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火柴盒与火柴盒的区别,火柴盒与蜡烛台实验

心理学:火柴盒与火柴盒的区别,火柴盒与蜡烛台实验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考察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心理学家邓克尔进行了蜡烛台实验。邓克尔的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的。功能固着心理使得个体认知刻板、呆滞、僵化,成为习惯性思维。不难看出,功能固着本质上是心理定势的一种。现实生活中,功能固着现象比较常见,因而成为心理定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都是受物体的一般“正规”功用所限制而不能变化思考的结果。

砖能用来做什么?很多人的第一个答案一定是砌墙。砖的用途只有这样一个吗?大家还可以说出砖的其他许多用途。可是,人们常常会因为物体最常用的用途,而忽略了它其余的用途。类似的事例非常普遍。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历史经验》中引用了《庄子》中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有一个祖传秘方,用这个秘方制成的药膏,冬天里涂在身上能让人不生冻疮,手上皮肤不会裂开来,所以这家人凭着这个秘方,世世代代漂布都不伤手,因而漂布又好又快又多。有一个人经过这里,听说这家人有这个秘方,要求以一百金——也许相当于现在一百万美金的价值,购买这个秘方。后来果然以这个大数目,把秘方买来了,然后他到南方去游说吴王攻打越国。吴越地处海边,水军很重要,他游说吴王成功,做了吴国的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到了冬天,和越国打仗,吴国的海军涂了他的药,不怕冷,不生冻疮,大败越国。他立了大功。

一个不生冻疮的方子,那家人只想到用它来保护自己的手,可以在冬天多漂布,所以这家人只能世世代代漂布,而另一个人却能够从它使人不生冻疮、皮肤不开裂这一点联想到利用它在冬天打仗时保护士兵的手而打胜仗,从而功成名就。拥有祖传秘方的这家人的局限与我们只看到砖的常用用途相同,他们只看到秘方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功能固着。邓克尔(Karl Duncker)在1945年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考察物体的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即人们是否能放弃物体的一般使用功能(即固着功能)而利用其不太使用的特殊功能来解决特定问题。

二、实验过程

为了考察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心理学家邓克尔进行了蜡烛台实验。这个实验是让两组被试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但是问题设置的方式不同。

研究人员给被试一定的实验材料:在桌上放了3支蜡烛、3个火柴盒、几根火柴、几枚图钉和一块竖直放置的软木板。要求运用桌上的任何物品,将3支蜡烛固定在软木板上,而且要与木板平面平行、与桌面垂直。问题设置的方式有两种:(1)蜡烛、火柴和图钉分别装在3个火柴盒里;(2)蜡烛、火柴和图钉分开放置,火柴盒里不放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两种设置方式的唯一区别是,火柴盒里是否装了东西。实验时,第一组被试在第一种设置方式下独立解决问题,第二组被试在第二种设置方式下独立解决问题。研究人员负责记下在规定的29分钟时间内成功解决问题的各组人数。

蜡烛问题(情境和答案)

蜡烛问题(情境和答案)

其实解决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只要点燃火柴,将蜡烛底部融化,再将其粘在火柴盒上,这样,等蜡烛油冷却凝固以后,蜡烛就与火柴盒黏合在一起固定住了,然后将盒子用图钉钉在木板上,就让火柴盒变成了烛台。

三、实验结论

实验的结果非常有意思。研究人员发现,第一组被试的成绩远远不如第二组。在规定时间内,第一组被试中只有40%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被试却有86%的人顺利解决了问题,而两组被试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情况只有一个区别,即火柴盒与火柴有没有分离。显然,火柴盒装了东西以后,被试很容易受到功能固着的影响,难以想到火柴盒可以作为烛台使用,而火柴盒里面不装东西,被试就比较容易想到把它利用上,发挥它的其他用途。正是这个唯一的区别造成了两组被试成绩的显著不同。

邓克尔的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的。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功能固着的影响。功能固着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知道某一物品的某一或某些功用后,再难以看出这个物品的其他功用。也就是说,我们仅仅局限于这些“正规”的功用,没想到还有其他“非正规”功用。功能固着心理使得个体认知刻板、呆滞、僵化,成为习惯性思维。这时,心理形成了一定的定势,自己的认识也会囿于一定范围,行为上就会止步不前,难以继续探索。不难看出,功能固着本质上是心理定势的一种。现实生活中,功能固着现象比较常见,因而成为心理定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人对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越熟悉,就越难发现这种物体在其他方面的新功能。例如: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有些人就想不到它还可以做教鞭和指挥棒;有些人只有用尺子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没有尺子就想不出办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些都是受物体的一般“正规”功用所限制而不能变化思考的结果。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消除其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并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这个测验通过测量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独特性是指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如果提出物品的非常规用途,就是思维独特性的突出表现。变通性指的是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就越强。创造力强的人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此,利用启发个体去突破一个物体的常规用途,多进行非常规的功能的思考是培养创造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意识地引入挑战常规用途的问题,能很好地激发个体的思维。根据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一旦学生提出了物品的非常规功能,其思维的独特性与变通性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这种联想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把学生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