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劳动者素质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还影响到人口的有效控制和社会风气的改善。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走教育兴国这条必由之路,是世界发达国家振兴经济的历史经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发达国家中,以日本最为典型。19世纪50年代前,日本还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威”的口号,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从而使日本经济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奇迹,连续20年以每年增长10%左右的高速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其国民教育水平和普及教育的提高。我国青年学者韩茂林在《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书中已经指出,中国从1981~2000年,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差异是显著的。研究生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1.8%,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2.88%、7.73%和0.21%。由于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我国从1981年~2000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1.7%。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教育事业发展大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