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讲究实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学习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为宗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必须有多媒体,尤其是公开课非用多媒体不可,并为了表现所谓的美感在课件中大量使用音乐,每点一次鼠标还发出一种刺耳的提醒声,在学生冥思一个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影视欣赏。在一堂课里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那么如何做才恰当呢?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可以适当选用声学媒体。如教《春》一文时,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声情并茂、丝丝入扣的朗读,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景美情。然后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这样既训练了语感,又纠正了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还达到了当堂成诵的目的。还有《安塞腰鼓》、《黄河颂》、《雷电颂》等震撼人心、大气磅礴的文学作品也适合于选用声学媒体。
教读远离当今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适当放映有关影像,引起学生的阅读情感。 纵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程,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反映的是现当代时期的事情,也不乏新中成立前、古代、外国的作品。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可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50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不是教师的一张嘴在讲台上就能说清楚的,更不要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了。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一定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课前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播放《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后,本文的教学就很容易进行了。
拓展迁移训练时,可以恰当地使用投影手段。语文学科教学不像数学教学,一个证明题目的出现用一个小黑板就可以解决了,语文课堂的容量大得惊人。有人说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精心制作幻灯片,充分发挥投影仪的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出示相关语段信息。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合适的字体,字形,字色,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激发灵感,求得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课堂教学还有很多时候需要多媒体的辅助,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时候,目的都要明确,要讲究实效,否则就弄巧成拙了,感觉花里胡哨、不伦不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