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本质及其价值功能
一、道德的概念
在西方拉丁语中,“道德”一词是指习俗、个性的意思。而在中国古代,“道德”两字是分开使用的。“道”首先是指宇宙的大法。道的本意就是人所走的路。在语义上“道”原指人们出行的道路,在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内指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遵循的规律和法则。有的路走的人多,熙熙攘攘,有的路走的人少,冷冷清清。所以,“道”有多种多样,或平坦笔直,或坑坑洼洼。为很多人提供出路,平坦笔直、没有拥塞的路,中国古代叫做“大道”,也叫“王道”。“王道乐土”就寄托着人们的社会思想。故而,可重复、可依靠、可遵从的规律、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办法,都叫做“道”。道又引申出疏导、开导、引导、治理的意思,也就是找到出路的意思。《韩非子》中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物之所以成也”(《韩非子·解老》)。孟子则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道在这里就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
天下熙熙攘攘,行走在同一条路上,难免冲突和摩擦,礼让于是就成了德。道和德之所以密不可分,就是因为一个“行”字。同样是在天地之间,人和动物、人和人走的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所以,“走自己的路”,为自己负责,同时需要尊重别人的选择,保持宽容和理解,道德的含义便不难理解了。
也许我们都在心中为自己所要坚守的道德下过不同的定义,但相信有一种感受是共有而相通的。那就是:道德很“大”,又很“小”。说道德很“大”,是因为它凝结着民族性格,展示着社会文明,构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说道德很“小”,是因为它时时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长期历史过程的产物,具有历史的承继性,但它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德的修养需要每天“刷新”,而不是一劳永逸。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是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都是不能松懈的。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就是道德的根本性质,与别的社会现象区分开来的道德自身的规定性。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众说纷纭,综其所述,可以理解为,道德有一般本质,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道德还有它的特殊本质,即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性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道德具有三个基本点:其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这些国家或政治团体制定的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规范,道德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会作用。
道德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其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其三,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善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的共生性亦即互为条件性——互惠性。拨开强权话语强加于道德上的重重迷雾,追根溯源,返璞归真,道德无非是人类“类属性”的理性自觉和肯定。也就是说,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具有“共生性”亦即互为条件性,这才是道德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具体来说,其一,从道德的历史发展来看,是人的需要孕育了道德,并且推动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起源于主体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经济关系或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二,道德是人类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人对世界的把握是人对世界的各种本质、力量和特征的实在的占有,是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发展。道德不是规范的总和,道德体现着人的追求。道德对人而言不仅仅是约束,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造成一种适当的关系,它使社会求得和谐进步,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己的条件;其三,人的道德的主体性相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道德的接受者,但人会把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人不是消极地被道德规范左右,而是主动地选择道德规范,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但也要勇敢地突破陈腐的传统和规范,为新道德的确定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道德的价值功能
(一)道德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通过维护人类基本价值的方式促使人们把“他人”当做有主体的人看待,进而使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合作。
在人类长期的生命进化和文化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道德。通过道德的作用,迫使人们把“他人”当做“人”对待,当做一个有着自己主体的人对待。人与人要相互合作,必须就很多基本的内容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否则,合作就无法进行。这些人类合作必须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
道德伦理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史的精神脉络,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
因为“道德”作为理性的无形资产,在投入生产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功能促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加强管理伦理意识和管理道德手段中增强企业活力;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在培养和树立企业信誉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换句话说,作为一种精神资本和精神生产力,道德通过激发人的进取精神,促进人际间的和谐协作等影响劳动者的具体功用。使作为“主观生产力”的人以更积极的姿态、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物质生产实践,从而使作为机器的“死的生产力”真正成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产生效益。
(二)道德的个体价值与功能
道德是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道德、健康和知识既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道德又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
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此,修身先修德,做事先做人。没有道德的人,知识再丰富,也难成大器。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道德规范的记忆、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引导人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实践证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是两手抓,并且达到辩证的统一。现代的文明离不开道德建设,而道德建设又必须继承发展传统的道德精华。有人将其称为现代化的传统道德,具体地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的内容。
诚,道德之根本,世间之常道。诚的本质在于“真”、“实”。对人,童叟无欺,真心实意;对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信,守诺重行,说到做到。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国无信不安。
礼,人际行为的规范,社会和谐的基础。
义,是正道、道义和正义;是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公利、利他、奉献。
忠,是责任,是对人、对己、对家庭、事业、社会和国家的职责和义务。
孝,是有责任的爱心。
廉,人之威望,政之根本。
耻,是一种道德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