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化后进生的重要
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一个十分重要部分,就是转化后进生。纵观魏书生30年来教改实践的历史,后进生转化的情况令人惊奇。以1979年3月他接的那个班为例,学生是经重点中学按25%的比例选拔后剩下的,语文成绩平均仅49分,有8名学生不到40分,最少的24分。到初三毕业考试,全班平均78分。升学考试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8名差生都达到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录取分数线。那名初一时语文24分的学生,升学考试也取得了72.5分的好成绩,升入了高中。升学考试全县43所中学超过300分的考生共72名,他们一个班就占了19名。魏书生任教的第二届学生毕业时,全县43所中学超过500分的考生共41名,他们一个班占39名。就是这届学生,毕业前的6个月中,他有62天离校开会,没有请老师代课,全凭学生在班干部指导下按照以往的计划自学语文,虽然也有6名后进学生,但升学考试平均成绩仍达到76分,为全县第一,升学率100%。这样,当地后进学生的家长都想方设法要将孩子送进魏书生的班里去;有的舍近求远,宁愿走十几里路到魏书生班上读书;有的甚至设法跳级转学。
同一个学生,为什么在其他学校、其他班级成了后进生,而到魏书生班以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从教书育人艺术这个层面而言,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艺术,给后进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给他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民主育人、科学育人的艺术给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的艺术给他们一把开发自身潜力的金钥匙;其他各个方面的艺术,譬如,架设通向心灵桥梁的艺术、感染熏陶的艺术、循序渐进的艺术、形成立体育人合力的艺术等。无不从内部或外部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一个催其自新、促其自强的如沐春风、如沐春雨一样地令人奋发上进的环境。在这样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以前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内心深处处于抑制状态的各种潜在能力的种子萌发出来了。后进学生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与其他学生一样青春活力焕发,与昨天相比判若两人。如果没有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发挥作用,如果不是针对后进学生与优秀学生的不同差别对症下药,灵活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后进学生内心深处处于抑制状态的各项潜能也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后进学生的转化也就不可能实现。
魏书生是一个思想境界高远的教育改革家,他具有“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具有“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的精神”,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像有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那样,拼命给优生“锦上添花”来追求“成绩”或“政绩”,对后进学生却不愿“雪中送炭”,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魏书生从后进学生自己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党的利益出发,考虑到这么庞大的一个后进生群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会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的巨大损害。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有着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感到“首先是个人心理上的需要”。就是这样,由于客观上存在着解决后进学生教育问题的迫切需要,主观上也有着解决后进学生教育问题的强烈需要,魏书生教改实践选择从后进学生教育做起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魏书生明白,要办成一件事,只有主观的热情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魏书生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出发,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了解到一般只热衷于给优生“锦上添花”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无法了解的严峻的事实:绝大多数后进学生之所以变成了后进学生,板子应该打在应试教育身上。正是应试教育以分数画线将学生分成“优生”和“差生”的恶劣做法,熄灭了一部分学生心灵中求知的火焰,而并不是这些“差生”生来就差。看一看魏书生深入调查后得来的情况:
“我校是县城普通中学,办学条件差,学苗是经重点中学选拔后剩下的,这使我接触了大量语文成绩差的学生。1978年,当时任副教导主任兼班主任的我,急于想调查清楚差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先后和100多名差生谈心,开过几十次差生座谈会,曾和一名最差的学生同桌听过150多节课,以了解差生听课的心理。调查发现,我所接触的差生形式上不愿学习,甚至厌恶学习,但其思想深处又都有盼望学习好的因素,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学习好的学生,有的同学求知欲还曾强烈过。那么使个体逐渐窒息的原因是什么?是成绩差。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习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学习个体、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是学习过程中互为因果关系的三个环节。优等生的学习过程是良性循环过程,即欲望强,方法得当,成绩优秀,欲望更强。差生的学习过程是恶性循环的过程,即欲望低,方法不当,成绩差,欲望更低。有的差生开始欲望不低,但由于方法不当,成绩上不去,又导致了欲望低。”
在科学地考察了后进学生后进的原因以后,魏书生开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认为,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类学校孜孜以求的所谓“硬件”是应试教育用来对学生画线的主要工具,解决后进学生教育问题也应该从端正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的态度入手,以便引起大家注意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和能否升学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的荒谬和错误。这种荒谬和错误观点不仅当时严重存在,时至今日也还不能说就已经彻底地解决了,这说明这种错误观点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魏书生发现,大多数后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学生,是因为在考试、升学方面屡次失败之后,自尊心受到挫伤,不少人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有的人甚至完全没有了学习的欲望,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再加上知识缺漏、性格懦弱、气质抑郁、智力差、自学能力低等原因互相制约、互为因果,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条,导致后进学生心灵中的希望之火渐渐熄灭。所以,在探索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对策的时候,既需要重视改变后进学生周围的外部环境,又要重视解决后进学生自身内部的缺陷。改变后进学生周围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端正教师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班级环境等几个方面;解决后进学生自身内部的问题包括增强信心、改变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发智力等问题。魏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显示了高超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技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吕叔湘先生说:“差生是多数教师最最挠头的问题,而书生同志能够找出差生之所以为差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终于使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撵上学习较好的同学,这实在是很叫人佩服的成就。”
(二)认识后进生的潜能
后进学生周围环境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很多,其中又以教师、家庭和社会以及班级因素对后进学生影响最大。魏书生也最重视从这几方面改变学生周围外部环境。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后进学生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魏书生将其列为改变后进学生周围环境之首。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后进学生的不符合事实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教师的这种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是熄灭学生心中欲望之火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克服这种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教师就不可能对后进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对后进学生老是抱有成见,老是一看见就讨厌,老是认为后进学生是“烂泥糊不上墙”,老是认为后进学生是“朽木不可雕”,哪里还谈得上引导他们寻找不拘一格的钥匙,开启后进学生被压抑的智慧和能力之门呢?又哪里还谈得上找到恰当的火种,点燃后进学生欲望之火呢?所以,教师对后进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对于后进学生教育中能否成功地运用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关系甚大。魏书生认为,教师只有改变对后进学生的错误观点,才能够在后进学生身上发现优点,发现他们的潜能。他说:
“学生语文成绩低,教师爱埋怨学生,过去我也是这样。研究学生心理之后,我发觉即使好些很淘气的男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他们心灵上刻下的痛苦的痕迹也是很深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摆脱这种痛苦的愿望。我意识到自己只有帮助他们解除痛苦的责任,而没有发牢骚的理由。”“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学生不像透明玻璃瓶装的蒸馏水,一看就透。一看就透的情况是有的,但不多,更多的是被各式各样的东西包裹着的人。”“要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教师不但要有艰苦努力的思想准备,而且还要善于架设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只有这样,老师才可能具备了了解学生的前提。”
教师只有纠正了对后进学生的不符合事实的错误观点、错误态度,认识到后进学生也有潜能以后,才谈得上帮助后进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而只有当后进学生自己也认识到自己身上确实也有潜能的时候,教师才有可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拘一格的方面,去点燃后进学生心中的欲望之火,去开发后进学生的内在潜能。魏书生认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才能够设法创设轻松的环境,在民主的气氛中与后进学生促膝谈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气氛里,后进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谈真话,师生之间才能够发生心灵感应。
魏书生认为,为了点燃后进学生欲望之火,开发后进学生潜能而改变后进学生周围环境的工作中,改变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通过细致的工作,使家庭和社会认识到后进学生也有潜能,这样才能为点燃后进学生欲望之火,开发后进学生的潜能,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魏书生认为,只有消除或尽量减少家庭和社会上那些泼向后进学生的冷水或刮向后进学生的冷风,他们的欲望之火才容易点燃,而且不会在刚刚点燃之时就又被冷风刮走,或被冷水泼来。看一看他收在《家教漫谈》这本书里的给家长的68封信,你就会感到,这是针对68种不同情况提出的,闪耀着艺术光辉的68种家庭教育方案。
班级是学生在校时候最直接的生活环境,对后进生的影响之大自不待言。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在一个班学得很主动,即使原来基础较差,慢慢地也能跨进优秀学生行列;一个学生到了另一个班却学得很被动,慢慢地下滑,最终成了后进学生。这样的情况,应该说班级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魏书生认为:
“改变后进学生周围的环境,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改变班级环境。魏书生首先注重使班级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成绩,使后进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欢乐。魏书生班级经常搞各种竞赛,目的不是非让差生追上尖子不可,而是希望通过竞赛使每个学生都学会自我竞赛。每个人都记住自己前次竞赛的基数,比如,一名后进学生在记忆力比赛中,5分钟只记住了51个字,这次5分钟达到52个字,对这名学生来说就是胜利,就是进步。班级舆论经常这样评价同学,就使优秀学生不骄傲,后进学生不自卑,都能享受到竞赛胜利的欢乐。上课时比较浅显文章的层次、中心、浅显的文言文翻译,也都会把机会给后进学生,这样他们也由衷地感受到了学习的欢乐。此外,还和学生商定,在每学期开展定期的‘治病救人周’来帮助学生自我教育,方法是每位同学找出自己心灵中的一种主要病症,然后写出病情症状、发病时间、治病方法和疗程。”
此外,为了改变后进学生的班级环境,魏书生对一些小事也给予充分注意。例如,在引导学生科学地自愿组合座位时,魏书生特别注意从有利于后进学生上进的角度来考虑。对后进同学,不是让大家都疏远他,而是安排先进同学接近他们,做到大家共同进步。后进同学要换座,有时候魏书生还帮着做工作;班上其他同学要换座,同要具备甲乙丙丁四厢情愿这个条件,这方面的“政策”也向后进学生倾斜。总之,魏书生根据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法则,为后进学生创造了尽可能有利上进的班级环境,这样有利的班级环境和其他外部环境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帮助后进学生上进的强烈氛围。
(三)增强后进生的动力
后进学生周围的外部环境只是后进学生上进的外因。要真正引导后进生上进,仅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显然是不够的。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艺术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根据不同情况从内部寻找点燃后进生希望之火的方法,去创造不同的开发后进学生智力资源的方法,一句话,去唤醒后进学生上进的内部因素。魏书生说:
“不能否认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内部变化的巨大作用,但作为内部条件的一方,更重要的力量当然是应该用在改变自身素质上。这样用力气,才更有实效,才能少一点唯条件论,少一点牢骚和希望。”
后进学生心灵深处潜在的,由于各种原因暂时处于抑制状态的希望之火一旦点燃,它就会在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之下,在后进学生上进的过程中起积极主动的作用,使后进学生的上进变成现实。魏书生认为:
“后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学生,心灵内部缺乏动力,希望之火由于种种原因熄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在促其上进的时候,点燃其希望之火,增强其内部动力当然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了。魏书生还认为,由于人是一个宏大的世界,不同的后进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状况,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增强他们内部动力的方式就不可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寻找不同的方式才可能有切实的效果。”
这些方式在具体实施时因人而异,这体现了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点燃希望之火,增强内部动力的各种方法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对这些方式、方法作一个总体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总体规律,也就是它们的共性都在于,充分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从培养情商入手提高智商。但在具体形式方面又各有千变万化的色彩,特别是每种形式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更有其独特的色彩,充分体现了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的巨大感染力量。
要点燃后进学生的希望之火,增强后进学生内部动力,首先要发现后进学生潜能之所在,如果不承认或找不到后进学生的潜能,哪里还谈得上去“点燃”或“增强”呢?后进学生的潜能,是教师去“点燃”或“增强”的内因。如果后进学生真的是某些教师眼中那样的“顽石”,那就恐怕用什么方式也无法“点燃”或“增强”了。所以,魏书生说:
“对完全没有学习欲望的学生,第一步工作还不是教给学习方法,而是要点燃他们学习的欲望之火。即使那些非常淘气、成绩很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在他们心灵刻下过很深的痛苦的痕迹,他们也有摆脱这种痛苦的欲望,当然也就存在潜在的能源。不过只有人师才能认识这种能源之所在并能够将它们开发出来,经师既没有这种认识和开发的愿望,当然也不具备这种认识和开发的能力。”
魏书生是当代人师的楷模,他在认识这种能源方面独具慧眼,在开发这种能源的时候独具匠心。看一看,魏书生是怎样通过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认识自身的潜能开始,从而点燃自己的希望之火,增强自己内部的动力的:
“我们班的学生,由于没考上重点中学,大部分比较自卑。他们往往把这种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归咎于先天智力的差异。为了使他们具有敢想敢说的无畏的胆略,我首先从理论上讲,就一般人来说,大自然并不偏袒哪一个人。科学家之所以知识渊博,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比较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智力。只要肯用脑,用得科学,谁都能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为了使学生从实践上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我通过搞竞赛,使他们忘记顾虑,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如:列方程组是个难关,学生往往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有一次通过用90分钟列完第二册书的全部方程组的事实,又一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确实是有力量的人。只是平时这些力量受到自卑感的压抑和埋没罢了。另外,我还特别注意尊重和鼓励那些学习最差的学生,让他们也尽可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渐渐地,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有了一点胆略,便开始给自己规划广阔的未来,并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高难度的学习计划。”
这种在点燃希望之火的基础上端正后进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毅力的方式,是增强后进学生内部动力的可靠途径。点燃后进学生希望之火,增强后进学生内部动力,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做起。如果不懂得从哪里做起,也就是说找不准学生潜能之门的位置,往往容易事倍功半。魏书生在这个方面是经验丰富的大师,他从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认识到对于后进学生来说,只有找到了他的错误的对立面——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助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
除了注意帮助后进学生寻找长处,发展长处以外,还应注意在增强后进学生内部动力的过程中,经常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欲望之火越燃越旺而不至于越来越弱,甚至重新熄灭。魏书生说:
“点燃后进生的学习之火并不难,困难在于保持这一欲望的火花不被熄灭。”“教师让学生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自豪感。这种幸福感就能成为学生继续做同类事情的动力源泉。”
魏书生认为,老师只要善于发现平时被自卑压抑的潜能,从扬长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条件让后进学生持久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且注意培养后进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就能够通过多自信、少自卑、寻找长处、发展长处的过程,把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总法则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成为新我。在这个过程中,内因比外因更重要。所以,魏书生启发学生说:“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在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后进生教育中,不仅在增强动力方面,而且在开发智力方面,魏书生都是贯彻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四)发展后进生的智力
后进学生上进的内部因素中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发展学生智力。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后进生的恶性循环中,智力差是主要环节。魏书生说:
“要提高中差生的素质从哪做起呢?在对中差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中,我发现,中差生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识缺漏、性格懦弱、气质抑郁、学习欲望不强、智力和自学能力差等。这些方面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链。但在这个环节中,哪是主要的呢?我认为智力差是主环节。我调查过35名初一差生,发现他们观察力差。他们看到花草树木也很喜欢,觉得美,但让他们说美在什么地方时,大部分只会写‘枝叶茂盛’等几句抽象的话。记忆力差,搞背诵新课文比赛,5分钟优等生能记住168字,中差生记住102字,差生才记住49字。默读比赛,优等生5分钟内读完5 320个字,差生仅能读完1 190个字。思维能力差别更大,优等生读完小说能较正确地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而差生只能做出‘好人、坏人’的鉴别。这些现状说明学习同等数量的知识,差生要比优等生多付出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时间。如果只给差生在知识上查漏补缺,他们是难以摆脱落后状态的。只有注重发展差生的智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才能逐步缩小他们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
根据上述情况,魏书生认为,既然智力差是学生成为后进生的主要原因,在后进学习的恶性循环链中,智力差又是主要环节,那么,只有抓住后进学生智力开发这个主要矛盾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解决后进学生智力开发教育这个难题。在对后进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后,魏书生认为只有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发展后进学生的智力。而发展后进学生智力这个主要环节抓好了,后进学生教育中的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这五个方面是:增强信心、掌握方法、定向活动、规则活动、惯性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知、情、行、恒过程。其中第一项,即增强信心的问题,前面已经详细讨论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二项开始研究。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掌握方法的问题。这对发展后进学生智力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魏书生认为,点燃差生的学习欲望之火并不难,困难在于保持这一欲望的火花不被熄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教给适应差生的学习方法入手。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就要先研究他们有哪些不正确的方法。魏书生了解到差生不正确的方法有20多种,以下6种较有普遍性:
第一,等。这是差生共同的心理特点。字、词、段意、中心、写作特点,全部等老师讲了自己才信,根本不信自学能得到知识。魏书生教过一个差生组成的班,全班共52人,只有一名同学有字典,可是不会查。
第二,动手不动脑。魏书生调查的51名差生有50人热衷于把脑力劳动变为体力劳动。他们最愿意抄课堂笔记,以为只有抄得多才是学习。他们普遍愿抄生字解词的作业,尤其愿意一个生字抄10遍、20遍的作业,因为省脑筋。一次魏书生看见一个差生的作业本上“护村堰”的“堰”字,写了20遍,他给那个学生合上本,问他堰字怎样解释,他说不会,更遗憾的是让他背着再写一遍,他写了几次也没写对。可见他们每天的写只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下意识的体力劳动,大脑长期闲置,逐渐退化,致使其学习效率降低。
第三,45分钟陪坐。差生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经过五年的小学生活,50%的不及格学生中的一半差生,识字量一般不及他们上学的天数(即1 800字)。目前在70名不及格的初中生中识字量不及他们上学天数(2 900字)的已上升为90%,他们已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课堂学习方法,这样许多差生每天上课就是到教室陪好学生坐着,初中三年,陪坐三年。临近毕业,陪坐人数超过1/3。
第四,不知语文为何物。差生语文差,还最轻视语文课。差生普遍缺乏知识归类的能力,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达到什么程度,还要向哪方面努力。
第五,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差。这是差生和优等生的一个很重大的差别。差生命运的船靠别人划动惯了,一旦交给他们自己来操作就茫然不知所措。
第六,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是断续冲动式,有点像经常熄火而又不检修的汽车发动机,不能形成匀速直线运动。他们有学好的愿望,特别是在学期初或受到激励时,大都决心好好学,并能努力学几天,但这种激情往往很快就被自我原谅所取代。
以上6种学习方法上的弊端,使差生每况愈下,即使较高学习欲望的也渐渐低下去了。屡学不进,欲望、信心、毅力受挫,以致形成恶性循环链。针对以上情况,魏书生指出:“后进学生的学习出路在哪里?除了培养学习目的、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之外,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改变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自学语文的方法。”掌握方法的目的是发展各种能力。怎样才能发展后进学生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的能力呢?这是后进学生有了发展智力的欲望之后,开始注意的一个问题。魏书生注意到后进学生的特点,把心理学上提出到一些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方法介绍给他们。
为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魏书生告诉学生把观察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用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同一事物,并结合后进学生实际进行训练,如:后进学生写作文时描写人物外貌基本上都爱用“浓眉大眼”这个词语。针对这个问题,他找了5名眉毛浓淡不一、眼睛大小各异的学生,请他们到前面,让全班同学观察他们眉、眼各自的特点,然后写短文《五双眼睛》。针对后进学生不善用触觉去观察事物的弱点,他就领全班学生到小河里摸鱼,回来后写作文《摸鱼》,重点要求写好手在水中及摸到鱼时的细致感觉。后进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轻快地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为了发展后进学生的思维力,魏书生结合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简单的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利用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训练后进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如理解每篇课文从字词句段到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的过程,学生自己学着做就是在训练思维能力。魏书生还在每周四开辟一节智力竞赛的课,把国内外智力竞赛的试题拿到班级让学生抢答。此外,他还确定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课堂教学方法,使后进学生都有目看、耳听、口说、手写的机会,使学生用眼、耳、口、手等器官,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
后进学生爱死记硬背,但记忆力并不好,魏书生便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发展记忆力的方法。他首先调查了102名后进学生和好学生的记忆力情况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所有的后进学生都为自己记不住而苦恼,他们或者以为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或者以为记忆力像存在脑子里的人民币一样,不能轻易用,怕用光了急需时就没有了。针对这种思想,魏书生告诉学生加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20多种方法,建议后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取不同的方法背《马说》《社戏》等课文,然后评论各种方法和利弊。魏书生还向学生介绍了“记忆力体操”的做法,并于1979年6月全体坚持做了一个月的“记忆力体操”,后进生都轻松地背诵完了全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他们充满了自豪感,讨论增强记忆力的兴趣越来越高。
为了发展后进学生的想象力,魏书生告诉后进学生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区别,讲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的方法。为了使后进学生更密切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他经常让后进学生想,假如自己将来当了教师,将要怎样上课,怎样教育学生爱集体,怎样纠正学生思想爱溜号的毛病。此外,他还让学生把《大自然的语言》改写成童话,把《中国石拱桥》改写成《石拱桥的自述》,写《地球的自述》。后进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后进学生写了《飞碟发射之前》这篇文章,一口气写了3000多字,这样就较快地增强了后进学有意想象的能力。
第三方面工作是定向活动。后进学生大脑智力活动差,并非没有智力活动,而是缺少具备一定指向能力的活动。他们每天的活动大多是不定向的活动,东一头,西一头,盲目性较大,结果发展缓慢。要发展后进学生的智力,必须使他们的活动具备较强的指向能力。指向什么?当然应该指向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离开教学去谈发展后进学生的智力显然是荒唐的。魏书生从1979年起开始训练后进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他要学生把学过的各科知识分别用“树”的形式表示出来。他经常要求中差生填写“学习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如三角形中位线和中线不清症、兼语式和联动式易混病等)、病史、病因、诊治方法、疗程计划等。这样,用来训练智力的知识阶梯看得见,摸得着,攀得上。后进学生盲目的智力活动就逐步变为定向活动了。
第四个方面的工作是规则活动的问题了。差生智力活动的另一个弱点是不规则。首先,他们时间淡薄,不能把训练内容和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其次,后进学生大脑各部位活动时间经常比例失调,有时已超过记忆区域负荷的时间度,还在拼命地记忆,结果使大脑处于消极的抵制状态。发展后进生学生智力,就必须教会他们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魏书生首先教会后进学生把训练内容和时间联系起来的方法,规定了后进学生经过半年训练后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程度不同的后进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增减,但一经制订就必须执行。标准以后进学生感到紧张但又能完成为度。因为紧张有助于思维,只有提高智力活动的紧张程度,才能高效率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其次,魏书生还教后进生把各科训练的内容统一于一个时间常数之中,他让后进学生体验自身生物钟的特点,然后帮助他们制订出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练习计划。计划要求时间具体、内容具体、数字具体、方法具体。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展智力的途径越开阔,智力的发展也就越快。
第五个方面的工作是惯性活动的问题。后进生智力活动的又一个弱点是一推一动,每动必推,不推不动。后进生作业本往往第一页比第十页工整很多,数量依月递减,不能像优等生那样有良好的智力活动习惯。要发展后进生智力必须使他们的智力活动成为惯性活动。为使后进生养成习惯,每项计划,不订则已,订了就必须坚决执行。小到每一页练习,大到每一项社会活动,都力求形成制度,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各项智力训练计划就变成了后进生习惯性的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后进学生掌握了发展智力的方法,学会了做定向、规划、惯性的智力活动。魏书生就是这样通过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知、情、行、恒的过程,使后进学生的智力结构、性格特征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使他们初步摆脱了学习困难状态,并使他们初步具备了向优秀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魏书生之所以能为人所不能,除了种种其他原因以外,我认为,主要得力于他对学生心理的透彻的研究。魏书生说:
“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愤慨,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如果真能这样,那他将感觉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
了解了艺术创造中的艰苦劳动,对他的艺术之树为什么会万紫千红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特色在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自育的能力,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在于教学方法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