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其具有多变性、发展性、可塑性和差异性等特点。由此看来,教师的职业劳动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而且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业劳动首要的是知识的奉献,即教师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第三节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由教师劳动的目的、劳动的对象和劳动的手段决定的。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其具有多变性、发展性、可塑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劳动的手段是特殊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道”、“授业”,也要“言传”、“身教”,具有很大的主体性,其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教师本身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情感、意志和世界观的体现。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劳动,其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政治观点,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人。因此,教师的劳动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职业劳动任务的二重性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教师:“你(教师)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理智财富传授给年青一代,并在他们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由此看来,教师的职业劳动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而且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教好书。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职业劳动首要的是知识的奉献,即教师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得成为小溪。因此,教师一生都要孜孜不倦地探求知识。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切实掌握所授学科的知识、技能,并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履行好教书的职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教师还要承担育人的任务。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更要育好人。古代教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仁爱”、“孝悌”和爱国思想、高尚情操的仁人志士。现代教师作为塑造新一代人美好心灵的工程师,也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劳动任务。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用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教育学生,是现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还要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

一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用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因此,教师的职业劳动过程是艺术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

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学生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而是有生命的个体。每个个体有自己生活的客观环境,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个体间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的职业劳动不能简单重复、照本宣科,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他们的个别要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艺术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艺术性的创造加工过程。教师作为艺术家,最直接的体现是他在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表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应有修养,不能随机应变地运用多种教育技巧,他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过程,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科的特点,考虑学生的智慧发展水平,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如果说教育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工程,那么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板书和语言、教学设计、心灵观照的艺术能力三个方面。近20年来,我国的人民教师勇于探索,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这正是教师职业劳动过程艺术创造性的极好例证。

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是由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的,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海洋里选择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经自己的体验、发现、组织之后,以一定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其次表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把枯燥的教材变成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新东西,使课堂变成各种艺术形式展现的舞台,教学变成了一种创造性较强的综合艺术。再次,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和思维过程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引导学生去创造,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还表现在育人的机智方面。教师要增强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并能根据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准确的反应,在经验和智力基础上,努力提高创造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职业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一天一换的,教师要连续地与学生发生关系,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连续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广延性。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立,所有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揠苗助长”更是错误的。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再者,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经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现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教师的教育影响通常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五)教师职业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教师的劳动不像工人农民需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作用于他们的劳动对象。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将自身具备的这些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的过程。再者,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的表现。

教师的教育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不仅表现在教师要把凝聚在教学内容中的智慧、情感乃至世界观内化为自身的智慧、情感、世界观,并通过自身的知识、才能,运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感染学生,而且还表现在教师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影响学生,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种示范作用在塑造学生心灵过程中,是其他任何影响难以比拟的。这种最现实、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首先,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决定的。青少年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各方面还不成熟。由于身心的急剧变化,决定了他们既容易接受好的影响,也容易接受坏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点。他们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作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的教师,很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知不觉成为他们仿效的对象。学生进入校门之后,一般都有亲近、尊敬和崇拜老师的心理倾向,形成一种明显的“向师性”。

其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特点决定的。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劳动手段或工具的主体化要求,体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人只能用人来建树”的要求。教师劳动的这种主体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六)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特殊性

教师职业劳动不仅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而且也间接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这一特点,取决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和劳动过程的性质。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教师在职业劳动过程中对这一特殊的劳动产品进行“加工”,最终的“产品”仍然是人。因此,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对象是特殊的人。

首先,教师职业劳动是一种以培养人为中心的精神生产。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社会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和人的觉悟极大提高的社会,因此,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所培养的人,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献身的精神,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教师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从而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这是教师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具体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对精神文明建设所起的特殊作用,远不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一个方面,教师在继承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贡献,更是直接的并且具有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其次,教师的职业劳动也是制造教育产品的物质生产。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劳动的产品是智力获得开发和发展的人。自然状态的人所拥有的才能和天资,只有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从宏观的角度看,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将受教育者“加工”成一定规格的人才。在我国,当代教师的使命,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合格人才。教师的“教育产品”直接在各生产部门创造物质财富,“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多少,因此,可以说教师职业劳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劳动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师职业劳动间接创造的物质财富的价值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高。

(七)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第一,爱学生与爱教育事业是一致的。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凡是在教育上作出贡献的教师,无不具有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要把它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培育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正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行动的具体体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师把爱交给孩子,正是教师强烈的事业心的表现。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必然爱学生。

第二,教师的爱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情感基础。师爱,是教育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学过程不单只是师生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相互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当学生感觉到师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距离会缩短,从而使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相反,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师生之间甚至产生了隔膜,学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或抵触,教育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爱心”的支持。当教师的爱以尊重和信任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愿意接受教育,这样,师爱就转变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动力。同时,当学生获得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之后,学生会把自己所爱的老师当成模仿的对象,乐于接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教师的榜样作用得到发挥。教师的爱可转化成激励、期望和关怀而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当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前途光明”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期待,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在教师的期待之中,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教师的爱对每一位学生的进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的爱最终的效果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因此,可以说成功是衡量师爱效果的最终标尺。师爱是伟大的。缺乏爱心奉献,教师职业劳动的价值和作用就难以体现出来。古今中外伟大的教师都有热爱学生的传统风范。现实的调查研究发现,100%的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都对学生怀有深厚感情。可见,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和要求。

二、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需求和满足需求关系的统一。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所表明的应是教师职业这一客体与社会需要这一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教师职业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发展,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主体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表现在通过对人的发展和促进,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创造更完善的主体力量,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需要。无论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这两者的统一,即构成社会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的存在,才使教师职业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使教师职业具有它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与经济发展、国家兴衰及人类文明进步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微观上看,对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桥梁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只有在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够建设新的社会,创造更高的文明。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的世代相传有三个途径:一是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二是教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三是社会实践的磨砺与深化。教师的职业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整合与规范化,又是发展受教育者素质,改变受教育者自然状态,并使之具有初步适应社会生活与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将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加以总结并使之条理化,通过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继而使之世代相传,长流不息。教师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继承前人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需要,努力探求新的科学知识,发展人类科学文化,并在实践中开创未来。

(二)教师的职业劳动可以为社会造就人才

社会文明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创造,而人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又主要取决于教育。教育职能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劳动。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社会价值就在于为社会造就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一价值就更加突出: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培养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日益取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现代生产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发展,这种复杂劳动也有人称之为科学劳动。这种劳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这种创造物质财富的新型劳动者要靠教师的劳动去培养。二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培养社会需要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的每个成员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社会需要有一批直接从事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建设的专门人才,如科学家、理论家、文学艺术家、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等。他们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这些专门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具有的专门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教师辛勤劳动培养的结果。

(三)教师的职业劳动实现了科学的再生产

在知识经济逐步兴起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的再生产是靠教师的职业劳动来实现的: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在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新一代的同时,不断地开发着他们的智力,培养着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为新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何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承认,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教师的职业劳动推动了科学的普及和进步。科学的生产是扩大再生产。教师的职业劳动,使少数人的发现和发明不断地扩大范围,让更多的人去掌握和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劳动就是一种科学普及的劳动,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三是教师在劳动过程中,通过科研活动使自己也有所发现和创造。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经济建设中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已经形成,目的就在于把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心血和智慧。

(四)教师的职业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自我完善,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人类只有在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教师以后,才大大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促进了人类的自我完善。21世纪的社会,不仅是科学技术发达、物质财富充足的知识经济社会,而且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发展的社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治本,还必须教会学生做人——修身。教师的劳动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能决定或者改变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