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国家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
此所依托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2000年,此所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200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公共管理”以及学科博士点,并取得了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0—2010年,此所在学科发展、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所重点发展的学科包括教育经济、教育财政、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此所强化学科发展的意识,采用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科发展、以人才培养支持学科发展、以政策咨询充实学科发展、以国际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以基地建设服务学科发展的方式,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营造了宽松、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学科发展奠定了扎实稳固的基础。
10年间,此所承担课题共计153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1项国家级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90项省部级课题,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1项国际合作项目,其他课题31项。此所出版了47部学术著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413篇学术论文。
10年间,此所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成绩,包括:聘请哥伦比亚大学曾满超教授为长江学者,引进国外一流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4名、国内外大学毕业的博士后16名。截至2010年年底,此所共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20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10人为海归博士,分别毕业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以教育学院为依托,此所共培养教育经济和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137名、高级管理博士131名。在人才培养上,此所进一步强化学理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和政策意识。
10年间,此所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特别包括2008年来自4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探索支持终身学习的框架——亚欧会议终身学习论坛”。“十一五”期间,外请国际专家123位、国内专家88位来所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有215人次的专职教师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
基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课题,此所申请了多项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的课题;于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四次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库,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课题组从理论、实证和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部分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第一,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市场分割理论等在我国劳动力市场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体现;第二,毕业生的学业状况、综合素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以及学校性质等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第三,家庭住在大中城市、家庭人均收入高、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有利于找到工作,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在不利地位,值得关注;第四,我国存在行业垄断现象,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现象并存);第五,产业结构调整比经济发展速度对提升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作用更大。
2.中国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规模的扩大,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强,如何从科学、全面、综合、系统的视角分析教育事业发展和经费供求现状、预测未来经费供求与相关政策的财政可行性,合理配置教育经费资源,评估教育经费投入的成效,为政府部门教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其必要性日趋突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借鉴国际经验和先进技术,尝试建立中国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
此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教育经费供求现状分析子系统、教育经费供求预测子系统、教育经费配置模拟子系统、教育经费使用成效评估子系统。教育经费供求现状分析子系统实现对教育事业发展和财政状况监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系统,能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敏捷的判断,帮助决策者进行现状的分析和问题识别。教育经费供求预测子系统利用综合数据库数据、教育财政专业知识库,通过多参数预测模型,对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需求和供给做出科学预测。教育配置模拟子系统在教育经费供求预测的基础之上,依据政府的政策目标,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模拟分析。教育经费使用成效评估子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从效率、公平等视角出发,对各级各类教育财政的投入效益进行分析。
3.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一个探讨农民工在职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在探索提供高效益、低成本的高校非在编人员的终身学习模式方面,此研究所进行了有益的行动研究,在北京大学创办了北大平民学校。其办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特征:
(1)利用高校既有机构,整合可用资源。此研究所项目组与北大内部的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协调和沟通,得到了北大工会等8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了有效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包括:工会负责组织并调配学校运行所需的校内各种资源;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学校招生及学员与用人单位的协调和组织管理;团委系统负责学生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教育经济研究所负责培训课程的组织和安排,等等。
(2)志愿者的运作模式。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内容也就是平民学校的运营内容,主要包括平民学校的前期组建、项目组织及评估改进工作;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学工作;教学辅助与日常协助。志愿者大多是北京大学的师生以及毕业的学员。
自2006年10月以来,北大平民学校共培训了五期合计500多位学员。平民学校的培训确实为参加学习的非在编人员带来了积极改变,这种改变包括自信心、归属感、爱岗敬业和社交能力等多方面,他们开始重新得到认可和尊重,重新建立信心,肯定自我权利,并且尝试主动改变生存状况和环境,融合其他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生活。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所“十二五”期间将保持并提升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政策学等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努力形成教育经济研究的北大特色,通过学术研究为知识共同体的发展和中国社会实践服务,不断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努力成为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
此所将继续努力平衡以下几个基本关系:研究的实证性与理论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理想与现实、责任与选择、个人与集体、学术氛围与条件保障。此所将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为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得大家能够在一起愉快和舒心地共同工作。
在科研方面,此所将主要围绕中国教育财政与决策支持系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高校学生发展、高校的组织与制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财政政策过程五个领域组织科研,进一步凝练研究重点,加强教育经济理论研究,突出实证研究特色,深化研究成果,努力为国家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服务。
教育数据库和案例库是此所开展研究和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十二五”期间,此所将继续建设和完善的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中包括:中国教育经费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教育经费数据库),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库,城乡居民教育和收入状况入户调查数据库,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数据库,高等教育管理案例库,全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库以及案例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