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实施辅导,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问题,改变不良心理状态之后,辅导过程并没有真正结束,辅导员还应就“结束辅导”本身做一些工作,如对辅导情况进行总结,帮助辅导对象回顾工作的要点,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出辅导对象的进步、成绩和需注意的问题等。辅导员要帮助辅导对象愉快自然地结束辅导。

第三节 个体心理辅导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经常会遇到很多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纠正他们所存在的错误认知,矫正不良行为,排除消极情绪,从而避免或减少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个性,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个体辅导的目的。

一、个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和特点

个体心理辅导就是指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通过个别化的辅导,解除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

个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个体心理辅导要遵循教育模式,它不同于医学模式,解决的是儿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问题或一时性困惑;第二,个体心理辅导以调适性辅导为主:清除障碍,实现预防发展功能;第三,个体心理辅导是促进青少年自我成长的过程:认识、悦纳、完善自己;第四,个体心理辅导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和谐人际民主气氛,进行“自助”;第五,个体心理辅导是一个专业化的服务过程:用专业化方法手段帮助儿童青少年。

个体心理辅导的工作范围主要是:①预防儿童青少年一般心理问题;②解决儿童青少年一般心理问题;③发现并转诊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儿童青少年。

二、个体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

个体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阶段,了解和重视每阶段的任务以及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一个特定的心理健康辅导来说,这些阶段的重要性可能不同,有些阶段可能交叉进行,但是,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立的作用。

1.建立辅导关系

为了帮助辅导对象解决问题,关键是要与辅导对象建立起良好的辅导关系,使之感受到安全、可信,受到尊重和理解。辅导双方的合作是良好辅导效果得以产生的基础。因此,辅导员必须与辅导对象(或其家长)达成合作的共识,必要的时候,需要以书面的形式将双方的共识记载下来,以明确辅导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有效辅导关系的步骤:

(1)平等沟通。辅导员的等级地位观念会增加辅导对象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从而使辅导过程一开始便罩上不愉快的阴影。

(2)良好的第一印象。要使辅导对象感觉到辅导员热情和蔼、平易近人、可以信赖、风趣、体贴、确实有才华。辅导员的服饰要整洁大方,情绪要严肃稳定而富有热情,言语要充满自信而判断准确。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带来职业上的信任感。这是辅导工作的良好开端。

(3)善于启发。要善于运用各种会谈技术鼓励辅导对象进行表达,叙述所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到的困扰。

(4)解释和保证。在必要的时候,辅导员还要向辅导对象进行解释和保证,在辅导过程中所谈论到的个人问题和看法,不经本人同意,不会披露给任何人。

2.了解问题,分析诊断

与辅导对象建立起了良好的辅导关系之后,辅导员可以通过会谈、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和澄清辅导对象的心理困扰或问题的性质、原因、表现和严重程度,进而判断其是否属于心理健康个体辅导的适用范围。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辅导员应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信息。提问方式因人而异,了解问题的基本框架包括:①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了辅导对象的困扰,问题涉及到谁,在何处、什么时候发生。②辅导对象存在或出现了哪些反应,他的情绪感受和思考过程是怎样的。③辅导对象的反应可能导致哪些方面的后果,对辅导对象本人及有关的别人会有哪些影响。

3.确定并实施辅导方案

(1)确立辅导目标。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的基础上,辅导员应该和辅导对象共同协商和制定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辅导员可以这样提问:通过辅导,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等。

确立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目标是具体的,是最重要、可操作的。②目标是可行的。③目标是心理学方面的,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手段来达到,如变得自信,不再自卑,少发脾气等,而不是社会或其他方面的目标。④目标具有结构性,应经常进行检查、评价和调整。

(2)确定辅导方案。确定辅导方案就是双方共同拟订类似日程表一样的安排,明确双方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件,怎么去做,做完如何等等。

有效的辅导方案的特点:①由辅导双方协商确定。②有效可行性。③设想多种可能的辅导方案,择优采用。④可调性。⑤经济性和简便性。

(3)实施辅导。实施辅导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辅导员要介入到辅导对象的行动过程中,对遇到的困难、不明白之处予以及时的指导,帮助辅导对象靠自己的努力,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来实现心理成长。②辅导员要保持对行动过程的监控并作必要的调整。③辅导员要随时注意评估辅导的进展情况,并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保持双方良好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辅导双方可以调整和修正辅导的目标和方案。

4.结束辅导

通过实施辅导,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问题,改变不良心理状态之后,辅导过程并没有真正结束,辅导员还应就“结束辅导”本身做一些工作,如对辅导情况进行总结,帮助辅导对象回顾工作的要点,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出辅导对象的进步、成绩和需注意的问题等。

在结束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处理好辅导关系的结束环节。成功的辅导关系在结束时会使辅导对象感到一些不情愿,甚至依恋,他担心失去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要独自面对今后的挑战。辅导员应及时说明,今后会仍然关心他的情况,随时提供必要的支持。辅导员要帮助辅导对象愉快自然地结束辅导。

(2)针对辅导对象的情况,辅导双方要讨论:在结束辅导后一段时间如何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如何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以后的生活里,从而扩大辅导效果,促进成长发展。

(3)在辅导结束之后,对辅导对象进行追踪反馈,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步骤。当然,辅导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处理是无须进行专门的追踪和反馈的,只有那些重要的、复杂的问题,才需要进行追踪观察,以利于辅导效果的巩固和发展。

追踪观察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直接征询辅导对象,邀请与辅导对象有关的人员进行座谈讨论,如班主任、家长、朋友等。就追踪反馈的结果来说,一般可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问题得到解决,辅导效果显著。

第二,部分问题得到解决,辅导取得一定效果,但不显著。这种情况向辅导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辅导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适当调整辅导目标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辅导对象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辅导无效。对于这种情况要冷静地分析导致辅导无效的原因。

总之,个体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由不同的阶段构成,每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和侧重点。它们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形成完整的一体。

5.停诊或转诊

停诊是在辅导效果不佳或完全无效的情况下,由辅导双方共同作出终止辅导关系的决定。有时,终止辅导关系是由辅导对象主动提出来的,不管其动机如何,辅导员都要尊重对方的意见,不要生硬地继续为辅导对象提供“帮助”。

停诊之后,辅导员应在征得辅导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将辅导对象介绍给其他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这种做法叫做转诊。转诊之前,辅导员要向辅导对象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继续为其提供帮助,其他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人员的专长及特点是什么。在辅导对象认可的情况下,辅导员可将有关资料及辅导情况一并转给后继的咨询员或治疗师。

三、个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态度

1.同感

也称之为共感、共情、设身处地,是感同身受的意思,同感应使人对当事人内心世界的感受犹如亲身体验一样。同感是整个辅导关系中最重要的成分,如果没有同感,则辅导过程一无所成。简而言之,同感即是学会设身处地地以另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以真诚与平等待人为其先决条件。

特别要注意的是,同感不等于同情。同感与同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客位式反应,完全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的反应,因而是平等的、共鸣似的反应;而后者则是一种主位式反应,包含对受导学生处境的怜悯,故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似的反应。两者之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当一个人因失恋或家庭遭遇不幸来寻求辅导时,如果辅导教师以“噢,你真不幸”或“你真可怜啊”之类的话语来做答,则会严重损伤受导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不愿再说下去。因为他此时此刻需要的不是对方的怜悯,而是理解与鼓励。反之,如果辅导老师以“噢,你一定很不好受”或“你一定感到很压抑”之类的话语来做答,则会令该学生感到被理解,并愿意继续谈下去。

大家还应注意的是,同感不等于同意。其差别在于同感是为了增进对受导学生的了解,借以摸清他的思维方法,获取他的信任,建立有效的思想沟通,以最终帮助他积极面对与克服个人成长中的障碍。所以,它接纳的是受导学生其人,而不是某些偏差与不良行为。换言之,同感力求认同受导学生的思维方法,但不求认同其行为。

2.尊重

尊重亦是个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之一。尊重的最直接表示是接纳。所谓接纳,就是要求辅导教师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价值,对于受导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温暖的、亲切的关心。把受导学生当成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人,不论他表现出怎样的感情或态度都予以接纳,辅导者面对受导学生所表现的感情,与其共同体验,从而促进其自我探究或自我表现。

美国著名心理辅导专家伊根(G.Egan)指出,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的看法,更是一种价值观,是用行为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接纳、同感,也意味着非指责、非嘲讽、非强加于人、非自以为是。所以尊重可谓温暖的化身。它之所以有巨大的辅导效力,主要是因为它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自主、自立能力。

事实上,心理辅导也是表现与传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艺术。所以,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能胜任心理辅导工作的。

3.真诚

真诚也一向被认为是心理辅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除非辅导教师能够在辅导过程中显出真诚,否则受导学生就不可能真正信任辅导教师,向他敞开心扉,倾吐胸臆。因此美国心理咨询专家杜阿克斯(C.B.Truax)指出,真诚是指辅导者在辅导接触中能够以真实的自我表现面貌出现,不带有任何自卫式的伪装,以很开放、自由的面貌投入辅导工作。

因此,所谓真诚,即辅导老师要以真正的自我面目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戴假面具,不故作姿态,不以势压人,不自以为是,不例行公事,而是表里如一。对受导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与棘手的问题,辅导教师也是能答多少就答多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不会因为维护教师的面子不懂装懂,或强加于人,令受导学生望而生畏,不敢讲实话,讲真话,进而影响辅导的顺利开展。

简而言之,辅导是人际心灵的沟通。辅导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获得受导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与信任,建立起思想沟通的基础,不表现出充分的真诚是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开端的。

4.无条件积极关注

什么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呢?在罗杰斯看来,人都是善的,都有积极向上的发展愿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父母爱孩子,不是因为他表现好才喜欢他,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就尊重他、喜欢他。根据罗杰斯的观点,每个人都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被引以为荣。孩子会发现自己不需要隐藏可能引起爱被撤销的那部分自我,能够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把弱点和错误也可以纳入自我观念,自由地体验全部生活。

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不管来访者是谁,来访者也许曾经是个在道德观念中无法接纳的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是去肯定他所做的任何有违伦理的事情,而是尊重他,给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相信他自己的力量,把来访者本人与他做的事情分开,不去给予任何评价。

四、个体心理辅导常用的操作技巧

心理辅导是人际沟通的艺术。它要求辅导教师认真地听受导学生讲话,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地响应其讲话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适度地自我表露等影响技术来增进对受导学生的了解。这一过程通常要求辅导教师掌握并灵活运用以下会谈技巧及非语言技术。它们是辅导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常用手段。当然,这些技巧并不代表心理辅导的所有技巧,它们是比较常用的技巧。

(一)会谈技巧

在会谈中有三件事:询问、倾听、影响技术

1.询问

询问有开放式、封闭式两种提问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反应式问话。

(1)开放式提问(什么、怎么)。如:“你为什么来这里呢?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你觉得怎么了?最近有什么烦恼吗?”

(2)封闭式提问:“是这样的吗?”问,而不是告诉。问,是咨询师与当事人探讨的重要方式,咨询提问的优点在于:①避免让咨询者以为自己比当事人懂得多。②让当事人有说话的机会。③让当事人控制谈话的方向和内容。④提供一个没有威胁而且能鼓励当事人疏泄的机会。⑤是一种信任的表达方式,完全专注于当事人的感觉和想法。

(3)反应式问话(回应)。把当事人所说的话重复给当事人,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选择性重复,代表了某种导向。选择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式会谈技巧。采用反应式问话要注意:①不可以追问当事人,如果当事人不想说,尽量不要追问、逼问。②不可以对一些敏感话题作太婉转的提问。

2.倾听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90%的咨询是咨询师在听,倾听的积极姿态表现在行动上,积极地关注别人。它要求辅导教师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以求设身处地地思考与反馈之功。倾听分:

(1)有效(专心)的倾听。有效的倾听是倾听者将对方的叙述与感觉用他自己的语言总结给他听(“看起来是不是那样”)。有效倾听的优点:①你接纳了对方的感觉,对方会乐意将问题告诉你,并与你分享更多的忧愁。②当一个人能够发泄自己的感觉时,同时也就有能力开始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效倾听的技能:“我看看你是不是这样说了。”“我听见你说。”“就你看来。”“你是这样感觉(认为、觉得)的吗?”

(2)无效的倾听。诸如不能真正体会对方的感觉或以己度人,好为人师。例句:

“你不应该觉得这样。”(命令、要求式)

“你应该。”(警告式)

“你了解吗,我不这样认为。”(说服、争执式)

“你为什么不。”(指导、告诉式)

“那你就错了。”(批判、责备式)

“我同意你的。”(称赞式)

“你的原因在于。”(解说、诊断式)

“你在说什么?”(调查、寻究式)

“这个我们以后再说。”(转向、避免式)

“看你和林黛玉差不多。”(开玩笑、嘲讽式)

当事人收到以上信息时,会产生自卫反应,要不重新调整和掩饰自己的感觉,要不就把自己完全闭塞起来,妨碍了当事人的自我探索与澄清。

注意:①不可以表现得心不在焉,目光要注视对方。②不可以对当事人所说的话作太多的反应(如还有这样子的啊),尤其不要表现得过度惊讶,要把问题正常化。

倾听是咨询过程中最先作出的反应。我们定义倾听为三个过程: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传递信息。

听的内容包括来访者的话语、背后的情感体验、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辅导者不能完全被动地听,必要时应进行引导。

(3)主要的倾听技术。包括鼓励和重复语句、澄清、释义、情感反应和总结。

鼓励和重复语句是指鼓励来访者消除顾虑说出心理的感受,并通过重复性的语句来表达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感同身受,鼓励来访者真实表露。

澄清是指在来访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向来访者提出问题的反应。因为讲话者表达的大部分信息来自内部的参照系统,可能是模糊而混淆的。特别可能引起混淆的是复数代词(他们)、含糊的断语(你知道)和一词多义的语句。如果不能确信信息的含义,就有必要进行澄清。澄清反应通常以疑问的语句表达,并以下面的语句开始,如“你是说……”或“你能试着再描述……吗?”或“你能澄清……吗?”

释义(说明)是指将来访者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它包括有选择地注意求助者信息中的认知部分,并将求助者的主要想法用咨询者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效的释义不是鹦鹉学舌。再编排时应该小心选词,以便引起进一步讨论。例如:

来访者:“我知道整天坐在或躺在床上并不能消除我的抑郁情绪。”

咨询师:“你知道,你要避免整天躺着或坐着,以减弱你自己的抑郁情绪。”

这样的回答不恰当,不能一起进一步详谈。有效的释义反应可以是:“你已经意识到,你需要离开床铺到周围四处走走,以便减少抑郁。”

情感反应是对来访者的感受或求助信息中的情感内容重新加以编排。情感反应与释义的不同在于,情感反应要对信息加入情绪基调或成分,而这是释义反应没有的。例如:

来访者:“所有的事情都很枯燥,没有新鲜刺激,没有让人兴奋的事情。我的所有朋友都不在身边。我希望我有钱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咨询师(释义):“由于朋友不在身边,又没有钱,你现在没有事情可做。”

咨询师(情感反应):“你感到现在的状况非常乏味。”

情感反应的目的是让求助者觉得被咨询者理解了,鼓励求助者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帮助求助者控制情绪,帮助求助者准确地区分不同的情绪感受。

总结则是释义和情感反应两种反应的进一步延伸,它将信息的不同内容或多个不同信息加以连接,并重新编排。主要目的就是将求助者信息中的若干元素联系起来,识别出明确的主题或模式,打断求助者的不断重复,调整咨询的节奏,回顾在过去咨询中已取得的进步。包括以下问题:来访者今天和以往对我讲述了些什么?这些信息包含的关键内容和关键情感是什么?来访者今天和以往反复强调的是什么?其中的模式和主题是什么?怎样知道我所做的总结有效?

3.影响技术

倾听技术主要是从求助者的角度或参照框架出发,对来访者发出的信息进行反应。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还要求辅导人员能积极投身于会谈过程,有时允许辅导人员超越来访者的参照框架,从辅导老师自己推理结果和知觉的角度作出各种施加影响的反应,主动采用影响对方的技术,那么来访者的改变将会更快,更有效。辅导人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积极影响来访者并促其成熟,从辅导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这时的会谈就真正成为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影响的技术有指导、解释、忠告、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等。

(1)指导。就是直接指示来访者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说如何做,它是最具影响力的辅导技术之一。指导的本质在于直接造成行为改变,它明确地指示学习什么、改变什么,以及如何改变、如何学习,所以指导有强烈的行为取向色彩。尽管一些学派不赞成指导技术,但不同学派的咨询辅导者都或多或少使用指导。指导方式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是指导言语的改变,就是指导来访者改变言语表达。如要求来访者把“我应该”改为“我希望”。

其二,是给予特殊的建议和指导,如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建议修改作息制度,每天坚持适量的娱乐和锻炼。

其三,自由联想式指导,如对有强迫观念的来访者,指导他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回想童年时的经历等。

其四,是角色指导,采用角色扮演、角色替代等方法,指导来访者获得新的经验。

其五,是训练性指导,如松弛训练、脱敏训练、宣泄训练等。

(2)解释。就是辅导员依据某一理论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说明和分析,使来访者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解释是最重要的影响技术之一,它可以使来访者的世界观产生认知性的改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种效果。解释分两种,一种是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另一种是根据辅导者自身的经验、实践与观察。针对来访者不同的问题,辅导者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应该说,解释是影响来访者技术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最有创新性的一种。

运用解释时要注意:第一,了解情况,准确地把握问题,根据来访者特点因人而异,确定解释的理论和依据。第二,解释不能强加于人,最好在来访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时进行解释。第三,解释不能过多,防止来访者否认辅导员的参照体系。

(3)忠告和提供信息。就是指对来访者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忠告,给予指导性和参考性的信息,以帮助来访者思考问题,作出决策。在与来访者面谈时,提供信息,提出建议,提出劝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职业心理咨询中尤为重要。在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因为学生的经验、阅历、知识有限,提供建议和忠告的价值则更大。

但在使用这一技巧时,需注意:第一,防止这一技巧给会谈带来潜在的危害。如来访者对建议或忠告不以为然,就会妨碍辅导进行。第二,建议和忠告的话语要含蓄委婉。如“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第三,提供的忠告和建议一般不宜太多,过多使用会失效。

(4)自我开放。也叫自我暴露,自我揭示等,是辅导员公开暴露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等,与来访者共享。自我开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为来访者树立好的榜样,从而增进来访者自我开放。自我开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来访者表明在会谈时对来访者言行问题的体验,如“我很高兴,你这么信任我”,“我和你一样,感到失望”。另一种形式则是告诉来访者自己过去的有关经历和情绪体验,如“你说的这种情况,我过去也遇到过……”。自我开放需建立在一定的辅导关系之上,而且要适量。过多暴露,就会挤占来访者的时间,并可能超出其心理准备,认为辅导员心理也不太健康。另外,过度开放可能给来访者的心理带来负强化,增加消极影响。

(5)影响性概述。是指辅导员把自己所叙述的主题、观点、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当会谈的一自然段落完成或一次会谈结束时,使用概述作为一个小结。影响性概述的作用之一是使会谈显得有结构,富有条理,避免会谈混乱。另一作用是使双方有机会对刚才的谈话作一番检查,强调某些重要内容,加深印象。第三个作用是为下一步会谈的主题做好准备。运用概述时,一要条理分明,重点突出;二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二)非言语技术

会谈并非只是说和听、问和答,人们不仅要用口头语言说话,还要通过非言语的表情、声调、姿态、手势等进行交流。心理辅导是言语内容和非言语行为交互作用而达成的,许多时候,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比言语表达的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真实。非言语技术有:

1.目光注视

在人的面部表情中,眼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辅导员与来访者在会谈时,常会有目光的接触。通常辅导员注视来访者,表示对他的谈话感兴趣,而当辅导员讲话时,与对方视线的接触会少些。一般讲话多的人比听话多的人更少注视对方。视线的接触在会谈时因谈话的内容、气氛、场合、辅助关系等,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形式。辅导员应注意自己的目光,如果对方谈话时,你却在那里看着别的东西,或者东张西望,目光游移不定,就会妨碍来访者继续表达。目光的使用怎样比较合适呢?一般情况下,当你倾听对方叙述时,目光可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目光注视的范围以人的面庞为宜。另外,目光不要始终注视对方,如发现对方有意避开目光接触时,就不要紧盯着对方。

2.形体动作

人的姿态、手势是极为丰富的,是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作为辅导员在来访者面前,总的原则应是使自己的身体语言融入辅导过程中,以有利于咨询与辅导。比如,会谈时,辅助一些手势能加强言语表达的含义。但会谈不是讲课和演讲,手的动作不宜过大,也不要对来访者指指点点。还有,在倾听来访者谈话时,使自己面对对方,身体略微倾向于来访者,并用点头、示意等表示对对方的注意和肯定。另外,在来访者面前不必正襟危坐,但应注意姿态端正,不宜过于随便。如有些辅导员在来访者面前跷起腿,这是可以的,但跷起的腿抖动不停,让来访者心烦意乱就很不合适。总的原则是,在会谈中,身体既要真正表现出自在自如,又表现出对对方的真切关注。

3.声音特征

声音特征是指说话的音量、音调、语速、语气和节奏等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对辅导关系的建立和辅导的效果均会产生影响。来访者在听辅导员讲话时,说话的内容对来访者来说是理性化的东西,而从声调、语气中他可以感受到某种情绪和态度,而且由此诱发出来访者自身的态度和感情。那么,作为一个辅导员,其声音能否让对方感到舒服、顺耳、温暖,就特别需要注意了。例如,当一个来访者进入辅导室的时候,辅导员语言表达的内容是欢迎和关心,但声音是淡漠和敷衍,则来访者更相信声音的含义而不是语言的意义,因为语言比声音容易作假。只有对来访者真切地关心和尊重,辅导的语言中才有了灵魂,说的话语才会激动人心。为此应注意:辅导员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以等于或低于来访者音量为宜;语速应稍缓,尤其是当来访者激动时语速加快,辅导员的语速应更缓,以平静对方;语调要有些抑扬顿挫,不要太平淡单调。还有一点,注意使用停顿,以引起来访者重视,集中注意力,产生领悟和思考等。

4.距离和角度

会谈时,与来访者的空间距离和相对角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侵入这一空间,就会产生不安、焦虑、不满和反抗。辅导中,双方相距太远会使对方产生冷漠、疏远、孤独的感觉;相距太近,又会使对方局促不安。双方距离的适宜性,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室内和室外、同性和异性等等,就有区别。一般来说,不宜太远,接近一些较好。当然,所谓远近的距离,应以来访者觉得合适为宜。关于双方位置的角度以互成直角较好。因为完全正面相对,有使人产生无法回避的感觉,易导致局促不安。直角相对既可以相向又可以侧身,能保持视线既不长久对视又可随时接触,使人感到轻松。

5.沉默

会谈时出现沉默,并由此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会使双方不知所措,严重时会影响双方继续进行辅导的信心。对此,作为辅导员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惊慌失措,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率先打破沉默,引入辅导正题。出现沉默时,辅导员应迅速判断和分析沉默的形式: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同时还要分析沉默是来自于辅导员还是来访者。在这些问题比较清楚时,应付沉默就会自如了。例如,当辅导员看到来访者陷入长久的沉默之中时,可以适时地问“能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吗”,如果来访者由于思考而沉默时,辅导员最好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以等待对方打破沉默,若沉默时间过久,可以以关切的询问提示对方。总之,沉默并不可怕,表面上看,它可能是辅导中出现的危机,但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转折契机。辅导员对沉默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仔细分析,把握机会,跟踪追击,往往就会有大的突破。

思考与探究

1.作为班主任,如何根据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2.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3.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什么意义?

4.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是什么?

5.班主任应怎样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