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模式
在确定好研究问题、变量、定义、测量方法和被试后,就要具体探讨用何种科学方法来讨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就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对研究中设定的各个变量加以操纵或变化,并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的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也称质的研究,它从性质上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另一类为实验性研究,也称量的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景的某一方面而关注其引起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结果。
一般认为,描述性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案例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具体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又有一个别称:准实验研究。实验性研究方法主要指真实验研究,真实验与准实验相对,是严格的实验室实验,在这种实验中可以系统地操作自变量,自冯特开创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传统以来,这种严格的实验室研究基本上一直处于学院派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各种“研究方法”是狭义的“方法”,其区分的主要根据是数据收集的方式不同。但事实上,这里所谈的各种方法在任务设计、被试选择、研究程序、获取数据的方式、统计分析技术、推论结果的可靠性等诸方面都存在明确的差异。所以,编者认为将这里所谈到的各种研究方法称为具体的研究模式或范式可能更准确一些。
一、描述性研究模式
描述性研究模式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其共同特点如下:其一,这种研究是控制不严密的,各个变量并不是可以随意操纵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操纵”的结果;其二,这种模式研究下得到的数据在统计分析时一般只能使用相关分析等技术,更具体地说,通过描述性研究无法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函数关系,只能得出存在某种相关关系的结论。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对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来说,常常是发现原创问题的起点。观察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描述性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深入解释个体或群体在某特定场合下的自然行为表现提供条件。一般根据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中的程度将观察研究分为自然观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和参与观察(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两类。
在自然观察中观察者不与被观察者发生任何实质性接触,这种观察方式也称为“零结构化”观察,在这种观察活动中,观察者只是进入某环境对被试的特征性行为展开观察工作,不对环境做任何处理。自然观察的优点在于,由于不对观察情境施加任何控制,因而不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所以自然观察的结果较为真实;但同时,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严重依赖于观察者的观察敏锐性、经验背景等因素,所以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观察结果可能不够准确;其次,只有有经验的观察者才能有效地运用它,因此使用受到了限制。
为取得良好的系统观察效果,最好遵守以下原则:选择特定观察内容,一次只选一项或两项;明确规定所要观察内容的界限和标准;随时做详细记录,如有条件应利用必要的器材,如录音、录像。不要让被试觉察研究人员是在记录他的行为,比如,在一个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中,让儿童在房间里自由活动,研究者可通过单向玻璃在隔壁儿童完全不能察觉的情况下观察其行为,观察儿童的行为。如有条件的话,可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即每一次用较短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做多次观察。
但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需要成为被观察对象中一员,这种观察也称“结构化”观察,在这种观察中,研究者需要创设一种结构化场所,再观察个体在其中的表现。参与观察研究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让观察者尽可能地接近目标行为。一般来说,参与到某群体中成为其中一员能让研究者获得更直接的第一手体验(甚至领悟),而这是远距离观察所得不到的。
观察法的研究过程涉及三个方面内容:观察对象、观察方式和记录观察结果。观察对象要根据研究假设,特别是操作性定义来决定,这是观察研究的开始,也是观察法能够获得有效结果的基础。观察的方式,可以是参与观察,也可以是自然观察。观察结果记录,最好事先印好记录表格(如表2-1所示的行为记录表单),便于快速准确地记录相关数据。在记录观察结果时要注意:(1)执行计划要严格,不要随便改变;(2)观察时态度要自然,精神要集中;(3)记录要记当时情境和儿童行为表现,尽可能当场记录。
而观察法得到的数据在分析时也有其特点,首先要对观察记录资料进行分类,将各种行为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类,再分别对每类行为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出现顺序等进行计数;其次进行相应统计分析,比如卡方检验等,可望得出更具规律性的结果;再次也要注意在解释分类结果时有质的分析也有量的分析,不能只盯着数据,而不考虑其背景信息。
(二)调查法
观察法通常是收集观察对象的客观资料、外显行为,但是,有许多内部过程、内隐行为就需要调查法来加以补充。调查法是根据某一特定要求,向被研究者或有关人员了解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条件,从而了解这种心理活动。调查法一般用于大量数据的收集,其中既包括一般的事实资料,也包括所需要的心理资料,可以研究这两个项目之间的关系。
使用调查法进行研究时,可以与被研究者本人进行谈话及与其家长、教师谈话,也可发问卷进行调查,也可以查阅有关的作品,也可为特定目的指定被调查者完成有关作品,或分析其已有作品,如查阅日记、诗歌、作文、绘画等,这被称为作品分析法。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特定的调查。
调查法的优点是可以取得大量数据,缺点是从科学性来讲不够严密和准确,学生往往按“应该怎么写”去写,而不是“怎么想”就怎么写。因此在采用时还要注意尽量动员好,并有其他方法配合弥补,特别是要注意在取样时要有随机性,以便能代表一般,或能说明问题。
(三)访谈法
访谈法(interview survey)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因此访谈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动机、知觉和行为等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访谈所处的情景、信息传递的性质等都会影响到访谈的效果。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标准化的程序,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的接触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结构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具有固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访谈。结构访谈对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所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被访谈者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等都已经标准化了。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该方法对访谈对象的条件、所要询问的问题等只有一个粗略的基本要求,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必要的调整。结构访谈的优点在于结果便于统计分析,对于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易于进行对比分析,但缺乏弹性,难于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非结构访谈有利于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对访谈者的要求也比较高。
直接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因此又称面对面的访谈。间接访谈法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物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谈。目前,间接访谈的主要方式就是电话访谈。直接访谈的突出特点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直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访谈者不但能广泛、深入地探讨有关问题,了解被访谈者的思想、态度、情感和其他各种情况,而且还能亲自观察被访谈者的有关特征和他们在访谈过程中的许多非言语信息,从而加深对谈话内容的理解,利于判断访谈结果的真实可靠性。电话访谈适用于访谈内容较少、较简单的调查研究,其优点是收集数据资料省时省力,对于某些不适宜于面对面交谈的问题可以通过电话访谈来进行。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一个人或对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个案法有时与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项目,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这种方法适于做特例研究,如超常儿童、特殊低能儿童、学习某科有困难的儿童以及品德不良的个别儿童等。这一方法对此个案材料要力求详尽,然后可对问题做出中肯的分析。
另外,案例法可以包括人本主义取向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也可以包括皮亚杰使用的访谈法,这类方法使用得不多,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带有现象学的特点,科学的、可验证、客观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与此有一定冲突,这一特点还表现在调查法和测量法上,不过由于后两者使用了较多的数学方法,所以更为科学些,使用也更多些。
按照描述性研究方法设计的研究也可记录并获得相应的数据,对这数据的处理一般采用相关分析来完成。如果两个变量倾向于一起发生,它们之间就存在相关。相关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水平的一种衡量指标。如果两个变量成比例增长(如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它们的相关就是正的;如果一个变量增长,另一个变量减低(如练习打字的次数和出错的频率),它们之间的相关就是负的。
表示相关的符号为r,范围从-1到+1,值越接近-1或+1(负或正),相关就越高,值越趋向0,相关就越小,我们永远不会获得完全的负或正相关,我们可能发现变量之间某种程度的相关:如r=0.50,表示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95,表示高度的正相关;r=-0.91,表示高度的负相关;相关度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关系或关系很小。如果相关值之前没有“+”或“-”号,一般假定为正相关。为了便于讨论,我们现在假定,相信教师能力高的学生倾向于给这个教师以更多的注意。
如果教育心理学家知道两个变量是相关的,他们就能预测某一个变量是在另外一个变量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因为父母的智商(IQ)分和孩子的IQ分是相关的,教育者能预测儿童的IQ是以父亲或母亲的IQ为基础的。由于父母的IQ和儿童的IQ之间相关并不是100%的,所以这种预测并不是每一次都正确,但是这种预测常常比完全没有在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预测更正确或近似正确。例如,有些研究已发现,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存在相关,这样,我们如果知道某个教师对学生热情,我们就能对他班上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或成绩做一个预测。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两个变量可能相关,但一个变量并不一定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知道两个变量倾向于一起发生并不能告诉我们一个变量实际上导致另一个变量。虽然一个热情的教师可能倾向于比不热情的教师拥有成绩好的学生,但是我们不能说教师的热情导致学生成绩的变化,我们知道,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成绩倾向于一起发生。也许,教成绩好的学生更能使教师变得热情;也许有第三个因素——教师选择了有趣的材料导致了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成绩。总之,知道两个变量相关并不能说明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
二、实验性研究模式
虽然从一个变量的变化程度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程度是有益的,但是教师常常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直接导致行为的变化。这就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设计和研究——按照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实验法,它的基础是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实验操作。实验法使用最多、影响最大,实验法是比较完善的、严密的研究方法,而实验设计是使用实验法,确定实验计划的核心。
因此,了解基本的实验设计,对于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实验设计是指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任何一个实验设计,都包含三个因素:自变量数目;处理水平数;在各自变量和各处理水平中是用相同的被试,还是用不同的被试。根据这三个因素的复杂组合,就构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常用的教育心理实验设计有分组实验设计、等组实验设计和多重处理设计。
实验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教育心理学中目前大量进行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实际情境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变化。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长处,既注意到自然的条件,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情况;又注意到控制一定的变量,力求科学性。当然由于自然实验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时条件的控制不易十分精确。自然实验法的缺点在于条件控制不严格,比如,某些中间变量(如内部动机、原有知识基础等)是难于绝对控制额外干扰变量,这对实验研究的效度产生了影响。
实验室实验,现在大量地采用以计算机控制的实验。这样的实验中变量一般容易控制,数据的记录和整理也比较精确,这是心理学实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总趋势。甚至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等都可使用计算机进行,如数学教学心理、阅读心理、问题解决的模拟等都可用计算机屏幕显示,计算机还可以用来呈现刺激、记录反应的正确与否、速度、解题过程等。
描述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各有其优势和弱点。一般来说,前者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还有探索的性质;后者则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另外,在描述性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较大,为了避免主观性,一般在多位评定者意见一致情况下其研究结果才能被接受;相反,实验性研究往往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但通常所收集的数据不够全面,只是管中窥豹而已,结论也因而显得片面。
其实,即使是在严格的实验室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成分,如选择研究的问题、设定理论假设、设计统计变量等(比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两种研究模式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与其说是它们相互对立,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相互之间有很多相辅相成之处。所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大趋势是多方法多特质取向,套用一句话,不管是描述模式还是实验模式,只要能够发现真理就是好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