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指根据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对新一代的需要,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一、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指根据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既是对教学过程规律的反映,又是教学经验的总结。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虽然是人制定的,具有主观的性质,但它的制定又不是凭主观随意捏造的,制定科学的教学原则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的基本规律

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是客观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过程诸要素的本质性联系,教学规律的作用通常是通过教学原则对教学现象的本质解释来体现的,而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它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经过一定的理论加工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只有反映了教学规律才能对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

高等学校的教学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它必须反映社会对教育的一定要求,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因而,教学原则是教学的规律和教育目的的统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对新一代的需要,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是继中等教育之后的专业教育机构,其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都有着与其他教育机构不同的特点,因而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原则,一方面要吸收普通中小学教学优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特别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反映高等学校教育的特点,考虑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征,以使教学原则变得切实可行。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理论与高等学校教育实践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主要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一教学原则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这一原则表明在进行教学时,教学的科学性是基础,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思想品德教育,或者是采用某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都要讲究科学性。思想性是科学性的进一步升华,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了科学性,因为只有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将科学性与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

在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师所讲的内容,应做到概念准确无误,结构完整,表述合乎逻辑,论证严谨。要不断追踪世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淘汰陈旧的知识,做到常教常新。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每一学科体系都富含思想性和哲理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的科学态度,对事物的观点、行为和为人处世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教学工作的一条普遍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社会实践是人们一切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基本上是前人或他人实践已经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通过与实践结合,才能把理论知识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实践的能力。

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要求做到:

1.要切实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

学生只有把理论知识理解透了,才有可能从实际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教师要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强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否发挥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成败的关键,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教师是使教学有效进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主要保证,而学生则是决定学习能否收到实效的根本,因而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来发挥,而学生的主动性则更多地通过独立的、自主的和带有研究性质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贯彻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时,要求做到:

1.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内容;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原动力;学习态度则是学生学习的实际行动,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正确的学习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有重要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进行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大学生在经过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以后,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严格要求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导学生逐步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

4.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共同特性,坚持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一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规律所决定的。大学生共同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是共性,这是统一要求的基础;而每一名学生无论在认识、情感、性格、气质,还是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个别的差异,这是个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将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在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时,要求做到:

第一,教师应深刻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保证达到目标和基本要求,既不随意迁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不任意地增加课程的深度和难度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需要。

第二,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他们具有自己特点的智力结构,如可指导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选定选修课程。

第三,组织并指导有条件的学生接受某些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他们发展各自的才智创造条件。

第四,针对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歧视,要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找到克服困难的关键,以利于他们能迅速改变学习上的被动状态,赶上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教学制度上保证因材施教的实施。学校可通过实行“选修制”“学分制”等,灵活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水平、能力和志趣;在学籍管理上,积极推行有关“因材施教”的措施,如转系、转专业、免修、跳级、提前毕业等等;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学术活动和文娱活动,使各种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各得其所,使人才规格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更趋多样化。

(五)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通过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这一原则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的规律的反映。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概念,知识不同于能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并不会自然转化为能力,而能力也绝不能代替对知识的学习。因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更不能只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原则时,要求做到:

1.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础知识一方面是构成学科基本框架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等。这些知识具有比其他知识更大的学习迁移价值,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更有利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其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基础知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障碍,不断影响其知识的获得,也不利于其智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贯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的前提条件。

2.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导学生的兴趣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积极的思维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获得的新的知识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高,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正确把握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等。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学会自行分析、归纳所学的知识,达到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结构的了解;可以布置适当的参考书籍、资料、文献等,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具有不同风格的参考书,指导他们谈出自己的见解,写出读书笔记。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4.改变考试方法,积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意死记硬背知识的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这一原则既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特点的体现,也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作用关系的反映。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的结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而且,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时,要求做到: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高,才能保证对本学科的科研方向和发展动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把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要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科研工作。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也要做科学研究,光搞教学不搞科研就难以做到常教常新,也不能用新的见解来解决问题,更不能给学生在科学研究上以恰当的指导。

2.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1)教师应结合各门课程的发展史,向学生讲述本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有意识地通过典型的重大发明、发现过程,向学生介绍研究本学科的科学思想和基本方法。(2)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如可利用本学科的有关事例,向学生介绍专家、学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教师应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反映科学研究动态的报纸杂志,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同时教师也应该经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体会与学生分享,甚至可以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七)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发生发展的系统性与个体认识发展的逻辑顺序结合起来,使教学既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贯彻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时,要求做到:

1.处理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因此专业课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应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使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社会现实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要经过专业实践锻炼,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要为学生具有更多的专业适应性和专业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根据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进行教学

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现着该学科的系统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引进新知识的传授,既可以从概念到原理,也可以从细节到概念。

3.培养学生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

大学生充满朝气,思维敏捷,既有旺盛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好胜心,如果没有认真踏实的学风,很容易形成急于求成的毛病,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甚至对教师的提醒表现出厌烦情绪。教师既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加以保护和合理发挥,又要对他们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好高骛远、不求甚解等问题倾向予以指出和纠正,树立认真踏实的学风。

以上七条教学原则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例如,要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就必须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绝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教学原则,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原则,发挥原则的整体作用,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取得最优效果。

相关链接

北大的课堂

(http://liter.ewe.com.cn/show-news.php?blockid=8&articleid=133882)

在北大听了一周的课,这里的课堂给我的感觉是新鲜和活跃。

初来北大时我曾怀疑,是否研究生的交际面就仅仅局限在实验室内部的寥寥几个成员之间?因为研究生的寝室是两人一间,不同实验室之间同样紧张但不同步的工作时间让邻居的同学都不一定能时常见面;偌大的课堂稀释了同班同学之间的亲密感;繁忙的研究工作将大家各自束缚于三点一线的生活,而这些线条中又缺乏交点……我甚至会有这样的担忧:是否五年研究生活过去之后,我们也许连同班同学的面孔都会觉得陌生?北大的课堂渐渐消除了我的担忧。这儿的课堂形式多样,别开生面,同学们的参与和交流更强了。原来研究生的课堂是这样的丰富多彩!

1.英语课堂

常听人说英语重要的是听说读写,不过我们常常犯中国学生的通病,只擅长“纸上谈英”。而这里的英语课包括了听力课、口语课和写作课,由外教授课。在课堂上老师并不是一味地告诉我们知识,而是为我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比如,听力课是看英语学习的DVD;口语课每位同学都必须参与,如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段话,回答听力课所看影片的相关问题;写作课当堂完成一两篇命题作文。除了课上,课后的内容也很丰富,每周两篇300字作文,一篇影片摘要,一些习题等。

2.进展课

我们的任选课程中有不少是学科进展的课,如细胞生理学进展、细胞信号转导进展等。这些课的授课老师更像是主持人,他们或是请来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做讲座,或是开展文献阅读演讲活动。学生的考试成绩由讲课和提问两部分组成。这样的课堂一般都更类似于小组学术讨论,每位同学根据所选专业文献准备20分钟的演讲,其他同学在演讲过程中可以随时打断,提出问题。

3.政治课

研究生还要上政治课?是的。但是这第一堂政治课就改变了我对它的枯燥印象。它不是让一个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政治概念,而是由不同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能从具体的科学研究中领悟科学人文的真谛。课程学习中会布置论文,让我们就教材(《科学人文高级读本》)所选的经典科学人文文章中或课堂所听讲座中让自己受到启发的一个事例或一个句子发表观点,还可以是自己的专业学术论文。

4.其他

每个课堂都显示着个性。有的课堂老师鼓励同学们阅读,他把课堂交给同学们,为他们推荐参考书目,分组分配不同的章节,由同学们自己讲课、回答问题。还建立了课程专用的论坛,要求每个小组为其他小组各提出3个问题,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全班在5分钟内回答并上交;有的课堂由一批老师授课,他们都是海归的学者,分别用英语讲授自己研究方向的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