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的过程与内容

高校德育的过程与内容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是以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并促使其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德育的设计起到决策、支配作用,对德育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节 高校德育的过程与内容

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是以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并促使其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过程。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的。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展开的,是一系列矛盾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和高校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和高校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自身的道德要求与其道德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在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等。在这些矛盾之中,基本的矛盾是高校的德育目标和学生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他的矛盾都是围绕着这对基本的矛盾展开而变化的,而且也都通过这对基本矛盾表现出来。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高校德育过程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德育的设计起到决策、支配作用,对德育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任何一个德育过程都是由教育者直接策划和组织实施的,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德育过程的社会特点以及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规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的能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教育者的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来激发与实现的,而一旦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则必然会扩大教育影响的效果,保证德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实现教育者所期望的德育目标。同样,这也必将促进德育过程进入良性循环,周而复始地正常运行。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作用协调的规律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因素制约着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则规定着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影响着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因此,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不仅受内部环境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于个体已经受到的和正在受到的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他们一方面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并在改造中改造自己。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科学地分析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社会因素,以教育影响的积极因素克服社会自发的消极因素;同时,教育者要创造条件,改善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因此,人、环境、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相互影响的统一,只能通过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以及与教育环境的协调作用,才能得以完全实现。

(四)德育过程的主要特点

1.德育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教育过程也就是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因此,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道德过程的多开端性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中介向前发展的。而且知、情、意、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行知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学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等条件选择多种开端,最终促使学生品德全面、和谐地发展。

3.德育过程的活动性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并不是任何活动和交往都能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品德,只有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设计、实施的活动,才能加速个体品德的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和交往。

(2)高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品德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多方面教育影响广泛多样,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高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4.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这是由人类认识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使德育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就需要在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整理、补充。其次,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的斗争是长期存在的,这必然会反映到学生思想上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变化性决定的。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绝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不断深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3)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就要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二、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内容主要由高校德育的目标决定,同时还受大学生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制约。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理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是由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几十年来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优良传统。这是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立场、方向的大事,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大学生的政治灵魂。当前,抓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教育,对于批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有害论”“多元论”等谬论在青年中造成的思想混乱,认清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搞“和平演变”的阴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澄清理论是非,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扭转学生中“跟着感觉走”的信仰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想前途和人生观教育

这是德育中高层次的思想教育。一个人,一个社会,都需要有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就是人的理想。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的核心,是把个人的一切都融合在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一个人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明确人生的责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前途奋力拼搏。进行理想前途和人生观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弄清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辩证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集体、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不讲私利、一心为公的优良品德;立志成才,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贡献。

(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这是进行爱国意识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气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珍惜和热爱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四)形势和方针、政策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教育,是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形势教育和对党在各个时期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对当前的形势有正确的认识,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标准。懂得应该坚持什么,抵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各种思潮、潮流和风浪面前能够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树立全局观念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消除疑虑,振作精神,为深化改革和治理整顿创造有利的社会心理环境,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各项目标而奋斗,为完成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五)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

这是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和行为,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对国家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点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增强国民意识,努力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学雷锋、树新风,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坚决同各种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进行斗争,逐步养成自觉按社会公德,按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和良好的作风、爱好、习惯,做到品德高尚,举止文明,尊人尊己,爱人爱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六)法制和纪律教育

法制和纪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的法律意识。教育学生做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成为“四有”人才。这是由当今时代的特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所决定的。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建立在健全的法制基础上的,不论是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精神文明生活,都不能不受法制的调节和制约。事实证明,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才能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保证两个文明建设顺利、健康发展。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

归纳起来说,高校德育的内容,大体可以依照这样三条线索进行:一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和管理。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情况,不断调整和充实新的内容,使学生乐于接受。要把握好针对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讲求实效,以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正确认识德育过程和内容,可以为制订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提供科学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