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发展实践是检验教育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育发展实践是检验教育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在于实践本身的特点。正因为实践具有这种直接现实性和规律性的品格,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的根本问题。

一、教育发展实践是检验教育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人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教育的客观实际呢?为了判明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客观标准。那么,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呢?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理论界一直没有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早在1845年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使认识论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问题。除了实践再也无其他方法证明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真理标准应该是能够检验这种反映是否正确、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东西。真理作为思维对存在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范畴,当然不能由认识自身去检验其正确与否。真理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它的客观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主观真理。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对于真理而言,实践是最公正无私而又最具有权威的“判决者”。实践无情地检验着一切人的认识和见解的正确性,它既不贬低卑贱者的真知灼见,也不偏袒高贵者的无知妄说;它既不因多数人同意而随声附和,也不因少数人反对而另眼相看。一般说来,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获得成功的认识便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在于实践本身的特点。实践具有普遍性、直接现实性和规律性的品格。所谓实践的普遍性,是指实践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而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人类的基本活动是实践,实践对人类和社会而言具有普遍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具有主观直接见之于客观的特点。认识同被反映的对象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认识若不通过实践,就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它本身没有直接的现实性。和认识不同,实践则具有这种现实性。在实践中,人们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变革现实,客观事物的全部特性和多种联系都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具体地表现出来,直接检验认识的真伪。实践的规律性是指实践具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当然,理论也具有这种普遍性的品格,但是,理论的普遍性,正是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实践的普遍性。正因为实践具有这种直接现实性和规律性的品格,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在于实践的客观性。如果实践不具有客观性,就不可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真理是不能由主观标准来衡量的。实践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效果取决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人的思想中是否具有不依赖主体的客观内容。这就是说,人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一方面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就是说,实践把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实际联系、沟通起来了。实践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它的主观性;同样,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它的客观性。如果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从事的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就证明这种思想、理论是正确的;反之,如果在实践中失败了,就证明这种思想、理论是错误的。可见,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主观的认识,而是客观的实践。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人应该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此岸性和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于人如何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此岸性和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问题。同样,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的根本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