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人们进行记忆的最大的敌人。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说要记住某个东西时,往往真正的含义是要避免遗忘它。由此可见,遗忘在记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记忆的研究就是从遗忘开始的。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首先提出“遗忘曲线”,它是描述人的记忆保持情况与时间相比所得到的函数曲线。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在严格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他描绘出了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也因此成为发现记忆遗忘规律,初步揭开遗忘的秘密的第一人。
一、实验目的
探究在无意义记忆活动中的人类遗忘过程,以揭示遗忘的规律。
二、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艾宾浩斯首先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进行记忆和遗忘实验,然后在其他被试身上进行重复。在记忆材料的选择上,艾宾浩斯觉得,记忆材料的长短,难度的大小,会对记忆的测量产生影响,必须加以严格控制。为了排除过去知识经验对记忆的影响,使记忆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艾宾浩斯特地设计了一种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无意义音节就像bik、zef、wab这样,它们虽然能够拼读出来,却没有任何含义。艾宾浩斯前后共设计了2000多个无意义音节。此外,艾宾浩斯还在学习时间、背诵次数以及记忆间隔时间和记忆方法等方面给予严格控制,以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实验时,艾宾浩斯以被试达到学习标准后,间隔不同的时间来学习同样的材料,达到学会标准所节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作为测量记忆效果的指标。他首先让被试记熟许多无意义音节,直到能够按音节的排列顺序回忆出这一系列音节为止,记下达到完全记住所用的学习次数。间隔20分钟后,让被试回忆他还记得多少。艾宾浩斯没有简单地计算被试能够回忆几个音节,而是采用一种更巧妙的方法来统计记忆情况。他让被试重新学习不能完全回忆的音节,直至能够完全回忆为止,记下再次重复学习的次数。将第一次学习的次数减去重新学习的次数,再除以第一次学习的次数,所得百分比就是记忆保持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R=(N-n)/N×100%
R——记忆保持量;N——第一次学习的次数;n——重新学习的次数。
艾宾浩斯不断增加两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20分钟、1小时、8.8小时、1天、2天、6天、31天,计算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保持量(每次都使用不同的无意义音节序列),得出了如下结果。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
三、实验结论
记忆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实验室控制对记忆的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从实验中,他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人类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从实验数据可知,初次学习以后,过了20分钟,记忆的内容遗忘很快,保持下来的仅剩58.2%;1小时以后,剩44.2%;但是接下去遗忘的步伐越来越慢,过了31天,还能记得21.1%。这说明,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呈线形下降,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根据实验结果所描绘的曲线,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更容易记忆。艾宾浩斯通过实验还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他曾背诵拜伦《唐·璜》一诗中的选段,每段80个音节。他发现,大概只需诵读9次就可以把这80个音节背诵下来。但若记忆80个无意义音节,则几乎需要诵读80次之多。
(3)学习背诵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记忆的保持越持久。
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实验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记忆活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他开辟了对记忆等高级心理功能进行客观研究的先河。他对此最突出的贡献是创造了研究记忆的材料——无意义音节与记忆客观测量方法——节省法。在此之前,心理学的客观研究局限于心理物理学,研究感觉知觉等较低级的心理功能,而对记忆等高级功能的研究停留在思辨阶段,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相应的方法学没有重大突破。艾宾浩斯在心理物理学的启发下,创造性地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与节省法,使记忆的客观测量成为可能。而其实验获得的遗忘曲线,成为引用最多的结果之一。虽然心理学的研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记忆领域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遗忘曲线所描述的结果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挑战。
其次,遗忘曲线对教学与学习有重大的启示。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画出了一条至今都在使用的遗忘曲线。这条遗忘曲线指出,人类的遗忘速度是不均衡的,由快到慢;记忆后间隔的时间越长,保持得越少,遗忘得越多。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复习当天所学到的知识,尽早安排复习,巩固学习内容,以避免大规模的遗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及时复习。必须记住的材料在学习后,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当信息进入短期储存阶段,只有经过强化复述之后,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我们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当记忆的信息刚要遗忘还没有遗忘的时候,及时强化巩固,比信息完全忘掉以后再复习要节省许多时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个不复习的人,就好像赶着一辆破牛车,上边装满捆绑得很松的货物,而他只管赶路,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车上的货物已经所剩无几,他还得意地夸耀自己走了多么远的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走了多远的路,而在于“满载而归”。
(2)积极寻找材料之间的联系,采用有意义的记忆材料。通过理解,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通过编排故事等方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努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使记忆材料成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应该注意一次记忆的材料太多会直接增加记忆的难度,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要保持较大的记忆量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反复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无法令人满意。
(3)不同性质的信息穿插输入。把内容相类似的材料放到一起来学习会相互干扰。这就要求我们人为地避免干扰,将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材料穿插输入。比如,将文科各类知识与理科各类知识、形象的材料与抽象的材料,相互穿插开来学习。再如学校里的课程表,都会将相似科目穿插开来安排,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遗忘。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大量测试后,获得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画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但是记忆规律具体到每个人,因为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催化的作用,如果与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