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建设与改革,实现科学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它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我们应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强化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外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高等职业教育从最初的实践部分少发展到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零距离”上岗,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技能性要求,实现了一个飞跃。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这种实践性教学走向了极端化,如有的院校仅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走上岗位后顶多是熟练的操作工,而不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能的职工,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育人,使学生自身具有发展的后劲,才能达到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就是办学要紧密联系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一是有学生愿意就读你所办的学校;二是有用人单位愿意选用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市场的前沿,洞察生源市场和用人市场的特点,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按照专业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课程,保证培养出的学生能用、适用、好用。
(三)坚持特色教育,建立特色办学模式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学校的竞争资本就是特色。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努力创出特色。一是要创办特色专业。高职院校与基于学科教育的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创办特色专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基于所处区域及行业的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对强势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创办特色专业。二是要创办特色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必须突破传统守旧、脱离现代社会需要的教学方式,创办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快速、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要创办特色教学模式,必须做到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与论证,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邀请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同时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创新。三是要开展特色实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花大力气建设能满足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时,要和厂矿企业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基地,重点选择一些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满足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没有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就办不出特色,无法在高职人才培养的市场中生存。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必需的理论功底,同时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的“双元制”世界闻名,培养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都源于德国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切实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形成品牌的关键。
(五)确立以就业为龙头的改革发展思路
21世纪的今天,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龙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确立以就业为龙头的改革发展思路,尽力缩短成长周期,形成特色发展之路。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机制和体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努力提高一次性就业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