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
尽管德育工作面临着现代传媒下的网络环境,但是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应该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首先抓好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将课堂教学置于网络背景之下,变过去的单向灌输为师生的双向互动。
(一)重视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德育课堂教学主力军作用
既然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懂得德育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教师队伍就势在必行。在网络环境下对德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除了要有较高的德育理论水平外,还要他们熟悉网络,通过网络等现代传媒掌握德育前沿的动态,要求他们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前瞻能力,对影响学生德育的社会热点问题要能即时跟踪,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研究和懂得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规律。德育教师队伍是德育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重视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辨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完成这些任务,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实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新模式。
(二)注重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是文化课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德育、智育、体育中,德育是领头的,德育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渗透到智育、体育等教育中去。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将各学科的要求进行整合,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形成科学的整体综合认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创建一条德育教育渗透型的新模式,使德育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和做人的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将高尚的情操、爱国的情怀、奉献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学生的心田。这就要求所有教师都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德育状况和需求,担负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任务,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三)从课内到课外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变单纯的理论灌输为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
德育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以“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并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上用同一尺度、同一模式来规划学生,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德育的成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讲书本知识,不讲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方法缺乏活力,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内在需求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在网络中去寻求满足。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德育教育模式,变过去那种课堂单纯的理论灌输为课堂和网络内外的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即是说,既可以在课堂内外有组织地开展道德实践,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内外主动地去识别和实施道德实践,在不断的道德识别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择善能力。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和网络内外的道德识别和实践中增强择善能力,教师就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袖手旁观,而要同学生一道在课堂和网络内外双向互动,也只有在双向互动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有效。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原则。德育教育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论结构和特色,而且要在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上体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个效果就体现在学生择善能力的提高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