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进行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密执根大学教育系副教授P.爱德华兹和L.S.扬说:“最近,人们把美国儿童成功跨入21世纪的希望寄托在重新利用我们过去的方法,即家长作为学校的伙伴参与其孩子的教育上。”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当然,说它重要,并不是可以取代学校教育,而只有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合发挥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各自的教育优势、局限性以及两者的互补性决定的。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人才培养的素质化要求,家校联合发挥教育功能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而实现家校联合的关键就在于班主任。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必要指导,能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一、畅通联系渠道
1.家长会
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窗口,召开家长会,意在与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理应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媒介。
班主任首先应该对传统的家长会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把家长会开成学生喜欢、家长高兴的亲情会和互动会;其次,明确家长会的目的,即在学校家庭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上,使之成为共同教育学生、促其发展的交流会,而不是告状会、批判会;再次,家长会的形式应丰富多彩,可以开成研讨会、联欢会、培训会、交流会、表彰会、感恩会等。不管什么形式的家长会,它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要希望一次家长会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要希望家长会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但家长会不能回避问题,而要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一次集中解决一至两个问题(如上网、课外阅读、人际交往等),也就是说家长会要专题化或主题化,追求实效、高效。
2.家访
家访,让教师能够接触和了解学生的其他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影响的情况,在家庭的情景里观察到学生的一些气质以及性格方面的特征。家长在自己家里会见老师,会感到精神放松,心理平和,有充足的机会向老师问一些问题,获得他们所期望的教师和班级发展情况等信息。孩子从家访中能充分感受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在信息化社会,传统的家访仍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链接
教育伙伴:新课程下家访工作的实践基点
家长是学校的教育伙伴。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怎样处理这一伙伴关系的。视家长为学校的教育伙伴,借此改变“学生害怕告状、家长拒绝受访、教师不愿家访”的局面,是新课程下家访工作的实践基点。
一、树立家长是学校教育伙伴的思想,谨防家访工作陷入误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家访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家长是学校教育伙伴的思想,讲究方法与策略,谨防家访工作陷入误区。
一忌“恶人告状”式家访。家访的目的在于教师与家长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共商教育对策,帮助学生成长。教师一味地“告状”,数落孩子的不是,容易引起家长的情绪波动,并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惩罚。教育目的未达成,相反,极易造成师生对立。这样,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被人为阻断,导致教育失败。因此,家访时要不避讳学生,当着学生的面诚恳地、客观地分析其优缺点,让学生信服,令家长坦然。教师和家长当着学生的面,一起商议教育对策,既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猜疑,又可增强对教师的信任,为教育成功奠定基础。
二忌“亡羊补牢”式家访。如果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早有觉察也深知需要家长配合教育,却不去家访,等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已经恶化才去找家长商讨补救措施,此乃“亡羊补牢”式家访。此种家访极其有害:一是既成事实,已经给学生思想上造成不良影响;二是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此时家访,虽有可能遏制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但完全根治却极难。所以教师必须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跟进,主动跟家长协调解决,防患于未然。学校要建立健全家访制度,包括初访、特访、定期访问、跟踪访问等;教师和家长要保持经常联系,争取把学生身上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忌“反客为主”式家访。家访时,教育对象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家长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既是教师所关心的,更是家长所期盼的。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极为关注,对其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极为忧虑。因此,教师家访时要跟家长平等协商,对学生的问题一起耐心地研讨和“会诊”,最好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切不可摆出一副“祖师爷”的样子,对家长左一番告诫,右一番训导,似乎孩子的问题都归咎于家长不得法的教育。如此反客为主,让家长诚惶诚恐,在孩子面前颜面尽失,家访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忌“冷酷无情”式家访。家访的重要内容是通报并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若以分数作为家访的切入点,冷酷无情地告知学生的成绩,容易使家长感到失望;而学生一旦觉察教师对自己没信心,往往也会自暴自弃,最后导致厌学乃至辍学。教师家访时态度“无情”,会让学生及其家长觉得“无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家访时应该着重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学习上有无外界干扰,引导学生排除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与家长建立督学机制,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不可用冷冰冰的分数打击学生的信心。
五忌“徇情枉法”式家访。教师家访必须目的明确,要着眼于解决学生某方面的问题,找到促成其进步的良方,切不可假家访之名、行谋利之实。如果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易关系,就亵渎了师生间的纯洁感情,也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极易引起家长不悦,从而降低自己在家长和学生中的威信。所以家访目标要专一,动机要端正,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家长热烈欢迎为家长所急、为学生所想的家访,这时他们接待热情,视教师为知心朋友。教师确实有事须请家长帮忙,可安排在家访之外进行,做到公私分明,切勿徇情枉法。
二、践行家长是学校教育伙伴的理念,确保家访工作取得实效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家访,可以使教师更清楚自己工作的得失,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家访要以人为本,体现以家庭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认真践行家长是学校教育伙伴的理念,使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家访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清家访工作的重要性
新课程确定了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家访,教师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学生的社会表现及其个人成长史等,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树立并认真践行“家长是学校的教育伙伴”的思想,从落实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家访。基于此,教师不能把家访当成单纯的任务,或“情况汇报”。在和家长交流时,要防止居高临下的训斥、无端埋怨的做法,要和家长站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心平气和地交流。这样,家长也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主动地跟教师交流,在家校之间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育人氛围。
(二)明确家访工作的目的性
家访的目的是教师与家长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共商教育大计,促进学生成长。几年前,笔者到一位插班生家家访时,他妈妈急切地问:“老师,是不是我孩子在学校违反校纪了?”我告诉她,孩子已经顺利渡过对新环境的适应期,目前在校表现非常好,因此特意前来报喜。孩子听了,得意地笑了,家长听了也特别开心。趁此机会,我们拉家常般地聊起了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当然,我们也很自然地谈到了孩子有待提高的地方。孩子很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当中,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清醒的认识,并且积极和老师、家长一起,制订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计划和措施。多报喜,巧报忧,方能达到家访的预期目的。
(三)加强家访工作的计划性
为了保证家访工作的实效,教师在学期初要制订详细的家访计划,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制定措施与方法。例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家访,重在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克服畏难情绪,并特别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树立其自信;对纪律较差的学生,重在培养其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素质,完善其道德人格,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加以培养;对优等生和学生干部进行家访,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恰当定位,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对于在某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采取家访报喜、作品展示、委于重任等方式鼓舞他们,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总之,对各类学生的指导要目的明确、措施得当、方法灵活。
(四)突出家访工作的针对性
要提高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在家访前,教师要逐一了解受访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个性品质等,并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文化修养等进行摸底,做到胸有成竹。家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教师滔滔不绝,面面俱到,家长则会一头雾水,家访便失去意义了。要使双方的话题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缺乏针对性的话题,可能会由于某一方掺杂进消极情感体验而产生误解或隔阂,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注意家访工作的延续性
每次家访后,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家访后的表现,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并精心策划家访后的延伸教育。由于家访会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教师要注意及时对学生加以督导和教育。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矛盾斗争,急需外部力量的辅助,以达到思想上的涤荡和行为上的转变。通过重点观察或促膝谈心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学生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引导,并及时把这种变化告知家长,以便家长适当调整教养态度和教育策略。教师和家长一道促进学生的进步,使家访工作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家访工作,视家长为学校的教育伙伴,真正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3.网上沟通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班主任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挨家挨户的家访有一定难度。再者,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私人空间意识逐渐增强,有些家长不太喜欢教师上门家访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建立起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密切沟通的平台。有些话当面不好说的,借助于这些平台也许可以更冷静、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4.书面沟通
在老师和学生及家长之间架设书面沟通渠道是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书信不受时空限制,清晰,方便阅读,易保存,在家校沟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每个学期初,可以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全体家长明确本学期班级发展的目标、任务及措施,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这种沟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少,更加有弹性,也更加全面、立体、仔细,更加有效。家长们对孩子班上的情况尤其是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也愿意、善于作出反馈。家长的反馈意见是班主任及时调整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这种特殊形式的沟通在家校之间、师生之间架设了沟通心灵的桥梁,增强了教育合力,提高了教育效率。
5.携手开展活动
班级开展活动时,可以邀请一部分家长志愿者参加,这样不仅能密切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而且能充分发挥家长的长处,让学生受益匪浅,从而提高活动质量。如有的学校开展六一游艺活动,吸引了不少家长志愿者,他们有的指导孩子摆出了美食摊;有的摆出了苇叶编织摊,教孩子用芦苇叶编出风车、青蛙等工艺品;还有的和孩子合作出摊玩泥塑……其他家长有摄影摄像的,有维持秩序的,有做拉拉队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6.家长访校日
班主任每学期选择一天向所有家长开放,欢迎家长进课堂听课,参加课外活动,与任课老师交流,充分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真诚地邀请家长提出宝贵意见,齐抓共管班级教育,促进班集体健康快速地发展。在家长访校日,班主任还可以组织班级餐会、亲子联欢等富有创意的活动,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分享教育经验,探讨教子良方,增进感情,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争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也是很有帮助的。
7.家长学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长学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家庭—学校教育。举办班级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传授教育的理论与教育技巧。家长学校有函授和面授两种。函授即通过发放学习资料,传授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家庭教育理论和经验;面授即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家长传授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班主任办好本班的家长学校,能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好形式,不仅传授了教育理论,而且沟通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把教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师和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做好学生家长工作,必须研究家长的不同类型。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家长大体分为五种类型:物质刺激型、惩罚型、放任不管型、束手无策型、科学教育型。这种分类并不十分科学,互相之间有交叉和重叠,比如束手无策型家长开始时可能是物质刺激型,或是放任不管型,或是惩罚型,后来因为以上方法造成教育的全面失败,最后成为束手无策型。我们在研究了家长的教育类型后,方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家长类型准备不同的教育策略。一位学生家长是个大老板,非常有钱,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并且有自己的教育理论——“树大自然直”。班主任针对这种情况,家访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查找了许多资料,收集了许多“树大不直”的事例。家访时,这位家长十分傲慢,班主任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从他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谈起,谈优点,谈缺点,讲现在,谈未来,一个个事例,一个个教训,慢慢地这位家长放下了自己的架子,静听,点头,最后信服地说:“老师,谢谢您给我上了一堂课,过去我一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现在看来错了。今后我一定配合您搞好家庭教育……”从此以后,这位家长变了,常常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孩子在校品德表现和学习情况,并汇报孩子在家的表现,这位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教育下,学习、品德有了很大的进步,以理想的成绩升入中学。
我们应该看到,不管哪种类型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根据这一共同点,只要我们找好切入点,班主任老师就一定能找到与家长共同的话题,只要班主任老师推心置腹,讲话入情入理,以理服人,一定可以医治好家长在教育上的疾患。班主任要和家长合作好,关键在班主任一方,班主任要主动,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当好家长的参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定会取得最佳家校结合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沟通策略
传统的家校联系多是班主任“一言堂”,以说作业、说成绩、找问题为主要内容,报告后进生违纪行为,从而产生“教师向家长告状,家长找孩子算账”的不良效果,致使一些后进生怕老师找家长,后进生的家长也怕见老师。要增强家校联系的吸引力,必须更新观念,革新内容,创新方法,对家校联系进行全方位改造。
1.要尊重学生家长
班主任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家长都应一样看待,都应尊重他们。如果对一些自己喜欢的学生家访多、报喜多,会使得有些家长昏昏然,认为自己孩子什么都好,其实这样反而不利于教育。反之,对一些不称心的学生,家访少,一旦学生出现问题,总是习惯于下命令:“叫你爸爸或妈妈明天到学校来一下!”学生只好惶恐不安地回家传达,使有些家长产生心理障碍,认为班主任又来报忧了。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尊重学生家长,克服埋怨的情绪,不要伤害家长的感情,不要使用推卸责任的讽刺、挖苦的语言。要通过家访真正使家长感到:教师是在尽职尽责尽心地教育他的孩子。
2.要正确评价学生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优秀的。如果班主任在家长面前只说学生的缺点而不提优点,会严重地挫伤家长的自尊心。在家校联系中,班主任应该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学生的可塑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的认识。班主任不能对优秀生的家长只谈优点,对后进生的家长只谈缺点,但也要防止报喜不报忧,要注意把握好评价的“度”。
有一个学生属于“双差生”,家长每每见到班主任就没有精神,好像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信心。班主任苦思了很久,有天放学时,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找这个学生的优点。第二天收集起来,还真是不少。于是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在班上花了十分钟,把同学们找出的优点一一介绍了一下。这个学生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家长也说:“从来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个学生后来反省了自己,在班上请同学们给自己找毛病,也找了一大堆。他在反省中这样写道:“我从来就不知道同学们还这样看得起我,我决心一点一点地改,我要对得起同学们对我的信任。”
3.要讲究语言艺术
俗话说得好:“一句话说得让你笑起来,一句话说得让你跳起来。”由此可见与人交流时语言艺术的重要性。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更应讲究语言艺术,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让家长乐于与你交流,乐于接受你的建议,乐于和你一起共同努力教育好学生。
例如,有位同学不爱学习,整天就是拿一张纸写写画画,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时,先大大地表扬了这个学生的绘画特长,说他的孩子的智商很高,家长表面上谦虚,但看得出实际上非常高兴。于是班主任趁机向家长讲,其孩子若能加强学习,一定会学得很好,同时又提出建议,让这个学生负责本班的板报工作,家长连忙表示一定会督促好孩子认真学习。后来,这名学生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回过来想一想,当时如果见了面就“告状”一番,恐怕结果就走向反面了!
4.要善于用心倾听
很多班主任在和家长交谈时,说得多,听得少,有时只顾自己发泄一番,不顾家长的感受。这样家长原来想说的话没法说,憋了一肚子的气,回去拿孩子出气,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很可能会造成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班主任不妨换个角度,做个耐心的听众,用心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和学校教育的看法,一来可以从家长的谈话中了解情况,更好地了解学生;二来可以拉近同家长的距离,赢得家长的信赖和配合。
相关链接
班主任参与家庭教育之要义
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考虑指导家庭教育的问题,通常指导家庭教育有四种基本方式。其一,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里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会后,留下部分家长单独交谈,留下的多数是后进生家长;其二,单独找家长联系,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者违犯了学校纪律,给家长写条子、打电话,有时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其三,使用家校联系本,班主任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写在本子上,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也写在本子上,由学生带来带去;其四,班主任家访,这种方式现在用的越来越少。我们主观上希望和家长配合好,共同促进孩子进步,但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原因在哪里呢?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对规律把握的问题。
指导家庭教育,要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误区,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加强指导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现在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定位不对,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的现象相当普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片面,一心想让孩子上大学,把精力主要放在孩子学习和智力发展上。我们指导家庭教育应该认真研究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给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家长明确自己的主要教育职责是什么,走出家庭教育的各种误区。
指导家庭教育,也有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我们找家长联系,给家长做工作,常常是因为孩子出了纪律问题、思想问题,或者学习不好。把孩子的问题反映给家长,让家长去教育帮助孩子。结果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反复次数多了,有的家长采取强制措施,甚至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弃不管的态度。《班级家庭教育指导》告诉我们,指导家庭教育,要从三个层面上下工夫。首先是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是不是懂得素质教育是怎么回事,怎样看待人才问题,怎样看待亲子关系、德育和智育的辩证关系等等。这些基本的观念问题没有解决,不可能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问题。第三才是家庭教育的方法问题。我们和家长不能就事论事,我们应该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以及个别交流,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教给家长。也就是说,我们指导家庭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家庭教育成为一种理性行为。
指导家庭教育应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班级家庭教育指导》一书中介绍了许多新的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说,一位初中的班主任教师,在班上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他把家长委员会作为班级重要的教育力量,经常向家长委员会通报班级的情况,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帮助分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曾经通过家长委员会成员分工访问家长,解决学生晚自修的问题,效果非常好。一位小学班主任,把报刊上讲家庭教育的文章复印下来,贴在一个大本子上。按学生学号传给家长看,要求家长阅读这些文章,联系家庭教育实际思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不会写,就请家长再复印一篇家庭教育的文章附在后面。这样,家长们传阅一圈等于读了一本家教指导书籍,提高了自身修养,改进了教育方法,促进了孩子们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