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作为百年侨校,推动华侨华人研究,既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科特色建设的根本要求。经教育部批准,此校于2000年获准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最初由华侨华人研究所承担建设任务,后因建设不力,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基地评估工作中被挂红牌。为挽救基地和重新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发展,此校于2006年11月正式成立华侨华人研究院,整合校内资源,担负基地建设任务。2007年4月,此校聘请国侨办原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刘泽彭同志为研究院院长兼基地主任。经过“十一五”期间的长足建设,华侨华人研究院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顺利通过本年度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次基地评估。
一、总体情况
(1)此基地六个学科发展方向更为具体而凝练,分别是: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创新研究、中国侨务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日本政府及其海外殖民机构的“南洋华侨调查”、广东重点侨乡现代化进程、国内外华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海外新移民问题研究。
(2)本着打破单位所属以及区位意识,此基地充分利用教育部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制度平台,以大侨务概念整合各学科研究资源向华侨华人研究倾斜,注重多学科、跨学科,以及为国家人才培养、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服务的意识,追踪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并提升基地刊物的档次和水平,开展高层次学术论坛。目前,此基地下设海外华人研究所、侨务研究所、中外关系研究所、侨务干部培训中心等机构,并与学校图书馆联合建设华侨华人研究文献中心,与此校珠海学院联合建设香山文化研究所和华人留学文化研究所。此基地主办学术刊物有:《世界华侨华人研究》,目前已被学校增列为核心刊物;《暨南史学》,2008年入选为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此基地推出的学术系列论坛有:“侨务论坛”和“新世纪暨南史学论坛”,2009年6月,国侨办副主任赵阳为“侨务论坛”作了首讲题为“新时期侨务工作和侨务问题研究”的学术讲座。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1)此基地科研人员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国侨办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63项,出版论著31部,发表论文137篇,其中在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22篇;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等国内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实现了基地科研发展的重大突破。
(2)在著作出版方面,不仅在国家重点书系项目,而且在重大外文史料编辑和文集整理工作中获得重大突破。2009年,此基地人员主编并承担主体撰写工作的《华侨华人与新中国》一书,入选由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该书系是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精心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由全国1044种选题中择优确定的53种选题之一,作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作品。2010年,此基地规划并组织高水平研究人员翻译整理的日本国解密史料《日本对南洋华侨调查资料选编(1925—1945)》,首批三卷本共140万字,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度由基地规划并组织整理的五卷本《朱杰勤文集》共计240万字,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在科研条件建设方面,此基地资料中心在“十五”期间馆藏图书资料10800余册,订阅各类期刊150种;在“十一五”期间,此基地与学校图书馆联合建设华侨华人研究文献中心,在原有资料建设基础上,馆藏图书资料已达20000余册,而各类期刊达到233种。此基地还与校图书馆继续联合建设华侨华人研究综合数据库、华侨华人人物数据库、侨务政策和侨务法规数据库、华侨华人图片数据库等六类电子数据库。
在大型资料建设方面,此基地累计购进六类大型文件档案,包括日本《东洋学文献类目》、英国《帝国末期英国外交档案》、美国《美国对日外交关系文件集》、中国地方史料《潮汕侨批集成》等。此基地的华侨华人文献中心已收藏全国主要侨乡的“侨刊乡讯”240余种,其中广东“侨刊乡讯”170余种,是广东省内收集侨刊乡讯最多的文献机构。
(4)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方面,此基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专职研究人员中,75%以上具有正高职称,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年龄结构覆盖老中青,中青年队伍后劲十足,已初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均合理的科研队伍。
2010年1月特聘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国侨办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海外咨询委员钱江博士为教授,兼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并参与基地学科建设和教研工作。
(5)在人才培养方面,此基地研究人员出国访学进修一年以上者5人。共招收博、硕士研究生176名,获得博士学位者39人,获得硕士学位者81人,其中在学博士研究生以主持人身份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第一参与人身份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十一五”期间基地招生专业专门史获批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目前,流动站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人,其中2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各1项,1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
(6)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派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0余人次,派出和接受访问学者10余次;举办了3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国际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2007年12月,与国务院侨办政研司、上海市侨办联合举办的“华侨华人研究上海论坛——北美华侨华人问题”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5月与校图书馆、美国俄亥俄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均在海内外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此基地还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各民族历史、考古和民族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聘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马小鹤研究馆员为基地客座教授,为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7)社会服务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发展。2007年5月受上海市侨办委托,此基地为上海市近30名侨办系统干部举办了上海市侨务干部培训班暨南大学第一期。2010年6月,此基地承办了侨务应急管理工作专题研修班。2010年3—5月基地部分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与了广东华侨博物馆的筹建和布展工作,其中8名研究生志愿者在馆场布置、宣传引导等方面做出大量义务工作,受到了广东华侨博物馆的赞扬。
三、标志性成果
(1)纪宗安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崔丕教授合作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债权国会议的缘起与影响”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六期发表。该论文全面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末召开的印度尼西亚债权国会议在亚洲冷战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梳理了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解密的档案文件,深入探讨印度尼西亚债权国会议的缘起及其影响,有益于揭示东南亚区域冷战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2)纪宗安教授与崔丕教授联合撰写的论文分别于2007年、2009年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及《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此基地将面向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重大前沿问题,组织开展与国家重大现实问题相关的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
(1)继续进行东南亚、北美等地华侨华人研究,使科研发展的延续性得以保持。
(2)以重大课题为抓手,突出解决以中国周边跨境民族、劳务输出、移民与宗教思想回流、侨务对台、移民与中国-东南亚边贸等涉及中俄、中哈、中越、中柬、中日、中韩、台海等周边地区国防安全、边疆稳定、经贸发展等重大问题,将华侨华人研究从以历史为主转向多学科交叉,服务于侨务和国家重大现实问题。
(3)进一步突出对新疆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进一步突出传统侨乡与新侨乡以及闽浙粤三地侨乡的对比研究,在侨务理论和侨务政策上提出新思路和咨询建议,推动基地科研的创新性、原创性和可持续发展,使此基地成为引领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学术前沿的推进者,促进华侨华人研究的整体进步和发展,推进华侨华人学术研究与国家现实问题需求的高度结合,促进侨务实践工作的不断进步。
【注释】
[1]根据2004年度至2010年度《中山大学关于人文社科重要期刊目录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