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的学生

高等学校的学生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大都处于人生的青年中期,年龄一般都在17~23岁之间,生理上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自我意识教育和培养,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自我,积极认可自我,努力完善自我。大学生具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般能用理智约束冲动,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也有不稳定因素。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高校学生的基本特点,体现了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所特有的生物规定性、思维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主要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思想行为特点。正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特点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大都处于人生的青年中期,年龄一般都在17~23岁之间,生理上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

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

再次,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1]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如下:

(一)大学生的思维素质日趋完善

大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已发育成熟,经过教育训练和专业学校,大脑接受信息、传递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这一切为大学生思维素质的完善奠定了生理基础。

首先,大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明显增强。随着知识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专业训练难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整个思维中已占主导地位。

其次,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在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大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不再是简单地掌握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创造出新的知识的程度。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了较快发展并日渐成熟,但是大部分学生辩证思维的基础还不牢固,思考方式还带有片面的横向比较、微观体验、局部判断的特点,其思维训练和经验积累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强烈

自我意识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个体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形式。大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阶段,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并且迅速发展,自我矛盾开始出现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导致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这种矛盾分化,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我”的许多细节,发生自我意识的改变,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我”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另外,大学生自我意识中投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增强,人际关系也因此而变得较为复杂,同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常会产生自己不为别人所理解,常常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出现理解万岁的理念。

2.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日益突出,但调控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忽而看到自己的这一面,忽而又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时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感到自己什么都不行等等。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自我意识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的影响。

3.自我意识的矛盾转化不断进行,且渐趋稳定

在自我意识由“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由刚进校的“依赖性”和“盲目性”,渐渐转变为“想入非非”,到毕业前就显得沉稳多了。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

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折”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自我意识教育和培养,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自我,积极认可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三)大学生的情感发展表现起伏多变

大学生情感丰富、复杂、不稳定。对各种现象十分敏感、关注,对友谊、爱情、正义等追求十分执著,爱思考和辩论,甚至以行动来维护心目中的真善美;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刻、强烈,感情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冲动、凭感情用事,过后又懊悔不已;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呈两极趋势,有时兴奋激动如火山爆发,有时消沉忧郁,甚至失去生活勇气。

1.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

大学生具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般能用理智约束冲动,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也有不稳定因素。例如,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外显、时而内隐等。

2.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存

首先,大学生在自我情感方面敏感丰富,注重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热爱科学和真理,憎恨迷信和谬误;他们对祖国、社会和集体有深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义务感,疾恶如仇,喜恶分明,正义感鲜明;大学生对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十分向往,还积极地在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

其次,丰富的感情呈现出外显和闭锁、克制和冲动交错的特征。通常,大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是一致的,呈现出外显性特点,例如,为比赛胜利欢呼雀跃,因考试失败而垂头丧气;然而,在一些特定场合其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一致。例如,当大学生感到不友好、不公正的对待和压制时,在得不到理解和尊重时,会把心扉紧闭,不轻易表露真情实感。有时还会采用文饰、反向的办法来掩饰内心情感。

3.阶段性和层次性并存

(1)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一部分低年级大学生涌动着成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对一切感到新鲜、好奇,体验到走出“黑色六月”的轻松和愉快;一部分由于非理想的专业、院校,以及自己在班级中位置上的落差,会感到失望、迷惑和自卑。同时,会产生压力和紧迫感;陌生的环境和不适应,往往产生恋旧感,思念父母、家人和旧日同学。

中年级大学生情感适应性增强,专业思想趋于稳定,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独立感、自尊感和自信心得到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渐多,建立友谊,感情密切,爱好广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社会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美感进一步发展,情绪和情感较为平稳。

高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社会性情感日趋丰富,更多地关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价值,紧迫感和忧虑感明显,留恋学校和同学。

(2)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优秀生的独立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情绪积极、愉快、乐观,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能体验到快乐、责任感和荣誉感。

后进生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想甩掉落后帽子,一方面又缺乏毅力和恒心,感到痛苦、自责,有自卑感,也有自尊心。

(四)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明显增强

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兴趣、性格和能力上。大学生的兴趣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的特征。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一般表现为:在情绪特征方面,大部分同学表现为欢乐、乐观;在理智特征方面,大部分同学都乐于观察、喜欢思考;在意志特征方面,大部分同学的行为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因缺乏锻炼,意志品质显得薄弱。大学生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这些能力随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得到明显增强。

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既要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当代大学生,又要看到他们矛盾性的一面,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以下一些新特点。

(一)大学生政治上趋于成熟、理性,关心国内外大事

当代大学生从国内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高度认同,对保持我国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当代大学生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他们关注国内外大事,关心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问题,对国家的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渴望新世纪的中国“国更强,民更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以及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加强,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善于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获取新信息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影响的渠道和机会大大增加。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因此,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看法。另一方面,存在自主能力较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心理素质不高等问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广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积极健康,求知成才愿望强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现出极大的活力,为大学生的发展成才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党和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当前,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竞争意识、自强精神普遍有所增长,并呈现出更加务实的特点。

(四)大学生积极支持和拥护高校扩招和教育教学改革,也对高校的办学质量、教学条件、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学校的办学质量。实行交费上学之后,大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关心。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关系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求知、成才和成功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绝大多数大学生有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二是学生越来越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迅速推进,大学园区的建设,解决了制约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新建大学生公寓文体活动的场所相对不足,新大学园区距大学本部一般较远,师生接触困难,缺少浓厚的校园氛围,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三是大学生中的困难群体增加。近年来,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数相对增加,需要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

以上情况表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分析,以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关心学生中困难群体的问题;延伸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不仅要覆盖班级、宿舍,还要覆盖公寓、社团、网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健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更多地依靠制度、政策来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既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又要注重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职和兼职结合的队伍,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风、校风、教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机制。通过努力,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

四、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向导,它对当代大学生承担新世纪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元并存;从个体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总的来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有如下特点:

(一)兼容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和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寻找结合点,希望“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兼得”。

(二)主体性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就整体而言,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主要表现在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自我设计、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多样性

一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双重性。理论上的认知标准和实际中践行的标准不一致。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观念上认同,但却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充分反映了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二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日益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过去那种“舍个人为集体”的单选选择已难成共识。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安全,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成为很多大学生推崇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多样化。

(四)矛盾性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价值认知模糊”也体现在大学生个体的人格上。价值观困惑和矛盾体现在三个反差上:一是道德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究实惠和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二是校园内外的反差,即实际存在的道德双轨的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人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也在蔓延;三是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当代大学生是在求新与守旧、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的。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五)时代性

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竞争中,他们开始走向自立。

(六)不稳定性

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双重价值的冲突和互动下,价值相对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又一特征。“回归传统”“全盘西化”“实用理性”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可能在同一大学生的行为中得以体现。与传统道德灌输相反,青年更宽容“道德不确定性”的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此外,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某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外在的热点所吸引,其兴趣热点游离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入世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社会变动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他们也许昨天还认为社会主义有无比的优越性,而今天外出求职遇到挫折,马上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