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它与教学测量不同,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二)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是诊断学校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教学评价具有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在评价活动中,评价者常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和需要为准绳,设计一套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被评者为追求好的评价结果和达到其他目的,就会致力于满足评级标准的要求。因而,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就像“指挥棒”一样,为被评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2.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作用
通过教学评价尤其是学校内部各种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区别、鉴定学校的某些方面或各方面水平的优良程度,确定其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衡量其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标准,是否能实现国家和社会赋予它的目的和任务,为他们评定相应的等级,便于学校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服务。
3.激励和改进作用
评价通常要分出水平高低、评定等级。由于评价结论往往直接影响评价对象的形象、荣誉和利益等,评价常能激发被评者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追求好的评价结果,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做好有关的各项工作,创造更大的教育成就。
如果评价和其他一些管理措施结合起来,如在评价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表扬、奖励、资助、批评、处罚等,评价的激励作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如能在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诚恳地、富有建设性地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则更会激励他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关的工作。
(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教学评价的不同目的、作用及时间来分,教学评价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是对教学背景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作出评价,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主要是指实际的教学环境及理论基础,包括: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而且确定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前一阶段教育中知识的储备总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的情况等等。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一种可以排除障碍的教学方案,是识别那些高出或低于零点的学生,以便把他们分置在最有益的教学序列中。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结论的评价。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
二、教师教学活动评价
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是教师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评价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涉及认知、情感、技能与习惯三个方面。认知方面主要评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品质,如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对学生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视等。情感方面主要评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真诚、热情、民主的程度,对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重视,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课堂气氛的民主化,创设教学情景的度等。技能与习惯方面主要评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与行为习惯,如教学基本功方面、对教学技术的掌握等。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定采用定性评定和定量评定相结合的形式。定性评定的表述包括:(1)总体印象:综合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评定等级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2)评定陈述:用描述性语言将总体印象具体化。定量评定的表述采用“五纬度”“十五项目”“四等第”表述法。评定者对课堂教学评定作出等第选择,由计算机按一定程序和权重得出量化总分。(见表8-1)[1]
表8-1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定记录表
(二)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
教师教学的评价途径很多,在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五种途径进行。
1.领导评价
教师所在学校、系、组(室)的领导有责任对教师作出公正的评价,特别是有教学经验的领导,更有能力对教师工作作出恰当评价。它主要是通过领导多接触教师,多听课、检查学生作业和教师的教案,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作出评价,加强和改善管理。
2.同行评价
同行包括本校的教师、校外的教师、专家等。他们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合理性、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目标的适合性、教育科研水平等方面,常能作出恰当的评价,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同行评价要求评价者必须对被评教师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否则,所作的评价不可靠。
3.学生评价
学生是教师产生的各种教育影响的直接体验者,他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受欢迎程度以及师生人际关系,尤其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
通过学生来系统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关键是要研究和设计出适当的方法、工具。选择和设计方法、工具时,必须考虑和研究有关问题,如确定哪些方面或项目最适合于学生评价,哪些项目学生评价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设计多少个评价项目和问题既能获得可靠的总结结果,又能诊断出一些问题,为教师提供更为具体、更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让学生评价时如何调整和控制他们的心理状态。
在我国的教师评价中,学生评价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工具和方法设计较为简单,评价项目少,得到的多是概括性评定信息,反映具体问题的信息不多。
国外有很多研究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进行了因素分析,这些评价项目常包括很多具体的因素,如表8-2所列。[2]
表8-2 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项目
4.自我评价
教师对照标准,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既是教师工作总评的重要依据,也可实现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的评价目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课堂记录或录像带都能向教师提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依据。
5.学生成绩分析
学生学完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评价教学是否实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准。如果某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经常低于或高于全年级同类学生的统考平均成绩时,就有理由作出某些关于教学能力高低的评价。同时,根据学生成绩的分布状态,可对教师的教学重点及其价值作出评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