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批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各类委托课题88项,承担其他各级各类课题约358余项,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重点研究基地名义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41篇。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江苏省教育厅自2009年启动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至今已在18家高校中建立了30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6个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目前共发布基地重大招标项目88项,累计投入经费1800余万元。

目前,江苏省高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985”创新基地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5个、应用对策研究基地25个、省部共建重点研究基地16个,基本形成了建设层次分明、覆盖省内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并进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格局。

二、主要成绩

1.提升了研究实力

江苏省十分重视江苏高校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将其作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服务江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承担国家社科项目617项、项目资助经费7084万元,居全国各省之首。

2.形成了学术品牌

通过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在国内外社科研究领域创出自己的学术品牌,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等方面,推出国内一流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更上新的台阶。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在被立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后,其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等重点研究机构所依托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予以立项建设。

3.构筑了学科平台

通过构筑学术平台,提升了学科队伍,推动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教育社会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造就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

4.涌现了高质量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导向明确、探索深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这批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各类委托课题88项,承担其他各级各类课题约358余项,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重点研究基地名义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41篇。

三、主要经验

1.高起点谋划

从2005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就研究确定了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发展目标,2008年年底正式下发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重点研究基地是以学术前沿问题或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为研究重点,以该领域研究处于国内或省内领先水平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为主体,以重大系列研究课题为纽带,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组织高水平、开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平台。

2.高标准立项

在重点研究基地的立项中做到:明确申报要求、提高评审标准、严格评审程序和专家答辩制度。立项建设基地必须有省级重点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在基地建设目标、科研方向、研究力量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要求明确,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且特色鲜明、学术前沿、优势明显。

3.高效率管理

一是明确管理重点,采取“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以基地重大项目为纽带,汇聚全省社科研究系统(含江苏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相关领域研究力量,实行研究人员“带课题入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新型科研管理模式。二是实行分类管理。以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为抓手,对重点研究基地实行分类管理。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重点研究基地根据其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在首轮建设周期内确定2~4个重大研究课题,并明确每年度具体的研究任务,由省教育厅面向全省或全国高校组织招标。此类重大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4年(可适当延长)。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重点研究基地,要围绕国家及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基地的主攻方向,每年确定1~2个重大研究课题报省教育厅面向全省或全国高校组织招标。此类重大项目的研究周期一般为1~2年。三是简化考核程序。对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重点研究基地,以年度研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以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作为重点研究基地考评验收的依据;对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重点研究基地,则以研究成果被应用部门采纳或经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及其产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重点研究基地考评验收的主要依据。

4.高质量建设

实践证明,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科研体制改革的一项成功尝试,通过重点建设,凝练了学科方向,汇聚了学科队伍,构筑了学科平台,推动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扩大了高校的学术影响力。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负责人杨亦鸣教授的论文“语言的理论假设与神经基础——以当前汉语的若干神经语言学研究为例”,首次发现汉语动词限定性句法加工和副词语用分类的大脑神经基础,首次从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理论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互证的研究方法等,发表至今被引用数十次,并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度)。2010年,在国际脑科学杂志Brain(影响因子9.49)第133期上发表了“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pulations:Dissociating the effect of dyslexia from language differences”,2010年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立项资助。

(2)东南大学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所樊和平教授的专著《中国伦理道德报告》和《中国意识形态报告》等,对当前我国政府公务员群体、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群体、青少年群体、新兴群体、弱势群体等“六大群体”的伦理道德状况和意识形态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其研究报告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近两万人为受查对象的伦理道德状况和意识形态状况的数据库,对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之举办出版座谈会,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约稿进行重要成果介绍。

(3)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俞良早教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东方学》,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在“成果选介”栏目中专门介绍和推荐此成果;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七辑)》上介绍此成果。

(4)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永贵教授的专著《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系统总结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实践形式和基本规律,深入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在“成果选介”栏目中对其专门介绍。《光明日报》刊载了其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5)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主持制定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公共场所标志英文译写规范》,为加强英文社会应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010年4月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外事办联合发文,要求在江苏省范围内将其发布实施。

(6)河海大学江苏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郑垂勇教授完成的专著《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研究》,深入研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水资源配置的关键技术,以更好地指导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此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借鉴和运用,得到了相关学界的高度关注和“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

(1)服务江苏,引领全国。自2011年开始,开展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评建工作,提炼和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2)加强服务,完善建设。继续做好30个在建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工作,督促各重点研究基地提高建设成效,在推进学科资源整合、推动队伍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真正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3)开放建设,吸引人才。进一步加大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的开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入驻基地开展研究,提高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4)加强考核,优胜劣汰。对重点研究基地实行考核制度和淘汰制度,做好第一轮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期满后的检查考核工作,优胜劣汰,适当增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