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流行口号。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原理与方法的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知识迁移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尺度。迁移现象存在于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教学中掌握、运用学习迁移规律,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通俗地说,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学习迁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还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从促进有效迁移的过程来看,学习情境和学习主体都会影响到学习迁移,如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教师的指导方法,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结构以及学习的心向和定势等。
【实验一】 奥佛门学生的概括水平提高实验
一、实验目的
验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二、实验过程
将小学二年级学生分成四个等组,每组112人,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训练他们学习两个两位数相加、三个两位数连加,以及两个两位数与一个一位数相加。各组分别使用以下四种不同的训练方法。A组:不概括,教师只告诉学生怎样写、怎样加。B组:概括,教师不但告诉学生怎样写、怎样加,并且帮助他们概括出“写数字必须使右行对齐”这一规则。C组:只说理,即只告诉学生个位数只能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只能与十位数相加的原理,但不告诉“写数字必须使右行对齐”的规则。D组:兼用B、C两法。训练15天后,用未教过的数字进行测试,求出四组的迁移百分率。
三、实验结论
方法C只说理并不比只揭示怎样写、怎样加的方法A有更多有意义的迁移,但概括出右行对齐的规则的方法B及概括与说理结合的方法D产生了较多的积极迁移。这表明帮助学生进行概括的重要性和教学中提高学生概括水平的必要性。
【实验二】 杜赛和霍布金司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实验
一、实验目的
验证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对迁移的促进作用。
二、实验过程
用两种测验——拉丁语源的词汇测验和应用几何学的各种测验——测量大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对理解当前课题的迁移作用。实验组与控制组只在准备方面有所不同。主试于测验前先给实验组一定的训练,并提出建议:“应用分段时所熟悉的方法;用拉丁文知识以辨别测验中的字义;用几何图形知识来回答问题。”控制组事先也有同样的训练,但无上述建议,因而没有应用知识于当前测验课题这一明确的目标。
三、实验结论
实验组的成绩显然超过控制组。
既然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那么到底哪些条件会影响迁移的发生呢?教师又该如何创设一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呢?
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共同因素是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如果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时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容易产生正迁移。相反,学习对象之间没有或缺少共同因素,或虽有共同因素但要求学习者作出不同的反应,则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例如,学习英语与汉语,其间的共同因素很少,就不容易产生正迁移。如果用学习汉语的方法与模式去学习英语则可能产生负迁移。所以从客观条件来说,学习对象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并要求学习者作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这样迁移就明显,迁移效果就好。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对学习迁移的发生很重要,因为学习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或理解当前的事物或问题。学生对学得的知识经验进行了概括,就能反映同类事物问题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的联系,对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越广泛、越深刻,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新问题的本质,并易于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实现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的迁移。相反,如果已有知识经验泛化水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新课题就难以纳入已有经验中去,对于新的学习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迁移就很困难。
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会促进迁移的发生。这种心理的准备状态实际上就是定势。定势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的作用有双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当后面的作业是前面作业的同类课题时,定势能使后面作业的反应更加容易实现,并且抑制与其竞争的反应倾向,对后面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但当要学习的作业与先前的作业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作业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面作业的学习,使学生不能灵活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限制发展起来的假设的范围,并使尝试的解法固定化,对迁移起阻碍作用,即产生负迁移。定势在迁移方面的消极作用,往往表现为一种具有负迁移的机能固定性,使人盲目地搬用某种经验,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定势会影响到迁移的性质、程度。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定势产生的不同作用。根据定势对迁移影响的双重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预见到定势的消极影响,既要考虑所学课题与原有经验的同一性,利用积极的定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同一类课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变化课题,有意识地进行提示和分化,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创造性,防止定势的负迁移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