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有机会在此地和诸位教育家共聚一堂讨论教育问题,实深荣幸。个人的意见,中国当有最新的教育,比较其他各国为更新。我并不是夸奖诸君,实有理由。第一,因为贵国实行新教育,为时不过二十年,慢进的国家当然其教育尤有努力的需要。第二,因贵国教育发达未久,故少教育上的旧习惯及老成见。设从事改革,收效至易。在欧美各国振兴教育的年代甚久,故积有旧观念亦多,如欲改革,往往受各种教育上旧习惯的束缚,甚难产好结果。贵国教育受着旧观念的束缚处甚小,至有改革的可能,我甚望贵国能实行教育上的革新。若美国的教育,其情形不若贵国目前的简单,大中小学校教育,常受旧习惯的束缚,他们成见很深,故极难与言改革。我前昨两日参观本埠的小学校,觉其成绩均优良,不后于今日美国的最新小学。我因觉中国实行新教育的机会甚多,很可喜慰。
自今日起,在此有四次之系统演讲。其题目为:(一)学习是什么及怎样学习;(二)意志对于教育上之影响;(三)学习如何适削于生活;(四)中国最需要何种教学原则。现在先讲什么是学习和怎样学习。我们先要明白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习的意义就是怎样拿学习应用到生活上去。学习和兴味与生活两方面都有关系。学习的完全不完全,与生活很有密切关系。假定学习与生活行为有关系,这就随兴味往前直走,可以达到很完全的境地。我们现在对于学习,可以下一个定义,就是:“行为学习到习惯的程度”。我现在先举一个实例:问诸君扣纽扣的时候,用那个指头,其动作是怎样,请诸君自己试一试。我对于诸君扣纽扣的方法,不甚注意;不过我知道诸君对于扣的方法不留心试验一下是不晓得的。因为扣纽扣的行为已经成为习惯。行为成了习惯就不待思索,自然会做了。这类的行为,成为完全的习惯,可谓到了一百分的程度。我再举一个例:譬如以二乘六,大家都知道是十二;我现在再写出“三乘五”,我们不要想他的结果怎样,自然晓得是“十五”了。这样的行为,也是到了习惯的地位,自动地可以实现。这种学习也可以说达到了百分的程度。人类的行为很多类似于上面所举的二例“扣纽扣与算法”。道德一类的行为,也是如此的。我昨天曾讲过养成批评的态度。有许多人养成一种习惯,对于新学说新事业,都是持怀疑态度,一切都要去批评。但有些人养成很狭隘的批评能力。譬如上海的商人,对于投资的事业很小心。对于讨论新的工商业,批评力很强;如果同他们讨论其他普通的事业,他们能力就薄弱了。因为他们对于投资的事业受过很深的训练。他们对于政治等方面所受的训练很少,所以他们判断能力也很薄弱。我们教育者对于学生的道德学力种种都负重大的责任。譬如忠实诚恳和善等等好的品行,都可慢慢养成到习惯的地位。我们已经明白学习的意义,现在可以谈到怎样学习和怎样养成习惯的行为,教他们能够自动地发现。我现在介绍桑戴克教授关于学习的学说。第一个原则,就是练习律。要使行为达到习惯的地位,必须实行;不实行是不能够学习。诸君一定以为我这话是老生常谈,早已知道的。不过我不相信诸君对于此话有过很深切的考虑。我们很愿少年人能够负责任,不失信,说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希望少年人养成这种习惯,但是做父母的做教员的,不相信少年人能够自动,不给他练习的机会。我们对少年人选择职业,常常要替他们代谋,因为恐怕他们无此能力。但是不给他们机会去练习,他们是永远不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教育者第一要问我们所要养成的是哪一种的习惯,第二便要问我们有没有给他们机会去养成所希望的习惯。譬如办一所乡村学校,第一要问希望何种人才。此问题要先解决,否则我们不晓得怎样办法能够适应乡村生活。有许多事,乡村儿童可以在家庭里学;有些事家庭里不能学的,我们就要在学校给他机会去学。比方中国现状,经济能力薄弱,穷人很多,怎样造成产业,增加经济能力,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所以乡村学校最要紧的是教儿童有经济的知识,有生产的能力。我主张办乡村学校,第一着要晓得乡村儿童的需要是什么,然后给他机会去练习。至于读书写字等等,还是次要的问题。我们既然想改进乡村生活,就应当先给乡村儿童以练习乡村生活的机会。无机会练习,是决不会学习改进乡村生活的方法的。前天我到一个幼稚园去参观,幼稚园的教师知道我平素的主张,他对我说,认字读书,在幼稚园并不是要紧的工作,我也晓得,不过儿童的父母都以为认字读书是很要紧的,所以我也不得不教他们。这就是旧习惯要妨碍进步的一个明证。现在如果办一所学校不注重读书写字,而注重生活方面习惯的养成,一定会遇着许多困难。不过严格地讲来,我们所需求的学校,是养成人格;改善生活的能力,是第一件要紧的事;读书写字还是第二步。美国的学校还都是注重第二步,忽视第一步。我希望中国的学校能够一变这种旧习惯。我在厦门演讲讨论的时候,有一位教师问我是否主张学校里不教文学和美术。我回答他说,文学美术也是生活的一种,学校当然要教的;改良生活,文学美术都是必须的。我所说的生活,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我所主张的,就是学习必根于习惯。譬如一儿童自私自利,他的父母要训练他不自私自利。有一天他独占了许多食物,他的父母亲教他分些给他的妹妹;如果不分,就要加以惩罚。这样,这个小孩就不得不分给他妹妹。那么,这小孩是练习不自私自利,还是一种策略?我觉得这个小孩子因为怕惩罚才将食物分些给他妹妹,是一种策略,并不是练习不自私自利。习惯必须养成,要养成习惯必须要有机会练习。这是根本的原则,我们应当承认的。上面所说的是学习的第一种原则,现在再说桑戴克的第二种原则,就是效果律(law of effects)。我们先举一个例。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试验,就是用一只方玻璃盆,当中用玻璃片分区做二部,一部放一大鱼,一部放一小鱼。大鱼想吃小鱼,屡次撞玻璃片,都通不过,而鼻部受痛。这样度过几次,遭了失败,就不再试验了。后来将玻璃片拿开,大鱼也不去吃小鱼了。因为大鱼已经学习不再做那种行动,那种行动是干不得的,干了要吃亏。由这个例子看来,学习有时是学习去做,有时学习不去做。还有一个例子。譬如儿童练习篮球,掷篓十次,五次掷入,五次没有掷入。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小孩五次成功,五次不成功;然而那五次失败,也有学习的效果。因为他得到了失败的教训,就可注意将来不再失败了。心理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有个答案就是成功使我们将来去做,失败使我们不去做。上面所举的大鱼吃小鱼的那个例子,就是表示大鱼失败,不再做那种行为。掷球的那个例子,也是表明成功可以愉快,失败足致烦恼,使得人勉力避失败而就成功。练习律(exercise)又可分做二部,一部是用的(use),一部是不用的(disuse)。大鱼吃亏,不想再去吃小鱼那个例子,就是学习不做的好例证。我们学过的学问,不去时常练习,就要退步,这就是不练习的结果。譬如离别十年的老友,一旦相逢,似乎不认得了,或者连姓名都忘了,这是不练习的例证,效果律是讨论儿童何时练习“做”,何时练习“不做”。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宗教信仰很深,每到星期日,必教他的小孩子到礼拜堂去。但是小孩子用种种方法躲避不去,结果他的小孩子反得了不去礼拜堂的练习。所以常常有教师教学生“做”一件事,不过方法用得不对,结果反教学生得“不做”的练习。我们上面讲的第二个学习的原则是效果律;就是成功就愉快,就想去做;失败就烦恼,就不想去做。我们要儿童做,应当给儿童练习成功的机会;最要紧的问题,是怎样养成“儿童想成功”的观念。关于此点,我在第二讲“意志影响到学习”的时候还要讨论。现在我们讨论学习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联想律(associative shift conditional reflex),就是桑戴克所谓联想的交替。前几年俄国心理学家柏夫罗(Povlow)有一个有趣味试验,就是使狗嗅肉味,一方面摇铃,当时狗的口涎垂下。这样试了许多次,有一次没有肉,但摇铃,狗的口涎照常垂下,这是因为铃声与肉味发生密切的关系,听见铃声就联想肉味。这一类的行为很多很多,我现在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天在火车里拿了一本封面上有红条的书看,同车的一位朋友说,他不愿意看这本书,他并不晓得这书的内容,不过他很讨厌它罢了。我告诉他这书并不谈什么赤化,与俄国并没有什么关系。他说他不愿意看这书的原因,并不是觉得这书与赤化有关系,因为从前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曾读过一本封面有红条的书,内容很没有趣味,十分讨厌,所以以后看见这样的书不管它内容怎样,都不愿意一看。美国有一位教育家,常说若使我们要教学生讨厌那一门功课,我们顶好把那一门功课在中学校内教,因为美国中学校内的功课常常令学生讨厌。我今天早晨参观小学,见一班学生在教室中用作战的方法去学习那一门功课,那些学生很喜欢,他们对于教员感情,当然也很好。我们对于某事欢喜不欢喜,都是由于联想。所以我们对于此点,要特别注意。最后我还要介绍一个新名词,就是“多方的学习”(multiform learning),学习是多方的,不是仅学一样的。所以不愿意看红条书的人,他对于教员的感情当然亦不甚好。由此我们可以晓得附带的学习,有时比主要的学习还要重要。我现在把上面讲过的总结一下。第一,什么是学习?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第二,怎样学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三种原则:(甲)练习律,不练习是不能学习的;(乙)效果律,成功就愉快,就有兴味去练习去做;失败就烦恼,就学习不再去做;(丙)联想律,学习是多方的,不是仅只一样,欢喜做与不欢喜做,都与联想律大有关系。除了主要学习以外,还有附带学习;有时附带学习比主要学习还要重要。我们要发展中国教育,必定要将学校的课程都建筑在这许多的学习原则上,才算是理想的教育。
上次讨论“学习是什么及怎样学习时”,我们知道三种原则:(一)不练习是不能学习的;(二)若练习而成功,因成功而愉快,因愉快则肯继续练习;(三)若练习而失败,因失败而烦恼,因烦恼则不肯继续学习。今天讨论意志怎样影响学习。在讨论本课题前,有两问题先来研究一下:(一)有甚强的意志愿去学习,其结果如何?(二)若意志弱,不愿去学习,其结果又如何?绘图以明之。C—O—P,O代表可做可不做之时,C代表最无意志须强迫做之时,P为意志最强最愿意做之时。现在先要介绍两个名词:(一)心向(set),(二)准备(readiness)。如小孩赛跑出发时,有很坚强的意志,此为有准备之表示。又如饥饿有欲食之准备;但食饱时,虽有食物亦不愿食,此即无食物之准备。现在再举三例,以区别准备和心向。(一)发思时苟有人欲告以有趣之故事,则必不愿闻。(二)如我所疾恨之人,苟有人告以此人如何和善,我必不愿闻。(三)如我所疾恨之人,苟有人告以此人实在可恨,则我必愿闻。第一第二例,因先有不听之心向,故由此产生不准备,第三例因先有听之心向,故由此而产生准备。心向可使人准备,亦可使人不准备。如腹饥饿,欲食,如有人谓须等待,则我必不愿,以心中无等待之准备。余不甚知道中国女子性情,在美国之女子,如其母欲为自己做新衣,于是她至布店时,必注意衣料之颜色;至裁缝店时,必思及衣之式样;至礼拜堂时,必注意其他女子之衣服;往往较之听牧师讲演更为注意。此种情形,乃她已有做衣之心向,故产生做衣之准备,即注意衣之颜色材料等等。故心向是概括的名词;凡心向有目的,谓之意志(purpose)。例如中学校长对于办学的心向有一定的目的,即谓之意志。又如我准备要做的事,做时我必十分愉快;若我未准备做事而强我做,则必不愉快而生烦恼,此即准备与不准备之故。惟准备欲做的事,做的时候当然愉快;但其结果,未必一定愉快。例如看护妇偕小孩子游园。小孩见蜂欲捉,看护妇阻之,但小孩已有捉之心向,不受看护妇之禁而竞去捉蜂。当捉蜂时,当然愉快。但结果为蜂所刺,而生出不愉快。总之,有目的之心向,谓之意志。现在举一实例来说明意志怎样影响学习。有某小学校,有甲乙两儿童。甲儿对种菜有坚强之意志,愿意种菜;乙儿对于种菜毫无意志,不愿种菜。教师同时教两儿童学习种菜,其结果如下:
(一)甲儿“有意志地学习种菜”,对于学习种菜,有下列情形:(一)甚强之注意;(二)全副精神用之于种菜,因其喜种菜之故;(三)对于种菜上之困难问题,皆愿着手研究;(四)遇有害虫,设法去除;(五)遇困难,自己解决;(六)设法使菜茂盛;(七)种菜成功,非常愉快;失败,非常烦闷;(八)见菜茂盛时,心中愉快。
(二)乙儿“无意志地学习种菜”对于学习种菜也有下列情形:(一)意志甚薄或竟反对种菜;(二)敷衍了事;(三)一遇困难,即行停止其工作;(四)遇有害虫,不去问询;(五)教师须教其如何除去害虫,彼尚不注意;(六)以为只要及格,不再想法如何使菜茂盛;(七)成功与失败对他不关痛痒,以其无心于种菜之故;(八)见菜茂盛时以为奇怪,何以我亦有此成绩。观甲乙两儿童之种菜,甲童因意志甚强,已有种菜之准备,故遇困难知设法解决,成功则愉快,失败则烦恼。乙儿则无志于种菜,须教师之压力,才肯种菜,如发生困难,即欲越而避之,即成功亦无甚愉快。昨日所讲第二律(效果律),云成功时得愉快之结果,失败时得烦恼之结果。成功愈大,则学习之事愈好;如失败时,则虽心中欲为之事,亦必甚差。盖意志愈强,其失败也亦愈烦恼。小孩之喜种菜,愈成功则愈愉快,愈失败则愈烦恼,即愈不欲依前法而行。甲儿因意志甚强,准备去做,努力以求其种菜之法,成功则十分愉快,失败则烦恼,但必自问我为何成功及为何失败,总必续加思索。此为学习上最重要之情形。以彼得照成功之法而记忆之,而实行之,而不再实行其失败之法。乙儿本不愿学习种菜,即工作时,失败与成功皆不顾及。彼之于种菜,并不加以思索,仅交差了事而已。故其结果,并未学习到什么。
在第一讲中,有所谓附带之学习;在此例中,亦可说明。如甲儿喜种菜,因至校中学习种菜,于是对于学校教师、校园种植,凡有关于种菜者,皆必养成甚好之态度。乙儿则反是,即对于有关种菜之教师校园……皆必养成疾恶之态度。现可回至前面。如学在O点慢慢移到P点,因有意志,有思想,故此种学习,极得益。反之,若移到C点时,因没有意志,亦没有思想,故此种学习终不得益。
现在再讲如乙儿本不愿种菜,但因种菜学完后,其结果甚佳,那么能否改变乙儿之态度;即乙儿将来对于种菜,亦发生兴趣愿意去种菜否?此问题亦极重要。照理,心向甚反对这事,如因受强迫而做,心中自有大烦恼;但如成功时,自有相当之愉快。若因成功愈大,愉快多于烦恼,故其始虽反对此事,但终必改变态度,而愿为此事。现举一例说明之。母亲命其女学钢琴,女不愿学习,其母每日必费半小时与其女论钢琴之事,然则,其女亦将愿为此事乎?抑否乎?此问题之答案,须看该女子对于音乐之兴趣能力而定。如女孩有音乐能力,又时常受人之赞赏,她必十分愉快,因此改变其态度,终则愿学钢琴。如她无音乐天才,又受人之坏批评,她必不愉快而更加烦恼,终则不愿学音乐。但所谓成功,其标准有高低,高者须大成功才觉愉快,低者小成功即自足矣。故此问题看个性而定夺。总之,我们要养小孩之好心向,有数事须注意:(一)须此事甚易为,勿使其心向困难。(二)使小孩全副精神努力于此事。使儿童努力,切勿出之以恐吓或不客气之态度;否则,儿童欲反对此事。(三)勿使此事之困难,为儿童之力所不能胜者。又须使儿童因受人赞赏,而生努力之兴趣。如是,则儿童自有好心向矣。总之,不可强儿童为甚难之事;否则,儿童因困难而失败,终必不愿为而生恶心向矣。
根据前述理论,小学校似不宜预先定好固定的课程。最好先研究儿童个性,察知其对于何事最有兴趣。如儿童对于有兴趣之事,适为有价值的,教师就可先取该教材。如儿童对于1、2、3、4、5、6六件事,均有趣味,惟第二件最有趣味,即可先教儿童以第二件事。我所谓有价值者,即在现况之下比较易为之事。又儿童对于一事有兴味者,则凡与此事有关系之各事,亦易发生兴味。仍以种菜为例:如肥料害虫等等,皆有兴味研究,甚至关于种植之书,买卖情形,本无兴趣研究,今因种菜之关系,皆有研究之兴趣矣。此为余之经验,即先教儿童以有兴味之事,然后使种种与此有关系之事,皆生兴味。总之,前言甲乙两儿比较之,一为意志强,一为意志弱。意志强则成功机会多,思想周密,努力亦大,成功则愉快,失败则烦恼。意志强,则对于附带学习之事,亦生浓厚之兴味。如不喜为之事,则对于与此有关系之各事,亦必不生兴趣焉,但使儿童意志之为坚强,固非经若干之努力,不能成功。
今天所先要讨论的就是书本以外的教育。关于书本以内的教育,谈得很多,而对于书本以外的教育,常付缺如;其实一切的学习并非仅限于书本以内,书本以外如行为与习惯等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切不可加以轻视。如小孩之用调羹,成人之开汽车,都须学习,却是这些学习并不在什么书本里,我们哪能轻视书本外的种种学习呢?
所谓学习,却有一定步骤,不经过这一定步骤,不会使得学习成功。这一定步骤,如从学习过程上分析起来,可得五种:
(一)动机 所谓动机,即开始学习某种事物的兴趣,如小孩因用调羹发生兴趣而开始学习,成人因开汽车发生兴趣而开始学习。
(二)困难 开始学习后,不免要发生困难,如小孩不善用调羹,成人不善开汽车。
(三)研究 学习时既遇到困难,不易如愿,遂不能不从事于研究,以期加以适当的解决。
(四)试验 将研究所得,加以试验,冀以获得一种新方法。
(五)解决 新方法既已获得,认为可以实行,于是困难的问题,就因以解决,而学习的目的,也就因以达到了。
以上五种步骤归纳起来说,不外:(一)开始动作,(二)发生困难,(三)研究方法,(四)依法试行,(五)完全解决。第一种步骤为行为之产生,第二种步骤则从此行为中发生困难,第三种步骤即由此困难中研究种种解决的方法,第四种步骤遂试行所研究的方法,第五种步骤则实行有效的结果。
以上这五种步骤乃系学习规律上的原则,无论书本里或书本外的学习,都是要应用到的。其可举的例子很多,如走路:第一为开始走路,第二为不知途径,因而发生困难,第三即请人指点途径,第四因试验他人所指的方向以辨其当否,第五则本正当的途径而行之。又如从事教育的任务:诸君于改革时发现困难的所在,第三则须计划种种方法以应付困难,第四乃将所计划的方法加以试验,冀择其当者而行之,第五则实行由试验而得的正当方法。走路如此,办教育如此,推之其他莫不皆然。
什么叫做学习?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在于新方法之获得。所谓学习已经成功,即系已经获得解决某种事物的新方法之谓。如走路然,因路径的探问,实际的试验,遂赖以获得走路的新途径而终于能够安全达到目的地。如从事教育的任务然,因方法的计划,实际的尝试,遂藉以获得改革的新方法而终于达到改革的目的。
然则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这因在任何行为里,如其老方法不能适用时,就必须另外寻得新方法,而后乃育成功的行为。换句话说,一切的行为必须得法,就行为里所感到的困难而研究之,再加以多方的试行,则行为里的新方法就能产生,而行为里的困难也就能解决了。总之,所谓学习云者,即在藉以获得新方法而产生新行为。
譬如我在讲演以后,预备要到北京去,再途径高丽而至日本,因此就须计划一种走路的方法。但现在的时局既已变化,恐难照我预定的方法实行,遂复在地理上探究其他交通的途径,因决定津浦铁路或京汉铁路,如果断了,就乘海轮由天津而达北京。若是,我开始虽然没有研究中国北方地理的动机,但为免除行路的困难起见,不能不与地理上的交通方面加以一番研究,以冀获得一种新方法,于此可见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
盖学习的目的,在获得行为的新方法,而其标准则在能够实行,如小孩之用调羹,成人之开汽车,我之研究中国北部的地理,皆不出此理,其他也可用为一个说明的例子的,就是我关于中国青年对各国态度的探询。
去年7月,我途经檀香山的时候,想探询中国青年对于各国所表示的态度,但我对中国青年的情形,全然不知,又没有适当的探询机会,因而颇感困难;及目下到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的青年,遂多接谈的机会,又复与中国友人作若干次之谈判,详询中国现状及中国青年的概况,俱有具体的解答,由这些解答里再加一番思索与研究,对于目下一般的中国青年,遂能洞知其大概,将来回美以后,就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确实的谈资了。
再次,我们就须讨论学习结果对于行为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学习对于冬小麦方面的应用。现在为便于说明起见,再举几个很显著的例子于下:如小孩本不会爬,及至学会以后,能力渐大,可以爬至各处,对于行为方面,遂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父母,纵或因此表示厌恶的态度,但他则正藉以感到异样的兴趣,并不因父母厌恶而中止。又如小孩爬到火堆旁边的时候,因为好奇的冲动,不觉以手触火,手为火炙,立刻感到痛苦,因知火之可畏,不可再触,其后即不再发生以手触火的举动,而将避之若浼了。这就是因为学习第一件事,而连带学习第二件事的学习,由旧行为旧经验中尽可藉学习之功而获得新行为与新经验,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小孩会爬了,于是更学走,及学会以后,则能力更大,所得的经验更多,迨至学会说话学会读书以后,则能力更大,所得更多。由此可知学习一事,实在能增加学习者的能力与经验,并能引导学习者由此种学习至于他种学习,且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而教育与冬小麦一而二二而一之理,于此就不难窥见一斑了。
教育与生活,既有密切的关系,则教育非仅为书本的,而书本以外的教育机会,有待于我们从事学习的正多,我们又安可加以忽视呢?中国虽重教育,但其所谓教育,仅限于书本上之知识,故其教学的方法,亦仅限于此,除此以外,即无教育可言,这是很对的。中国教育如果想加以革新,像这样思想,赶紧排除掉才好。
这里所讲的是关于中国教育所当采用之新原则。未讲以前,先讲诸君将上次所讲的第一讲“什么是学习与怎样学习”及第二讲“意志对于学习的影响”回忆一下。在第一讲与第二讲里,既看见学习与意志有密切关系,意志强时则学,反是则不学,由此足以证明教育必须与生活发生关系(Education has to do with life),再简单说一句,教育就是生活。
中国国民日下方从事于革命事业,这正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也正是一个剧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极力要求新文明之实现,遂殊于以前墨守旧法的态度。盖旧的是主张不变的不动的,而新的则否,由此情形看来,中国可算是一个变化最快的国家了。故若由此以言中国新教育问题,其责任当在引导学生如何可以适应中国新社会之需要,如何可以应付中国新时代与新潮流。知乎此,就明白中国的新教育,不一定要亦步亦趋地采用西洋教育的制度,却是要适于中国现状的。
今天我曾与商务印书馆同人相谈,因知在国民政府范围以内的区域,书籍销售的数目激增;由此足以证明国民政府能藉政治上的宣传,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养成学生崭新的思想,这就是中国新时代里的好现象,所谓中国目下所需的新教育,也就在如何使得学生能具有新精神而适应此种新时代耳。
中国现在既在革命的时期,而有新教育的需要,于此,我们务须明白教育就是生活,而在剧变时期内的中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尤有注意的必要。假如要提倡乡村教育,则在未施行乡村教育之先,就应知道乡村的家庭,乡村的社会,乡村的需要。乡村的儿童,在入了学校以后,常听见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变了,现在不服我们的教训了。其实照道理讲起来,儿童对于父母,绝对服从固不可,绝对反对也不可,这都是极端的倾向,而非持平办法。免此弊,惟有折中而行,使得新教育能够改变旧生活而又不达于正道,这就可以帮助他们由变化而趋于正轨上面了。总之,教育就是生活,欲实现此种原理实为一般教育者所应负的责任啊!
我又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陶知行君晤谈,他说:他们在南京很注重乡村师范学校与乡村小学校。我询其故,他回答道:南京有两个乡村小学颇注重生活方面,办得很好;而尤注重于幼稚园的设施,因为乡村儿童的父母,多半出外做工,不能兼顾儿童,故为保护儿童防其意外危险起见,不能不设备适当的幼稚园以容纳这些儿童;而我们所以要注重乡村师范学校与乡村小学校的原故,就在适应乡村的需要。他的话是对的,不过我们更要注意教育者的责任系在如何改良乡村教育,始可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其家庭、社会,而有比较良好的生活罢了。
印度也注重乡村的教育,我有几个学生在那里正从事于此种教育的改造。当我在那里的时候,很主张印度的教育者帮助青年改造乡村的生活。今将我在那里见闻所及略述于下:
印度某乡的一个乡村学校里,有一个很大的校园。园内蔬菜多为学生手植,出产甚富,每日由轮值的两个学生售之于市。其市价如何,则于每星期一由学生先至市场调查菜蔬、萝卜等价目,即将调查所得,作为一星期内售价的标准。及出售时,须计算所售货物价格的总数,因此,学生对于应用的算术知识,颇有研究。英人教授印度儿童算术时,以三十五分为及格,六十分为最优等。如在实际上看来,苟令印度儿童出售价值一元之货物,决不可以三角五分或六角之价值,而甘心贱售,必欲售得一元,始能满意。由此足以证明他们确有学习算术精于计数的必要,故在实际生活上所学的算术,常优于教学里所学的。
他们因为卖菜的原故,不得不学习算术,以异于实际方面得到有用的而且可靠的效果。于此,他们不仅是学会算术,且因以连带的学习其他的事物如负责、真实等。
有两个学生,送红萝卜到市场去卖,售完计算的结果觉得和原定的价格总数不符,短少许多,因即侦查其故,遂知为某学生所偷窃,即令此学生由同学加以裁判,结果责其赔偿并处以罚戒。即此一事,可令学生知道他们对于公共的服务,必须养成诚实的习惯,这就是在算术以外所学习的结果。
印度乡村里耕田灌溉时,多用水牛,但亦有用骆驼的,因此,学校里的学生,顿生怀疑不知道用牛或用人,就到用骆驼的地方去问,住在用骆驼地方的人亦然,这实在是一种研究的精神,我们却不可加以忽视的。又有一个学生种地的时候,将所种之地,分在两部分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种,看看所种的结果,孰优孰劣,以决定一种较优的方法。这也是一种研究的科学的态度。
印度人迷信心颇深,苟当其儿童时代,灌输以种种科学思想,迨其长时,自可破除迷信。又印度人守旧性亦甚强,耕田所用之器,全系旧式,沿用至今,曾不稍改,欲除此弊,惟有在其儿童时代,养成其科学态度,则长成后,自能引用新法,愿改旧观。
印度乡村居民多患疟疾,小学教师苟告儿童以疟疾之起源及其防止之法,则当其长大时,不难采用新法,驱除致疟之蚊,则患者自可减少。
总之,乡村小学教授儿童时,当养成其科学的精神,使其长大以后,能应此种精神于实际方面,倘若是,则所谓改造乡村家庭与社会云云,就不难设法做到了。
中国现在不是需要职业教育吗?其实印度也有同样的需要。我有一次参观印度某女校的时候,有一桩事,很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那里的女生曾经用土制成多块砖头,曝于日中,结果完全破裂,异之,探其故。有人谓须用沙和土调制,遂依法试验,用多种成分的沙与土相和,制成多种的砖头,再曝于日中,结果仅有七砖未裂,后以之烧于窑中,迨烧成后完好的仅有一砖。她们以后造砖的时候,即依此砖所和的土和沙的成分而行,后加以若干的研究,所以她们所造的砖头,比市上所售的还要好一点。
中国的天然富源甚多,亟待开发,中国目下最紧要的问题无过于此。所以中国应当赶快注重职业教育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种种的富源。苟如是,则将来的中国,不难立跻于富强之域。这是我希望中国教育界里急须加以实现的。
我在上次曾经讲过意志与学习的关系,以为意志强则学习的兴趣浓,意志弱则学习的兴趣淡,这苟在实际的情形看来,尤足与以切实的证明。泰戈尔所办的一个学校颇注重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其中学生的人数,较之从前,增加了许多。在从前,这里的学生逃学的很多,几占总数百分之七十,及至泰戈尔到校改良以后,往往人家丢掉的儿童,反能在这里找出来,于此可见儿童喜欢就学的兴趣了。
又有一校,很注重体罚,每周平均的体罚次数有一百次之多,学生因而视学校为畏途,纷纷缺席,迨及改良以后,缺席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了。还有一个女子学校,在未改良以前,管理方面颇重严格态度,因此学生托言头痛、疾病、家事告假的很多,及至改良以后,学生踊跃出席,顿改从前的旧观。由此看来,可知生活与兴趣的关系、意志与学习的关系了。
中国教育的情形与他国不同,中国对于新教育的设施,为期尚短,故关于种种不良的习惯,尚未染到,改变起来,比较容易,非若他国施行教育的时期已久,因以形成的不良习惯甚多,苟欲加以改变,颇感困难,所以我以为中国的教育颇多改良的机会。不过中国教育的误点,以沿袭的关系,在于过重书本,书本以外,即无其他知识可言;又上课的时候,就我参观到的学校所言,教师多半是照书讲授,学生多半是默坐静听,并非出于自动的学习,此种呆板式注入式的教育,是我所最不赞成的。
我们要晓得无论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第一须注重生活方面,第二始注重课本方面;换句话说,教育上所应当首先注重的,就在如何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改善其生活。所以我希望中国的初等教育,先须注重家庭组织与社会生活的改善,然后才着重教授学生以种种课业为三R(读、写、算)等。中学程度虽较小学为深,但大致亦须如此。现在中华教育改进社中的办事人,颇努力于教育改进方面,苟本此而行之,则将来中国教育之发达,诚属未可限量了。
现在中国教育上所急需注意的,其一就在教育机关之独立,不可与他种机关相混。盖教育机关如独立,则可由专门人才司理其事,不至于昧于教育之人,滥竽其中。又其一则在教育经费之独立,诚须有确实之保障。盖教育经费如无有力之保障,就不免要移作他用了。国民政府既努力于建设方面,则在其区域以内所设施的教育,必须要注意这两方面的。
又关于督学(即视学)的制度,亦颇重要,因为良好的督学,当其视察学校的时候,确系能够加以实际上的帮助的。但是具有此种督学资格的,实在是很少。所以我希望中国要添设高等师范学校,一则培养此等人才,一则造就初等师范学校的师资。
在目下非常紧张的时期里,诸君能来听讲,这是我十分感谢的。我相信中国的变化甚快,进步甚速,二十年后,一定更有格外惊人的发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