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李学勤著的《夏商周年代学札记》,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1月出版,获历史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此书共分44篇,内容涉及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历算学等方面,对有关夏商周年代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富于创新性的见解。其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八项:
(1)对长期被认为世界最早日食记录的夏代仲康日食重新研究。特点是不用孔传本《尚书·胤征》,综合《左传》、《史记》,指出《胤征》的来源,为推算这一日食确定文献学的基础。
(2)研究殷墟甲骨文的日月食记录,指出武丁时宾组卜辞的“三焰食日”日环食实系误读,原辞与天象无关,从而排除了商代后期年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疑点。对历组卜辞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癸酉“日月有食”可能应读为“明有食”,是天明时的日食。
(3)对商末三王周祭祀谱作出补充订正,特别是用新见材料充实了帝辛(纣)元年至十一年的祀谱,证明必须在年中置闰,并推定二年至九年有四个闰月。
(4)讨论《国语·周语》所载伶州鸠所述武王伐纣时天象,提出周朝乐官世代相传与伐殷事迹有关的乐律及占候的理论,其起源可能早到周初,“岁在鹑火”等语不可能是后人所窜入。
(5)考释1996年新发表的西周早期重要青铜器静方鼎的铭文,将之与宋代发现的“安州六器”联系起来,再加以其他有关器物铭文,参照文献,证明均属周昭王南征时事。根据这些材料,推定昭王如古本《纪年》所说,在位共19年。
(6)仔细研究了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八号大墓出土的晋侯苏编钟,指出其种种特点及刻铭的缘由。从其铭文的释读,论证所述史事在周厉王三十三年,而铭文的刻成则在宣王时器主即位以后。这一论点,后为八号墓的碳十四测年所证实。同时,对陕西永寿出土的膳夫山鼎作了反复研究,从考古学类型学观点论述鼎铭“卅有七年”只能是厉王年。结合晋侯苏钟,证明厉王确有三十七年,与《史记·周本纪》符合。
(7)及时研究了陕西长安申店新发现的吴虎鼎,考释证明该鼎系周宣王时标准器,历日与年表相合。以吴虎鼎作为核心,排出了一批宣王时有历日的青铜器,从而证实了宣幽年表,推论整个共和以下年表为可信。
(8)重新考察《尚书》、《逸周书》中“月相”的用法,特别是“初吉”的意义。对于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历日,尽可能与《春秋》经传结合,作出推定。重新编排陕西凤翔南指挥秦公大墓的石磬铭文,对山西侯马盟书的历日作了新的释定,两者都有助于对当时历法的理解。
二、价值与意义
此书的开篇《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任务》,系作者1998年12月在全国政协专题报告会上的报告,概述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的途径、目标和意义。书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迪》,则对“工程”所开拓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进一步讨论,强调这种研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探索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另一篇《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更对古代文明研究作了回顾和展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