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许凌云
十七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觉得教育问题非常重要,尤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因为有一句话叫青年强,民族则强。要想使我们的国家强盛,就要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在报告中,笔者注意到胡总书记讲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两句话很有分量。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没有教育结果的人民共享,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但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如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的差距很大;如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如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有待提高,教育制度的各项改革有待继续深化;如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等。因此,面临当前的严峻形势,我们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这样几个方面谈一谈对教育公平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制约教育公平的因素
(1)从教育活动运行来看,影响制约教育公平的因素分为外部影响和内部影响。外部影响包括政治因素、家庭状况、种族、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性别等;内部影响包括天赋才能、学术设计、课程设置等。
(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影响制约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如家庭背景、地区和城乡差异;制度层面,如制度化教育、收费制度、招生制度、重点班校制度等;政策与实施层面,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等。
(3)从教育资源配置来看,制约教育公平的因素包括制度资源和实物资源。制度资源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教育机构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政策、规章和制度以及有关文化背景、社会氛围、校风、班风等。实物资源是指教育经费、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
二、目前我国教育不公的主要表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政府公共教育政策、制度和教育管理缺陷,以及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浮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区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类地区位于北京、上海、天津,B类位于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不发达的E类包括宁夏、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和青海。
2.城乡差别
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是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主要背景。一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西部十分贫困,贫困地区政府用于教育的投入有限,导致教育设施落后、教学经费奇缺,留不住人才。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差异很大。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次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3.阶层差别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扩大,不同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明显差别。一些下岗工人、低保户和大量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城市“边缘人群”的子女成为享受教育权利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时就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与常住人口的子女比较,两者在入学条件上是不平等的。
4.资源配置差别
近年来,相伴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孩子受教育的微观领域——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如高考制度,考卷相同,但学生的录取却是多重标准,入学机会严重不公;如基础教育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造成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学生的利益受损;如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是一个“宇宙”,个性差异与统一的班级授课制往往造成矛盾,因材施教虽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原则,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兼顾“两头”——学习优等生和学习困难生,“中间生”是遗忘的地带。教师对优等生重视,而对于差生则是冷漠、置之不理,甚至讽刺、嘲笑。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及格率、优秀率而不惜以损害学生的尊严、人格和权利为代价,这种行为在我国已造成多起悲剧。
三、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分析
1.教育认识的误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重点学校制度在“精英教育”的指挥棒下顺应了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当公平思想成为今天教育民主化时代备受珍惜的价值观时,精英教育的观念仍根深蒂固。认为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确保重点,主张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少数的精英人物,而对于大多数的一般院校和大多数的普通院校和大多数普通人物却关注不够,从而影响了一般院校教育资源的增加、普通民众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2.教育心理准备的不足
扭曲的价值观成为追求教育公平的桎梏。我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人们的价值观扭曲,追求公平往往搞成了“平均主义”、“等贵贱、均贫富”,强调效率优先就不顾差距,总是顾此失彼。对此需要提升与廓清。教育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消除差异和差距。
3.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的教育国情之一,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二元教育制度的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两级世界。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制度性原因也有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公的现实。
4.体制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介入挑战教育公平。市场机制崇尚竞争、选择与权利分散,会给强势地区、强势学校和强势人群某种“特权”,在教育的竞争和教育的选择中,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人群会处于不利地位。由于总资源的有限性,弱势地区与弱势学校会产生满足本地区与本辖区内教育需求的数量、质量标准偏低的情况。在义务教育阶段,强势与弱势之间的这种差异意味着教育公平的丧失。
5.政策的不完善
目前使用的全国通用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标准完全是依据城市学生的学力,缺少考虑城市和农村儿童在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是导致农村学生难以胜任、逃离校园的重要原应。久已被指责的高考招生,到现在采取的依然是分省划线录取的办法,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优先考虑城市”的准则,同一试卷城乡录取分数线相差极大,使得原本差距很大的城乡教育雪上加霜。
6.政府职能的错位
政府应当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政府行为的底线,至少是不人为地制造差距和扩大不公平。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当时中国低于这一平均水平。20年过后,这一状况并未改变。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而政府预算只占这个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47%的财政缺口需要由家长和学校来弥补。目前中国人均教育开支之少,连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由乡镇政府承担,实际上也就是让农民自己负担,导致本来就已经很低的农村教师工资长期被拖欠,且农村校舍危房不少,师生伤亡事故不断。
四、实现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1.强化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有待于认真解决。当前有许多人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感到十分困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究竟是不遗余力地普及和扩大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必要和基本相同的教育,还是牺牲多数人的平等教育而保证少数人接受尽可能优质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争取更有力的财政支持,为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教育投入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必须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重点抓好教育的薄弱环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教育的公平性问题还有待于认真地解决。
2.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差距。首先,对于地区之间的差距,政府应该继续采取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其次,对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寻求缩小教育机会城乡差别的方略,要有一个宏观的视野,需要对此做多维度与立体式的思考。对于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而言,继续消解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加速城镇化大发展步伐,是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经之路。缩小城乡教育机会差别,不仅依赖于宏观自身的改革。再次,对于阶层差距,应该完善教育的各项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费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
3.逐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公共教育产品的供给机制,一是要建立公共服务的文化,公共事业是一个需要信仰的事业。二是从制度上进行严格监管。遏制公立教育的趋利冲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门槛,让公立教育真正平民化,不再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主要消费支出,这是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的主要命题。特别是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逐步消除区域差异。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化为隐性的、更深层面的,它主要体现在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阶层差距正在凸显,并且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已成为显著的问题。反之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这表明,目前我国实行的地区性高等教育录取人数配额制度,明显地存在着地区差异,尤其是向大城市倾斜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已成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议题。
4.进一步加大调控政策
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就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反之,将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部门在今后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时,宜更多体现“雪中送炭”,适当减少“锦上添花”。建立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乃至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不同水平地区、学校教育水平差异,是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有效的选择。还要建立健全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必须坚持对教育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补偿。目前,虽然存在一些补偿机制,如民间的“希望工程”、政府的教育扶贫、助学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等。我国多年来一直实施的“对口扶贫支教工程”、“希望工程”、“春雷计划”、“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应该坚持推进。但是,与庞大的弱势群体相比,目前的补偿力度远远不足以消除教育的不公平。所以,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使“弱势补偿”政策制度化和法制化。
温家宝总理承诺2007年在全国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0亿元,覆盖中西部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一步步接近……所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举全国之力,全国上下一心,必定可以使在快车道上飞驰的我国教育事业克服弊端,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