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制度文化的设计

班级制度文化的设计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为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构建一种最优的、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每周评选班级最优小队,张榜公布,作为班级当家小队,有权管理班级日常事物,并可加分。班级制度的好坏、合理与否,是班级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质与班级管理水平。

第三节 班级制度文化的设计

一、班级制度文化

在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大核心,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班级制度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也能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班主任工作的随意性,在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班级制度文化,简单粗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创建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打破旧的框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定位师生的关系,重新规范师生的行为,必须实现以下的转变:

(一)实现班级制度由管理性向人本性的转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本身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实施自我确立的目标时,如果得不到关怀和尊重,他就会产生焦虑、冲突,导致要么固执己见,要么委曲求全的矛盾心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身心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情绪极不稳定,极其需要关怀和尊重,如果过多地惩戒,反而会物极必反,出现很多问题。“以人为本”的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软”管理,通过对人的积极主动性的调动,将班级制度文化转化为学生内心法则和外显行为。

“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的出台,并不是教师一意孤行制定或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校纪校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制定,每个学生都有权参与。此时,尽管建立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学生不会有压抑感,心情舒畅。因为规章来自于学生,符合主体需要。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立足于人本性,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灵发育环境,让学生在关怀和尊重中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大家就能自觉地维护和执行。

(二)实现班级制度由权威性向主体性的转变

我们有些教师认为,“人本位”班级制度会对学生过于放任,难于管理,还是严一点好,这样学生才怕。于是采取铁血手段,捍卫绝对的权威。在权威的震慑下,学生仿如受宰割的羔羊、被统治的奴隶。这样的主仆关系虽然可以维持一定的局面,可是这样的“怕”是口服心不服,师生关系必然越闹越僵,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倒不如让学生为“主”,我们为“仆”,这样结果会迥然不同。

如设立值日班长制。设值日班长,旨在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锻炼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种服务意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实践中尝试与同学沟通,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值日班长应以身作则、尽职尽责、严格公正地做好班级每天的常规管理工作。全班同学对值日班长工作有监督、建议和检举的权利。

再如评选“班级当家小队”。为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构建一种最优的、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每周评选班级最优小队,张榜公布,作为班级当家小队,有权管理班级日常事物,并可加分。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班级制度的主人,这样不是放任,而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利于学生自律自治。

(三)实现班级制度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

班级制度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究竟能不能杜绝学生的不良行为呢?显然,如果不是出于学生的自觉自愿,是不可能的。要学生自觉自愿地遵守,关键是要融化学生的心灵,这就必须要有爱心,对学生多些关爱之情,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为他好,这样他们才不会犯,才不会再犯。正所谓柔能克刚,当制度融进爱心,这块冷冰的钢铁才会变暖,才会温暖学生的心。

如有学生迟到,教师切不可不问缘由,就大声斥责或用班规论处,应先让学生进去,课后再找他询问原因,我想这位同学一定不会再轻易或无故迟到,而这位老师也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形象。

另外,我们在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的时候,应提倡多点赞美,多点关爱,多点微笑,那效果将会非常明显。例如,管纪律时,不要总记那些破坏纪律的同学,应换一种角度,多表扬一些好学生,这样,破坏纪律的同学就有可能向好的同学学习。

当班级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时,德育工作就实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班级制度这块钢铁将变得坚韧无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往而不利。

总之,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实施班级管理,用文化的理念统领班级工作,用文化的氛围来熏染学生,用文化的互动来影响学生,最终将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制度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一)让学生民主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制度的基础在于共同的“约定”,否则它始终只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束缚”。班级制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每一位同学参与制订,制度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规定,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制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空间为序的,制定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可按空间范畴制订岗位责任制,如常务班长职责、班委会委员职责、值周班长职责、值日班长职责、科代表职责、物品承包责任制等。另一类是以时间为序的,制订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可在时间范畴制订各种常规,如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等。制度既然是师生一起制订的,那么,每个人都要遵守。违反班级制度一定要受到惩戒,并且惩戒绝对不是下个“保证”或受一点训斥,违纪同学必须要在深刻认识错误的基础上用行动去积极弥补自己的过失,如通过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等形式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谅解。同时,班级制度的执行要靠同学们互相监督,遇到违纪现象要及时提醒,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班级制度的尊严。在执行中如遇班级制度没有规定的事情,应由同学集体讨论解决。

班级制度的好坏、合理与否,是班级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质与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①必须与上级部门颁发的法规、政策、条例等一致。②要符合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班级实际。③要注意突出班级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时,不能仅满足于几条文字性公约的制订和强硬性规定的实施。要善于把班级有关公约、规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观念和形态存在,以无形制度替代有形制度,将“硬制度”与“软文化”熔于一炉,使班级规章制度既发挥强制作用,又发挥激励规范作用。班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公约》《用餐须知》《卫生条例》《班干部职责》《奖惩措施》等规章制度。另外,我们的制度不要总板着一张冷冰冰的面孔,举着“禁止”、“不许”的权杖,应更多的启发,诱导,要充满“人情味”,体现浓浓的文化味。

制度的“人情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班级制度的范围要缩减。“不准做”、“违者罚”等,是传统制度的用语。制度的条文越多,其束缚性就越大,学生的个性就越容易受压制。缩减班规的条文就是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尊重,就是最大的人情味。

第二,出发点要尽量温和,要注重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如果学生一违反制度,教师就按条文处罚,毫无商量的余地,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不是马上处罚,先提醒、警告,或采取其他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先有个认识转变的过程,效果会更好。

第三,增加奖励机制。如果制度只有罚没有奖,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采用有罚又有奖、有减分又有加分的办法,让犯了错被扣了分的学生,有一个加分的机会,通过去做好事争取加分,从而抵消被扣的分数。这种机制体现了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当规范意识牢牢地印刻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不断沉淀并最终凝成一种责任时,学生就感觉不到规则的存在,从而超越了一个“自然状态的旧我”,精神的自我完善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个性发展为取向,制订班级激励与评价机制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应更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评价。

2.提倡评价内容的人本化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因此,班级制度管理中,教师应对每位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评价,并尽可能指出他的潜力发展之所在。评价内容绝不仅限于学业成绩,而且更关注人的发展,如能力倾向、思想品德、人格发展等指标。

3.评价方式的多维化

除了口头评价外,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书面评价、显性评价、隐性评价,还有即时评价、终结评价等。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的管理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在性。教师不是班级唯一的主管,不应简单地发号施令,而应该自觉地“放开自己的手”,给学生相对的自由,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悦、集体成长的快乐,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案 例

我们在低年级班中建立了“岗位十大员制”,岗位十大员每月轮换一次,并为其评定最好的五颗星;在三至五年级的岗位管理设置中,班主任让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起名称,自设岗位,如服务类有报纸发行员、雨具管理员、午餐服务员、饮水站站长、电化站站长、图书角服务员、包干区清洁员等;学习类的有各学科的课代表;行为规范类的有节能员、安全岗、护绿员、记分员、行规示范员等,当然还有各班与众不同的特色岗位,如“顶呱呱俱乐部负责人”、“顶呱呱餐厅服务员”、“布谷鸟通讯员”、“小鱼儿领航员”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特长爱好应聘岗位,之后每月一次考核,定期轮换。如有个班级利用学生开展“顶呱呱找岗位”的活动,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去选择合适的岗位,在班级管理中找回自信。开学初,班级岗位采取自己“选岗竞聘”的方法,学生大多都自愿报名,有的怕岗位落选,竟报了几个岗位。班主任对全班岗位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后,适当进行协调,如“报纸发行员”有三个学生报名,班主任让全班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确定了一个动作迅速、做事认真的男生,对落选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努力,下一次轮换岗位时再争取。

同时开展“小岗位认真尽心顶呱呱”活动,由于小岗位都是学生自愿报名的,有的还是通过竞争得到的,学生们格外尽责。许多学生被评为“岗位顶呱呱”,在管理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能力。

以上的“班级小岗位”制度,使班级中没有一个“闲人”和“客人”,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人人在管理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服务、学会生活,人人都是小主人。这样把班级还给学生,学生就会时时刻刻对班集体、对同伴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时时处处主动为班集体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获得发展。

当学生真正参与了班级管理,他们才能将外在的“胁迫文化”转变为内在的“自觉文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班级文化,在参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参与将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痕,这些印痕将伴着他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