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方法教书育人的时候,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