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课程底发展及变迁
课程是人类生活缩形的代表,所以发展与变迁均以社会需要与心理要求为转移。初民时代的教育,只有生活的直接参加,当然无分科的课程,但心意的活动却自始即有感情、知识、意志等之区别,不过因往昔文字未发达。发表的工具不完备,及社会生活简单,分科需要不切的种种原因,所以一切教育的活动都是综合的、整统的。后来社会生活渐趋复杂,需要应付的知识与技能渐多,于是分科的课程始以心理要求,社会需要而产生。希腊往古强盛时代,斯巴达与雅典因自然环境的差异,生活上有尚武尚文的要求,斯巴达底课程专重体育与德育,智育与美育的课程几付阙如;雅典则特重理智之发育与美感之陶冶,故于体育重姿态之优美,于音乐重韵节之和谐,罗马社会务实际,以履行义务享受权利为其理想,故课程注重传记与法律条规。中世纪初期欧洲各国承希腊罗马之遗风与社会生活需要,而有七艺(Seven Arts)的课程,其最注重者为文法与音乐两科。近世科学发达,课程的门类极其复杂,而国语、算学、史地、理科、体育、音乐等几为各国小学一致的必修科。再以中国言,海通以前,士人所习的科目无非是些经典与诗词。明清以八股取士,士人之有志进取意图服务国家者,莫不精研《四书五经》与制艺帖括;而志在略识文字以便治生者则又专重《百家姓》、《千字文》等。前清变法而后,学校课程仿照日本与西洋,而有种种科学,但因初改学校,一般人对于尊经的旧观念不能去除,于是小学亦以《读经》为必修科,而专为训练忠孝的《圣谕广训》亦为各校的公共科目。民国成立,《圣谕广训》固然根本取消,读经一事,虽然在十五年中经过几次波折忽兴忽灭,但社会上至今却不曾迷信读经,强迫中小学生必习,故读经科目不存在于学校之内。由此可以知道课程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其变迁的要件完全以社会生活的情形为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